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排比句和整句

多用排比句和整句

核心提示

文章的优劣,涉及许多方面,语言上的差距是重要因素。同样的稿件,有的写得妙笔生花,熠熠生辉;有的则味同嚼蜡,干瘪难读。对比其中差异,我们发现,前者往往多用了排比、整句等修辞方法。实践表明,熟练灵活运用排比和整句的确是提高语言“品位”的一种好方法,是让文章靓丽的法宝,是引人入胜的捷径,优美动人的语言文字,浸润受众心田,让人记忆深刻,回味无穷。

字与字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都必须前后呼应,互相关联。——老舍

文章由字成句,由句成文。句式不同,意思有别,效果也会有差异。比如,长句细致严密,短句简洁明快,整句整齐匀称,散句自由活泼,设问句发人深省,反问句语气强烈,对偶句铿锵凝练,排比句气势磅礴等。一篇文章,如果句式单调,总是一个节奏,就会平平淡淡,缺少波澜。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句式,表达才会有最佳效果;根据结构变化恰当地变换句式,根据内容的调整综合运用多种句式,写出的文章往往会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就叫做排比。由排比组成的句子,可分为句内排比、句与句的排比、段与段的排比。

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比如:某篇讲话稿谈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扎实的作风,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有效应对危机的能力,提高战略决策、经营管理能力,提高把握市场机遇、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提高统筹兼顾、推动创新的能力,提高抓班子、带队伍的能力”。以上几个更加、几个提高,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总结提炼得非常精辟。又如:一个是“怕”,畏缩不前、固步自封。怕冒风险,怕出乱子,怕担责任,不敢越雷池方式一步。更有甚者,他们视敢于冒尖者为“冒失”,视打破常规者为“异类”,视富有个性者为“不成熟”,惯于“枪打出头鸟”。结果是,阻碍探索,抑制创新。这一段文字,连续用了两组排比,这样的描写,不但使评说内涵丰富,而且新意迭出,触动灵魂。

一般而言,文章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又大多用对偶与排比浑然糅合的长句,句子长短相间,读来朗朗上口,看似雷同却参差有致,句句相似却又各有其意。

整句是与散句相对而言的概念,是就句子的结构形式分出来的类别。整句是指结构相同或相近,形式整齐的句子,如排比句、对偶句、反复句。散句是指结构不一致,形式参差的句子。两种句式具有不同的风格,使用整句有整齐之美,使用散句则有错落之美。

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诗经、楚辞、汉赋、唐诗,还是宋词、元曲,都贯穿韵文的发展历史,而韵文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整句的使用,整句的使用可以增强文章及语言表达的底蕴和修养。

整句的形式整齐,音节匀称,气势贯通,念起来朗朗上口,给人印象深刻,常用于铺陈,渲染气氛,增强文势。很多时候,整句与排比结合在一块,形成排比式整句、对比式整句、四字词连用式整句等,往往令文句美不胜收。在很多优秀文章中,整句的运用是十分突出的。或排比,或反复,或用特殊的句式连排,或古诗词的连用,或段与段的整句对应等,使得这些优秀文章多姿多彩,纵横捭阖,精彩迭出。比如:思想解放一步,创新就会发展一步;思想超越一步,创新就会超前一步。唯有创新,才能突破自己,唯有创新,才能超越别人。又如:领导干部要跟上中央决策的步伐、适应加快转变的要求,认真研究转变政府职能、转变领导方式、转变工作方法的问题,做到谋划多一点、服务多一点、创造条件多一点、依法依规多一点、求实求效多一点,真正肩负起加快转变的领导责任。一组连用排比式整句,给了我们最直观的认知,这样的号召,气势如虹,催人奋发!

