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写作出成果更出人才

战略写作出成果更出人才

核心提示

做战略写手,工作要求高,要求严,迫使他们必须不断学习研究和工作实践,才能为单位、为领导撰写大量有价值的文字材料,有效指导工作,为决策提供服务和支撑,收获丰硕的工作成果。同时,战略写手在创作的过程中,有机会得到领导的直接培养和教诲,得到学习提升和高强度锻炼的机会,有利于全面发展和快速成长。许多人在走上领导岗位之前,都曾经在战略写手的岗位上打磨和锤炼过。所以,做战略写手锻炼人、提高人、成就人,出成果,也出人才。

任何一个职场人走向成功,必定会有多方面的原因,但都离不开事业的打拼和工作业绩的积淀。关键在于,当一个人具备了基本的内在素质后能否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能不能凭借职业所给予的平台好好创造和抓住机遇,这至关重要。写手的成才之路非一日之功,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首要的是要多出有分量、有价值的精品力作,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同事佩服、领导赞赏、组织认可,做到厚积薄发,既“成材”,也“成才”。

诸葛亮的成才、成名之道或许会给志在成功的“笔杆子”些许启示。

诸葛亮虽生于汉末乱世,又为避乱从山东逃到荆州,但他没有苟且偷生,得过且过,而是志存高远,心怀天下,专心于学。他虚心以当时的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为师,系统学习了韩非子、姜子牙、乐毅等的军事理论,管仲等的治国理念,晏子的外交技巧,同时储备了书法、音乐、生产科技等多方面知识,人称卧龙先生,自比管仲、乐毅。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就创作了畅销作品《梁父吟》,在知识分子中广为流传。与刘备一见面,就抛出《隆中对》,让一直疲于奔命、苦找出路的刘备找到了方向。诸葛亮与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元直等人为友,在知识分子当中广结人缘。刘备能放下架子三次恳请一介白丁的诸葛亮,直接的原因就是徐元直临别时的力荐和“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的传言,从而演绎出三国争雄的不朽传奇,成就了君臣相契、鱼水相依的历史佳话。

我们的伟大时代是应该产生伟大作品的。一个作家理当也是思想家。——老舍好文章不仅读者容易懂得,相信,并且还能够吸引读者,使读者能够得

到一种提高,一种愉快。——何其芳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甘当学生怎敢为人师。纵观诸葛亮出山的历程,生动诠释了“积沙成塔”、“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真可谓“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古今中外的诸多事实表明,励志做一名成才、成名、成功的写手,必须是“学习型”的,不断超越自我、认清大势、感知世界,往往比常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必须是“创作型”的,将写作当做事业来追求,将文字综合能力视作“第一能力”,会写各种不同的稿子;必须是“研究型”的,平时注重多读多看多思,大量汲取营养,拥有独到见解;必须是“全勤型”的,能吃苦、能加班、能连续熬夜。既要立足现实,有埋头苦干的精神;又要胸怀全局,有翱翔天际的志向。

如今在“笔杆子”的圈子中,流传着这么一句顺口溜:“伤脑筋,少睡觉;省床铺,费灯泡;一宿写个大报告,还怕领导皱眉毛。”尽管又苦、又累、又忙,工作默默无闻,但成果意义重大,往往是“大家看得见的、领导用得上的、单位照着办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长此以往,成才之路也就越来越宽广了。

与诸葛亮自我修为、自身成才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其重视人才、培养队伍的所作所为同样很有启发意义。

早年的曾国藩比较关注自己出成果,对出人才不太上心,幕僚赵烈文直言不讳说他是“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这导致一些曾与其患难与共的幕僚甚至离开他,转投主动为他人提供出路的胡林翼。

面对现实,曾国藩深刻认识到出人才的重要性,于是他转而甘当伯乐,对人才“如白圭之治生,如鹰隼之击物,不得不休”。其幕府就“几乎举全国人才之精华,汇集于此”。曾国藩将“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作为君子三乐之一,通过内部提拔、向朝廷积极保举和向同僚大力推荐等多种渠道,为人才找出路,给前程,一时间清朝重要部门遍布了曾国藩门徒。政治上,李鸿章几乎全盘继承了曾国藩衣钵,他自称“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军事上,左宗棠、彭玉麟、刘长佑等支撑了晚清大局。洋务上有薛福成大展身手,外交上郭嵩焘独当一面。而一旦有了各方面人才的通力支持,曾国藩在事业上左右逢源,成就大业;在官场上青云直上,位极人臣且成不倒翁。

对战略写手来说,出成果更出人才是事业传承、学业相授的高度契合,有机叠加。战略写手在自己事业有成、不断进步的同时,要注意收名徒、授心经、传衣钵,像关心自己一样,真正爱护人才,用心挖掘人才,悉心培养人才,放心使用人才,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这样的战略写手,干事业是把好手,培养人才是个里手,是业务的标兵,是人才的“教父”,怎能不成果迭出,人才辈出呢?

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金】王若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