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核心词

抓住核心词

核心提示

核心词是揭示文章核心意义的“关键词”,是贯穿文章必不可少的骨干词语,是文章中令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眼睛”。写手要在学习中积累核心词,从素材中提取核心词,组织文章时善用核心词。关键词必须出现在关键地方,发挥关键性作用。

核心词也称“关键词”,有的干脆将二者并称为“核心关键词”。无论核心词、关键词,还是核心关键词,都是能揭示文章核心意义的词语,鲜明而直观地表达文章的基本论点、主题思想、核心意思,是贯穿文章必不可少的骨干词语,是文章中令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词语。

核心词像文章的眼睛、似文章的“关节”,星罗棋布于文章的各个要塞,构成文章的无形框架,把大量如同血肉的素材串联在一起,形成有血有肉、骨肉相连的有机整体。

核心词可以是固定词,如“常态化”、“软实力”、“生命线”等;也可以是一些惯用词组,如“基业长青”、“精益管理”、“创新驱动”等;还可以是固定句式,如“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

核心词对文章至关重要,写手必须掌握并熟练运用到写作之中。

在学习中积累核心词。读书看材料时,大多有个习惯,那就是在一些段落、语句或字词下面画线,表示要重点掌握或记住的内容,这其实就是找核心词。写手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地从每篇文章、每个段落中找出核心词,用心认知核心词,用心记住核心词,灵活运用核心词。2011年1月17日,胡锦涛同志启程访美之前,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联合书面采访时强调:目前中美关系是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两国应该摒弃“零和”的冷战思维,不断扩大两国利益交汇点。其中,“和则两利、斗则俱伤”、“零和”、“利益交汇点”,可以认为就是这段话的核心词,既新颖又形象,使用起来不仅意思清晰明了,而且也为文章增色添彩。

语言的准确性,是优良风格的基础。——【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文章是写下来的语言。文章和语言都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我们不应该把文章和语言分割开来。——王力

从素材中提取核心词。写手接到写作任务后,必然会搜集很多相关素材。这个过程,既是消化材料的过程,又是启发心智、打开思路、谋篇布局的过程。在整理阅读众多的素材时,要善于从中发现并提取与写作主题相关的核心词。能够从一堆参考材料中,找到与拟写主题相关的核心词或关键词,写作起来,就会抓住要点,突出亮点,体现特点。不仅用好用足了搜集到的素材,继承了现有成果,而且还用活用新了素材,吸收了素材的精华。所以,学会从素材中提取核心词,是有效使用素材的好办法。

组织文章时善用核心词。平时积累和学习到的核心词,在写作时,必须要正确地运用出来。各类文章都有各自特有的核心词。既有统揽全文的核心词,也有各层次、各段落的核心词。一篇文章必须要包含应有的核心词,才能凸显出应有之义。否则,洋洋洒洒几千字甚至几万字,到最后没有突出主题的中心词,没有领导想表达的核心词,没有群众想听的关键词,就会显得平淡无奇,没有精气神。

一旦文章的题材和主题确定之后,恰如其分地选准关键词,就等于点到了文章的穴,把准了文章的脉,找到了文章的坐标,明确了文章的思路,对整个文章的谋篇布局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运用时,要选择有高度、有深度的词语。比如: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文章,“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关键词也会用上,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时代感。

要善于使用专业性的词语。比如:要写一篇以“推动武器装备跨越发展”为题的文章,通常要有“军工核心能力”、“动态保军”、“战斗力生成模式”、“富国强军”、“军民结合”等词语。

要抓住有特点、有新意的词语。比如:在“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酵”中,“持续发酵”是核心词;在“我国经济要实现包容性发展”中,“包容性”是核心词;在“加强对裸官的监管”中,“裸官”是核心词;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中,“新期待”是核心词。“社会矛盾的叠加期”、“改革攻坚的深水区”、“培养企业的成长基因”中的“叠加期”、“深水区”、“成长基因”都是很形象生动的核心词。

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同类词有很多,要善于取舍、忍痛割爱,不要堆砌关键词。比如:一个句子中,赞美人民群众,用“勤劳”、“智慧”等一两个词就够了,再加上“善良”、“勇敢”、“具有传统美德”等一大堆词语,就是画蛇添足。如果在文章或段落中需要使用较多必不可少的同类关键词,必须做到合理分布、恰到好处,既要使文章词汇丰富、语言精彩,又要让它们出现在该出现的位置。

核心词必须出现在关键地方,发挥关键性作用。

把无用的词、句、段删去,把必需的词语加进去,把不合适的次序改过来。——吕叔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