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核心提示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明了动笔的重要。天道酬勤、勤能补拙,要牢记勤动笔赛过好记性,要多写读书笔记、多写日记、多写文章,把书中的亮点、“疑点”、感悟记下来,把好的词语、句子、段落抄下来,把精彩的论点、观点摘下来,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悟写下来,日积月累,长期坚持,必有所获。
从年青时代起,就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建立自己的笔记系统,终生都会得到不小的益处。——狄枚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虽是一句俚语,却很有道理。这个道理对战略写手具有特殊意义。要开阔眼界,增长才干,必须养成勤动笔的好习惯,勤抄写、勤记日记、勤写笔记,以不断积累知识,积淀智慧。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许多人怕写文章,一遇上写文章,就冥思苦想,咬烂笔头,结果还是写不出几个字。究其原因,主要是素材不够、积累不够。
怎样积累呢?生活积累最重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即为生活积累。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万紫千红的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勤动笔赛过好记性。明代著名文学家张溥小时候并不聪明,家人常常流露出失望的情绪,可张溥并不灰心,他想别人读一遍能记住,我读一百遍也能记住,可结果就是记不住。一天,张溥背书又挨罚了,先生让他抄十遍课文,结果他竟流利地背下来了。从此,张溥坚持不懈地抄书,边抄边记,最少抄七遍,直至烂熟于心,学到了很多知识,并把读书的房子命名为“录书斋”,这就是勤动笔的好处。
读书笔记、日记是归纳整理“记性”的良方。咬尽十年烂笔头,终有一日会封侯,意思就是多读书、多动笔、下苦功!终有一日,就能取得功名。“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读书人的幸福多在读书求知的过程中,读书不忘“烂笔头”,这种幸福的味儿、劲儿、神儿,是动笔之人才独有的。在动笔的过程中,与古圣先贤对话,领悟思想之“味”,就渐渐解脱了自己、慰藉了自己、充实了自己、实现了自己。
我们熟悉的雷锋,仅有小学文化程度,但《雷锋日记》却处处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充满着理性思考。翻开《雷锋日记》,内容最多的是日常工作与生活,其次是学习心得、人生感悟。雷锋不光把自己参军、入党等人生大事记录下来,也经常把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小事、自己读书的收获和心得记录下来。应该说,写日记,尤其是写心得日记就是有意识锻炼独立思维能力的好形式。毛泽东同志看过《雷锋日记》后,称赞“此人懂些哲学”,足见日记已经帮助雷锋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能力和水平。我们熟知的孔繁森、郑培民、沈浩等先进人物都有写日记的习惯,并给我们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写读书笔记,就是把读书中的亮点、“疑点”、感悟,用笔记录下来,既有助于思考,又可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以后的比较、综合、分析,这是读书明理的一大法门。马克思数十年如一日去大英图书馆读书记笔记,由于每次都坐同一个座位,久而久之,竟把脚下的地面磨出了一个脚印,不断的学习积累为他写《资本论》奠定了基础。
要多写读书笔记日记,把好的词语、句子、段落抄下来,把精彩的论点、观点记下来,把所思所感所悟写下来,日积月累,长期坚持,终有所获。据《人民日报》载:一名部队政工干部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出版了《跨越世纪的读书笔记》丛书,收录了作者各类读书笔记、学习心得300余篇,总计300多万字。一位官员经过六年的写作和整理,出版了一本二三十万字叫《芝麻官悟语》的书,又经过六年的持续充实和修改,先后五易其稿六次再版。他的书是在车上、在床上、在酒后、在节假日写出来的,没有超人的毅力和勤奋是做不到的。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评价说,这本书有点稀奇,这是一个最没有条件写书的人在一种最不合适写书的环境中硬挤出来的书。他执意做这件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逼迫,又是对民众的一种交代,更是对同行的一种馈赠。他们的事迹值得大家学习和效仿。
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记写来……你如果没有积累,就写不丰富。——老舍
“烂笔头”可记录历史、再现过去。口口相传必有误,如果没有司马迁的烂笔头,何来“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史记》;如果没有无数仁人志士烂笔头留下的经典,我们的中华文化何以传承延续;如果没有古代史官们的辛勤记录,我们到哪里去读史以明志。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没有中断的历史,也就是有五千年没有中断的记忆。一部二十四史浩如烟海,极致辉煌,谁家能有?谁之功劳?就是史官们用烂笔头发挥的作用。毛泽东同志一生博览群书,经常笔不离手,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手迹,他在书上有大量圈画和批注。这些也成为后人研究毛泽东同志的重要文献。历史上研究《资治通鉴》的专家学者甚多,但像毛泽东同志那样领悟、体会深刻的,可谓前无古人。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让勤动笔成为一种作风、一种习惯。
通过做笔记,头脑中的模糊可以变得清晰起来,零乱的东西变得有条理起来,隐藏的认识空白可以暴露出来。——狄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