好文章有一种让人难忘的整体美。这种美,不仅是观点好、结构巧,还有语言句式的锦上添花。文章有了“花”,更会进一步加深读者、听众对文章的接受程度。

需要指出的是,强调多用排比句和整句,讲究句式美,不是重走形式高于内容的老路、邪路。如果只在文字上强求标题齐整、段落规整、句式工整,形式上过分雕琢,逻辑上过分周严,而内容空洞,精神僵化,思想苍白,则就像唐宋八大家反对六朝骈骊文那样,是我们坚决摒弃的“八股文”文风。

文章要多、快、好、省:多是懂的人多,不是文字多;快是懂得快;好是内容好;省是大家省时间。——郭沫若

案例赏析

写文章,用一字,造一句,都要自己推敲。——老舍

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进退留转

李源潮

干部进退留转,“进”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换届中将有一批优秀干部新进领导班子,这是党的事业发展进步的需要。一个干部希望在换届中得到提拔,能挑更重的担子,能有更大的干事平台,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每个干部都要客观地认识到,在任何一次换届中,能被提拔的干部总是少数,这是由我们下大上小的干部层级结构所决定的。因此,领导干部对工作要有进取心,对升迁要有平常心。在换届时要将选优配强领导班子放在第一位,将自己能不能进班子放在第二位。干部的进步迁升表面看是组织培养选拔和干部个人努力工作学习的结果,从本质上看则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的结果。只有那些把党和人民事业的进步当成自己进步追求的人,才最应该得到组织的提拔和重用。能不能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第一位,这是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党性修养和思想品德最重要的表现。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有许多把革命事业的“进”放在第一位、把个人职务的“进”放在第二位的共产党人。老一辈革命家张鼎丞同志推辞中组部部长和请辞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故事,至今还在干部中传为美谈。因此,领导干部在换届中要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客观地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衡量自己和他人,正确地行使民主权利和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坦然接受党组织和干部群众的选择,而不能过分计较个人的职务迁升,不能过分强调自己的资历和贡献,不能过分褒贬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防止心理失衡,防止言行失度,防止党性失规。尤其是不能碰跑官要官、拉票贿选的高压线。最近有位省会城市的市长,在省人代会期间因未被列为副省长候选人而产生不满情绪,指使他人向多位代表发短信干扰选举,结果被举报查处,省委已免去他的市长职务。他的失衡、失度、失规,既破坏了选举的风清气正,也断送了自己的政治前程。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一个优秀的领导干部应该有很宽的政治胸襟,包括在个人职务上能进退自如。领导干部在换届中,进,要更加感谢党和人民的信任,更加谦虚地努力学习,更加负责地对待责任,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没进,也要心态自如,服从组织的安排,不失工作的动力,保持学习的上进心,坚守清正廉洁的底线。

干部的“退”,也是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需要。每到换届总有一批干部要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这是自然规律,也是党和国家的制度规定。对退出领导岗位,多数同志都能愉快接受,有的同志还主动让贤。去年以来,已有5位正部级领导干部未到任职年限,主动要求从现任岗位退了下来。但也有少数同志有两种担心,一是担心自己欠的人情未了,急于安排“跟随者”;二是担心退下来后讲话没人听,急于安排“办事人”。这两种担心都很容易诱发用人失规。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党管干部”制度,所有的干部都是党的人。当你的一个下级工作很努力的时候,他既是在支持你的工作,更是为党的事业作贡献。领导干部过龄总是要退下来的,但是组织不会退。党组织总是要根据干部的德才和实绩使用干部的,对“有功之臣”党是不会忘记的。党组织按标准和程序用人,相对来说总比较公道、比较公正、比较公平。而领导干部在退下来之前匆匆忙忙“论功行赏”用人,难免会有偏听偏信之误,难免会有亲亲疏疏之嫌,难免会有被表象迷惑、上当受骗之险。弄得不好,不仅会刺激跑官、要官、买官之风,而且会败坏领导干部一辈子公道正派的名声。其实,一个领导干部的退,是退出了岗位,退出了权力,退出了职责,退出了繁忙,要退得心宁、退得无愧、退得健康、退得气和。但在另一方面,领导干部退岗只是政治生命中的转乘站。党员干部退岗退的是职务而不是党籍,共产党员的政治觉悟不能退,共产党员的精神追求不能退,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不能退,共产党员清正廉洁的形象不能退。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一辈子没有用公权给家人和家乡办私事,退休后没有到省城安享晚年,而是回家乡带领大家艰苦造林,一干就是22年,把几万亩荒山秃岭变成了青山绿水。最近,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向杨善洲同志学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退下来的领导干部,应该向杨善洲同志那样,退位不褪色,始终不忘共产党人的责任和追求,一辈子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短文中的长句子,有如小屋子里的大房间。——【爱尔兰】申斯东

