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章不让人说“不”
核心提示
虽然众口难调,但好的文章却是人见人爱,难于说“不”。正如经典,虽时间流逝,魅力不减,世事变迁难撼其价值。文章遭人说“不”,尽管因素多种多样,但其中不外乎缺乏准确性、没有创新性、结构不够合理、逻辑关系不太清晰等原因。文章成稿之后,哪怕有一人说“不”,写手也要谦虚对待,静下心来多问几个为什么,多问几个行不行,多在修改完善上下工夫,切不可固执己见。可谓千锤百炼出精品,反复推敲出佳作。
不仅开头引人看,还要人家能够一口气看到底。——毛泽东
一般意义上讲,好文章不会有人说“不”。
正因为如此,尽管世界各国的国情不同,人们的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也不同,但总体上好的作品被各国各民族广泛认同,所以才有流传于世的世界名著,有世人喜爱的名人名言,有举世公认的好新闻,有震撼世人的好图片。各国各个历史朝代的情况也各有不同,但同样总有一些作品流芳千古,带着历史的厚重,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
作为一个单位、一个行业、一个领域的“秀才”,要以更高的标准,把领导满意、群众喜欢、社会接纳,作为写文章的基本要求,努力写出无人说“不”的好文章,着力打造精品。
好文章的标准可能很多,但最基本的是观点要新颖、材料要准确、形式要完美。文章一旦有人说“不”,写手不妨多从以下几方面找原因。
文章有人说“不”,可能是有失准确性。战略写手为单位、为领导写材料,是要经过领导和群众高度认同的,必须十分准确,具有针对性,客观反映实际,写出领导的真实意图、群众的真实心声、事情的真实现状。不要游离于单位实际、偏离于领导思想、背离于群众期待。要运用正确的素材、方法,表达正确的思想、观点,提出正确的方案、举措,最终作出正确的结论,给予正确的指导。如果写手以一己之见、以偏概全,就会得出片面甚至错误的结论。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战略写手在写文章时,有时为了所谓工整对仗,硬凑出几个朗朗上口的提法,如几个“大力”,几个“以”等,这样固然会增加文采,但是以牺牲表达的准确性为代价。尽管整体表达都不错,但只要其中哪怕是有一个不太通顺或表达牵强,最好都要放弃,而应采取其他表达方式。
文章有人说“不”,可能是缺乏创新性。创新就是活力,创新就是生命,文章也是如此。战略写手在文章构思、立论、选材、推理、结论甚至遣词用句等方面,都必须富有新意,有所创新。如果写出的尽是些似曾相识的陈词滥调,照抄照搬的陈旧观点,词不达意的官话套话,很容易让人说“不”。
文章有人说“不”,可能是逻辑关系不够清晰。要么是结构不太合理,层次不清;要么是语句不够严谨,前后矛盾;要么是有前因,没有后果;要么是提出问题,没有解决方案;要么是意思表达有歧义,令人费解等。
文章有人说“不”,可能是语言华而不实。无论哪种题材的文章都要言之有物,写真写实。如果把工夫过分下在语言的华丽浪漫上,写出读起来很有劲、很上口的文章,甚至具有韵律般的美感,但没有针对单位的实际情况,没有讲出当前的重点工作,没有回应群众的真实关切,没有提出可行的措施办法,同样不会得到广泛认同,照样会有人说“不”。
文章有人说“不”,可能是语言过于平淡无彩。写文章虽然反对特意追求语言的过分华丽,尤其是反对空洞无物,但还是提倡在确保准确的前提下,尽量语言优美。汉语言是美的艺术,语言是内容的表现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在充分表达内容、符合文章实际的情况下,语言优雅,用词优美,词汇丰富,新颖活泼,排比对仗,自然流畅,会给人美的享受,令人阅着赏心悦目,读着朗朗上口,听着沁人心扉。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犹如一道美丽的风景。文章的形神合一,好似一道大餐。
如此等等。
对待他人说“不”,写手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一篇文章成稿之后,看过、听过的人,哪怕只有一人说“不”,写手也要谦虚对待,静下心来多问几个为什么,多问几个行不行。要深究深问、仔细感悟他人说“不”的道理,并修改完善。切不可固执己见,对他人提出异议尤其是提出一些小问题,认为是吹毛求疵或者别有用心。
文章“要合乎三个要求”:一要引人看。二要使人看得懂。三要能说服人、打动人。——胡乔木
写手应该清楚,每个人都不是万能的,知识结构不可能包罗万象,写作技巧不可能登峰造极,逻辑思维不可能缜密无缺。写作中,善于接受说“不”,就能够借脑借智,防止文章错误,填补知识盲点,修补文章漏洞,使文章趋于完美。实际上,文章凡是有人说“不”的地方,大多是有问题、有瑕疵的。所以,遇见有人说“不”,多检查、多思量、多请教,在修改修正上多下工夫,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可谓千锤百炼出精品,反复推敲出佳作,好作品都是改出来的。
一旦有人对文章说“不”,我们应积极面对,深思熟虑,不放过每一个修正“不”的机会。只要我们每一次都认真对待说“不”,天长日久。说“不”的文章就会越来越少,无“不”的好文章定会越来越多。
千万不要从形式上去追求比别人写得好。比别人写得差一些不要紧,要紧的是按自己的特点写。——【前苏联】高尔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