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词汇融化在血液里

把词汇融化在血液里

核心提示

写文章是一门语言艺术。词汇量的大小不仅决定着写作的表达程度,还决定着我们的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一个人掌握的词汇越多,其思想就越深邃、越清晰、越准确,其思维就越深越广。“记得旧文章,便是新举子”,要在日常积累上下工夫,熟记基本词,多记专业词和新词,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和范文;要在深切体味上下工夫,真切地理解、体会词汇;要在学用互促上下工夫,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相辅相成,更好地把词汇融化在血液里。

记得旧文章,便是新举子。——《增广贤文》

人们常说,武器是战士的第二生命。

对战略写手来说,词汇恰似战士手中的武器。

战士的最高境界是人枪合一,写手的最高水平是将词汇融化在血液里。只有将词汇融化在血液里,写作时才会信手拈来;如果词汇积累少,一动笔就要去查字词,翻资料,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一花一世界,一语一菩提。”往往仅凭一个词就能反映一个人的身份,折射一个人的追求。

《桥》是前南斯拉夫拍摄的关于二战的经典影片,其中有一处精彩对白让人尤其记忆深刻。将军问士兵:看到眼前的桥想到什么时,士兵的回答是“像女人的屁股”。将军摇摇头说,能不能优雅点,让士兵再想想。士兵回答道:“那就是女人美丽的臀部。”将军说:“那是一道美丽的彩虹。”

士兵除了“屁股”,就是“臀部”,因为在他的词汇里就没有“彩虹”的概念。

当然,要把词汇融化在血液里却并不是轻松容易的事。毛泽东同志就断言,“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苦工夫下在哪?笔者理解,至少在三个方面要做足。

(1)广泛阅读,做有心人。通过多种渠道扩大词汇量,熟记基本词;要下苦工夫,牢记甚至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和范文。没有量的积累,就难有质的突破,要把词汇融化在自己血液里,要学习牛吃草的功夫,先囫囵吞枣吃下去,再通过反刍消化吸收。而要准确掌握词意,有效扩大词汇量,必须广泛阅读。只有通过广泛阅读,才能学习借鉴到他人用词造句的技巧,让自己的词汇量多起来、活起来。要肯下苦工夫,只有认真研究记住一定数量的范文,写作时才会胸有成竹,不至于心中无底,仓促应战。古往今来的文章高手,无不对自己心仪的范文反复揣摩,甚至达到了滚瓜烂熟的程度。郭沫若和茅盾都对《红楼梦》爱不释手,整部《红楼梦》达到了能够倒背如流的程度。

(2)突出重点,多记专业词、关键词和新鲜词。据统计,英语词汇量达100万。而2008年10月出版的世界上最大的汉语词典——《韩汉大辞典》共收录5.5万个汉字、45万个单词。完全背诵记忆数量如此庞大的词汇,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在记忆掌握词汇过程中,应把重点放在与工作业务密切相关的词汇上,做到对关键词融会贯通,出口成章;对新鲜词时刻留心,脱口而出;对专用词烂熟于心,信手拈来。

对写手来说,关键词是主力部队,是在日常写作中会经常用到的常用词汇。对这些词汇,写手不仅要牢记在心,而且要经常演练,精当布阵,发挥最佳战斗力。像卖油翁一样,神乎其技;像庖丁一样,游刃有余。新近出现的新鲜词汇是战略写手的特种部队,必须时时、处处做有心人,在上网、看电视和与人交流过程中,看到新词语,就要及时记下,快速掌握,精准使用。代表领导个性和领导近期强调、关注的词是战略写手的秘密武器,写手要时刻关注、系统收集、认真整理、灵活使用,努力做到材料如同领导亲手撰写。

不能熟练驾驭文字,写作时就不能得心应手。——老舍

(3)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词汇的丰富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要有一种水滴石穿的功夫,一种“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毅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词汇要融入战略写手血液之中,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超级丹”是人们送给羽毛球运动员林丹的雅称,他那种舍我其谁的霸气,出神入化的球技,让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可有谁知道,这身打遍羽坛无敌手的功夫是他二十几年如一日的苦练得到的。报道说,为了练好一个动作,林丹要反反复复挥拍2万次以上。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表明,记忆是由识记、保持、再认识、回忆组成的复杂过程,记忆形成于与遗忘作斗争之中,而且遗忘是最初速度快,随着时间推移呈递减之势,只有持之以恒,不断与遗忘作斗争,才能记得准、记得牢、记得久。诗、文、词、书、画均绝的天才型人物苏东坡,自小就有过目不忘的天赋,但他仍然勤学苦练,好学不厌,他将天天坚持的学习称之为“日课”。据《西塘集耆旧续闻》记载,他仅对《汉书》就抄录了三遍,以至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这种孜孜以求的态度,值得战略写手学习,这种日积月累的做法,是将词汇融入血液中的不二法门。

用字有个秘诀,就是选现成的概念明确的字,不要找太偏僻的字。——郭沫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