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背景历程
在国家层面,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始于2004年11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编制。
2011年出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概念首次正式在文件中被提出,强调“建成京津冀城际交通网络,推进重点开发区域城市群的城际干线建设,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重点推进河北沿海地区”。
2014年1月,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积极编制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主动融入京津冀城市群发展,推进北京城市功能疏解,协同建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调机制。
2014年2月,习近平主持召开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座谈会,要求三地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要求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强调“要下决心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
2014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谈到2014年重点工作,提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
2014年3月26日,河北省政府出台《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明确提出保定作为畿辅节点城市,利用地缘优势,谋划建设集中承接首都行政事业等功能疏解的服务区(图7-1)。
(二)战略意义
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
第一,有利于释放首都优势,形成首都经济圈。从伦敦、巴黎、东京、首尔等城市的发展历程看,许多国家首都经济圈创造的生产总值都占其国家生产总值的1/3以上,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京津冀三省市GDP占全国GDP比重仅为11%左右,未来通过打造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加快要素流动、资源整合,真正形成有带动作用的首都经济圈。
第二,有利于促进京津冀地区快速协调持续发展。通过更加全面、深度地整合北京周边地区的经济、产业、环境等资源,为这些地区构筑更好的发展环境,拉动周边地域的全面发展。
第三,有利于缓解首都发展压力。通过首都周边地区的成长壮大,卫星城、产业园区和基地的全面建设,承接首都部分产业功能和社会功能,吸纳就业、缓解交通,拓展首都发展空间,有效缓解首都的各种压力。
未来通过发展首都经济圈,将强化北京的首都功能和提高其中心城市地位,提升天津的国际港口城市、生态城市和北方经济中心功能,优化提升京津主轴的发展水平,增强廊坊、武清等京津周边地区承接京津主城区部分功能转移的能力,培育形成河北沿海发展带。
(三)思路与原则
习近平主持召开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座谈会,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七点要求:
一是要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并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体措施。
图7-1 京津冀协同发展示意图
二是要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发展,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的作用。
三是要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产业规划,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
四是要着力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提高其综合承载能力和内涵发展水平。
五是要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已经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
六是要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
七是要着力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下决心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2014年5月28日,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谈及“京津冀一体化”时提到,发改委正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编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着眼于疏解非首都的核心功能,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转型升级与转移,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统筹对接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提升资源能源保障水平,扩大对内外开放,把握坚持问题导向、优化区能、突出协同发展、着力体制创新、注重条件约束五个原则[1]。
(四)重点领域
1.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北京:未来将抓好京沈客运专线、京唐客运专线、京张城际铁路、京昆高速北京段、国道110二期等重点项目,促进交通一体化。
天津:推动京津冀务实合作,用好首都资源,承接北京部分功能,推进铁路、公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对接,加快未来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建设。
近期重点是交通一体化建设。要以城市和县域为基本地域单元,以机场、港口和对外交通车站为基本节点,以高铁、一般铁路和三级以上公路为线路考察对象,采取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建设的现状、问题、趋势及未来发展的现实需求,明确公路、轨道交通、空铁联运、海陆联运等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建设与管理的思路,加快构建大容量、低成本、快速便捷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分别从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三个方面,就政府的角色和职能、相应的机制体制、相关的政策措施等进行分析,提出对策。
目前,国家相关部门正在结合三省市的要求编制规划,大的计划还将结合京津冀三地产业布局和城市布局,进行相关调整和完善。
2.产业资源互补互促
北京:深入开展产业对接协作,以新机场临空经济区为重点,打造区域合作共同体,加强科技、旅游、商贸会展、节能环保、物流、口岸农业等多方面的合作,支持园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跨区域共建,推进一批服装、建材、小商品等批发市场转移升级。
河北:京津水源地张(家口)承(德)地区侧重于对接绿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秦(皇岛)唐(山)沧(州)沿海地区特别是曹妃甸和渤海新区,侧重于承接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廊(坊)保(定)地区侧重于承接新能源、装备制造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冀中南地区侧重于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产业制造环节和一般制造业的整体转移[2]。
3.生态环境联防联控
三地要协同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及京津冀地区实施细则,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及空气质量预测预警信息共享机制,完善重污染天气的预警应急机制及联动预案,协同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等重点项目建设,整体构建区域生态环境屏障。
4.海陆联运,通关一体化
国家海关总署已经出台《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方案》,提出“京津冀海关业务一体化”的改革思路和方向,三地企业进出口产品的报关成本将大幅降低。根据方案,京津冀地区将建设一个区域通关中心,在现有体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机制创新,将原先各自独立的通关管理体系,通过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形成区域联动的通关中心。
根据方案,从2014年7月1日开始,北京海关、天津海关将启动实施通关一体化改革,10月份前后,扩大至石家庄海关,实现在京津冀海关的全面推开[3]。
5.机制体制改革创新
推动出台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建立环渤海地区合作协调机制,深化京津双城合作,建立高层次协商机制,共同协调推动城市功能疏解、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布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