干部的“留”,是保持领导班子稳定和工作连续性的需要。换届不是换班,多数干部还要留任。从以往看,留任的同志绝大多数不计较、不攀比,与新进班子同志团结一心,共同开创工作新局面。但也有少数人片面地与提拔了的同志比,看不到人家的长处,心里不服气;有的摆资格、闹别扭,影响班子团结。干部队伍客观上是个金字塔结构,越往上职数越少,“天花板”现象是难以避免的。现在干部队伍中符合进班子条件的优秀人才很多,能进入领导班子并在换届中继续留任就很不容易,而且干部留任都要经过民主测评关和组织考察关。能留任既是事业的需要,也是组织和群众的信任。所以,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留任,留要知足,留要自省,留要加油,留要奋进。

干部的“转”,主要指平职交流,这是优化干部资源配置、培养锻炼干部的需要。江泽民同志指出,干部交流好处很多,一是可以开阔视野、增长才干,二是有利于摆脱各种复杂人际关系的缠绕,三是会使干部在工作中更勤奋、更谨慎。加大干部交流力度,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是组织全面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按照这次换届的政策,换届中将有不少干部会平职交流到新的岗位。对转岗交流,许多同志不挑不拣,有些同志还主动要求到困难多、条件差的艰苦地区工作锻炼,表现了很高的觉悟。但也有些同志只愿意交流到条件好的地方、待遇高的部门、权力大的岗位,不愿意去条件较艰苦、情况较复杂、困难较多的地方或单位,不愿从热门单位转到所谓的冷偏单位。这些都不是正确的态度。实践证明,越是条件差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越是矛盾多的地方越能长才干,只要沉下心来干事,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能干出一番事业。四川营山县城南镇原党委书记文建明,在基层摸爬滚打30年,先后在4个乡镇担任党委书记16年,每到一个乡镇都干出了突出成绩,被誉为“营山焦裕禄”。去年中央机关交流到地方任职的65名局级中青年干部,48人到中西部地区工作,12名局级干部下去担任县委书记,以积累担任地方党委一把手的工作经验,受到了从中央领导到网上群众的好评。转岗干部要珍惜交流换位的好机会,把交流作为干事创业的新机遇,勇于接受新的挑战,虚心向新单位的干部群众学习,扑下身子干实事,在新岗位上创造新的业绩。

若是句子短些,章节短些,文章就生动活泼。——郭沫若

领导干部要过好进退留转这道关,最根本的是要有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以人民利益为重,坚持把实现个人追求与实现党的奋斗目标、人民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正确看待个人利益,正确看待个人得失,正确把握利益关系,多想想为党和人民事业而牺牲的英烈们,多想想那些至今衣食住行仍然有不少困难的群众,多比比那些为党和人民任劳任怨辛勤工作的模范人物,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淡泊名利,克己奉公,努力实践共产党人高尚的人生价值。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正确对待个人的进退留转,做到“进”者奋发有为、“退”者心情愉快、“留”者意志不衰、“转”者迎接挑战。

(文章摘自2011年3月28日《学习时报》第1版)

精彩点评

文章多处采用了整句或排比句,不仅句式整齐,具有形式之美,而且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印象。比如:“不能过分计较个人的职务迁升,不能过分强调自己的资历和贡献,不能过分褒贬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防止心理失衡,防止言行失度,防止党性失规”“进,要更加感谢党和人民的信任,更加谦虚地努力学习,更加负责地对待责任,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一个领导干部的退,是退出了岗位,退出了权力,退出了职责,退出了繁忙”“要退得心宁、退得无愧、退得健康、退得气和”“留要知足,留要自省,留要加油,留要奋进”“做到‘进’者奋发有为,‘退’者心情愉快、‘留’者意志不衰、‘转’者迎接挑战”,这些语句语势强烈,气势如虹,错落有致,音调和谐,节奏感强,使得语义更突出,强调更有力。

所有杰作的秘诀全在这一点:题旨同作者性情符合。非凡的激情才能产生卓越的作品。——【法国】福楼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