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引经据典到创造经典
核心提示
经典,经过了岁月的洗礼,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积淀了丰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战略写手要重视经典的价值,在写作过程中善于引经据典,把问题分析得更透彻,把道理讲述得更充分,把观点论证得更确凿,实现由优秀到卓越的蝶变。
引经据典一词出自《后汉书·苟爽传》:“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意为引用经典作为论证的依据。引申开来,就是用公认的道理、原则、方法,作论据来印证世界,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规律,进而明确和引导事物发展方向。我们在干事情,想问题,做文章,甚而述大理时,为了把问题分析得更透彻,把道理讲述得更充分,把观点论证得更确凿,概言之,为了增强思想和行为的科学性、准确度、可信度和说服力,往往需要引经据典。
经典让人容易理解,愿意亲近;不善于引用经典,大多枯燥无味,平淡无奇。熟读经典对人的心灵,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能够培养温润如玉的人格,能够激起自强不息的勇气。善于引用经典是文章成功的重要途径,文章写作中引用事理作为依据,支撑自己的观点是惯用的方法。恰当的引用经典不仅能给文章增色,也能提高文章的层次。对于一个战略写手来说,引用经典能起到指导工作、指明方向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一篇善于引经据典的文章,就如找到了强大的靠山,能让人底气十足;仿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下子就有了高度;仿佛沐浴于清风,让人心悦诚服。
熟读经典著作、善于引经据典是战略写手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然而,引用经典不能只为装门面、图卖弄,经典归根结底还是别人的东西,不创造性提出自己的观点,也还不可能称之为经典之作。所以,战略写手更要着眼于个人素养和能力的提升,着眼于创造经典,要让经典为我所用,使之成为人生的导师、生活的益友、事业的帮手。
从引经据典到创造经典,是从优秀到卓越的蝶变,是战略写手的职场定位,是战略写手的价值追求。
如果你要写作,你必须有字句的宽泛知识,不矫揉造作的艺术,和热爱你读者的魔力。——【黎巴嫩】纪伯抡
每一部作品,应该是激情的果实,应该为激情所渗透。——【俄国】别林斯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已有的经典,是新经典的重要源头;如果不对经典感悟独特,就很难谈创造经典了。要做到熟悉经典,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熟读常温。经典通常不“讨好人”,也不会千方百计地邀宠,挖空心思地诱惑人去读它。一些经典读一两遍难以领会其中深意,更无法说引用和驾驭了,所以读颂经典,要有从容的心境、坚忍的意志以及深邃的思考。李大钊先生曾说:“在我们懒惰的人看来,都以为省出来的时间,只是为了休息休息,哪知人家工作之外,还要读书,省出来的时间愈多,就是读书的时间愈多,使工不误读,读不误工,工读打成一片,才是真正人的生活。”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掌握经典的目的同样如此。“运用之妙,在乎一心。”活用经典,往往能别开生面,给经典第二次生命,本身就是对经典的加工创造;生搬硬套,难免贻笑大方。要变通,古典今用。把古典的许多精华和今天的时代联系在一起,这样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经典是一成不变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经典却赋予了更多的含义。温家宝同志非常重视引经据典,用引经据典表达对现实期望的独特话语方式,已被世人所熟识。经典在现实政治语境中散发出奇特的魅力。2003年,温家宝同志甫一履新,便以一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以表心志。这句话不仅符合彼时、彼境总理的身份,让人心生敬意,而且温家宝同志善于引经据典的鲜明风格也让人倍感亲切。从形式上看,经典不限于著作,可以是首创性、大众普遍认可的观点,也可以是对事务发展的独到见解,只要是大家认可,并流传开来的就可称之为经典,它体现为公认的道理、原则、方法,可以用作论据印证事实、解读历史、把握时代、洞察规律,进而明确和引导事物发展方向。对一个战略写手来说,更是要善于广泛吸取各行各业的经典,只要用得好,把各类经典触类旁通,看似不相关的经典也可以成为文章的亮点所在。
当然,战略写手写出来的东西也有经典和“非典”之分,经典即精品,既然是精品,就可以研究,也就有规律可循。就如同发明创造,从结果来看,是独一无二的,没有模板可以借鉴,但是从过程上来看,却有许多共同的规律。经典也是这样,总是有规律可循,通过不断积累和自身的领悟,最终进行自我创作,形成自有观点,自成一派,是引经据典的目的所在。站在行业的最高峰,进行顶层设计,创造出经典,并成为其他战略写手学习的典范,是战略写手的成功标志。
经典中蕴含的智慧于人于己都是一种点拨,使人有醍醐灌顶之感。写作中,假如我们引用、创造出了经典,就能达到“悦耳目、悦心意、悦神志”的境界。行文融入了智者的天才创造,以一种辨证的、崭新的思维和眼光观察和分析事物。如此,将经典中的人生体悟、真知灼见与现实相结合,不仅文章是经典,思想是经典,人生经历也会成为经典。
案例赏析
只有动情写成的作品才能动人以情。——【英国】塞·柯尔律治
关键在于落实
习近平
抓落实,从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工作方面讲,就是抓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工作部署和措施要求的落实。落实到哪里去?就是落实到实践中去,落实到基层中去,落实到群众中去,使之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以确保党和国家确定的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善于把远大目标、奋斗纲领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紧密结合起来。我们党建立已90年、新中国成立已60多年,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党和人民的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伟大的成就,在全国各族人民中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享有崇高的威望,靠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的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靠的就是全党同志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我们的所有成就,都是干出来的。这里的关键,就是始终注重抓落实。如果落实工作抓得不好,再好的方针、政策、措施也会落空,再伟大的目标任务也实现不了。因此,抓落实是领导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是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衡量党员领导干部世界观正确与否和党性强不强的一个重要标志。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结论。古人曰:“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历史上有许多空谈误国的教训,比如战国时期的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以致40万赵军全军覆没,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直至灭亡。此类误国之鉴,发人深省。
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注重落实,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对于抓落实的极端重要性,我们党和党的主要领导同志先后都有过很多精辟的阐述。毛泽东同志要求共产党员一定要有“认真实干”的精神,强调“一件事不做则已,做则必做到底,做到最后胜利”,“什么东西只有抓得很紧,毫不放松,才能抓住。抓而不紧,等于不抓”。邓小平同志强调“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凡事都“要落在实处”,“开会、讲话都要解决问题”。江泽民同志强调“落实,落实,再落实,因为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环节”,“不要在层层表态、层层开会、层层造声势上做文章,而要在层层抓落实、层层抓解决问题上下工夫”。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坚持发扬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坚持科学求实态度的统一,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这些论述,把抓落实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讲得很清楚很深刻,我们在领导工作中要始终遵循和认真贯彻。
(文章摘自《求是》2011年第6期)
精彩点评
这篇文章巧妙引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等名言警句和赵括“纸上谈兵”的历史典故,增强了可读性和说服力。同时通过灵活引用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关于抓落实重要性的论述,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产生高屋建瓴的震撼力,实乃引经据典的经典佳作。
一挥而就的作品算不上好作品,但好作品却往往一挥而就。——【英国】本·琼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