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太浪漫

不要太浪漫

核心提示

战略写手的文章主要是为领导服务的,是代领导和单位“立言”的,要做到原则问题旗帜鲜明,剖析问题实事求是,向下提出要求或向上提出建议一清二楚,整篇文章言简意赅。因此,文章要符合领导身份,要庄重、大气、客观、得体。“不要太浪漫”,这是为领导撰写文章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无论准确也好,鲜明、生动也好,就语言方面讲,要求字眼总要用得适如其量。——郭沫若

不要太浪漫,这是为领导撰写文章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不仅领导的汇报材料、讲话材料不能太浪漫,就是致辞、贺信等也不能太浪漫。

文章太浪漫,不符合领导身份,有时甚至会招致领导的反感。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就非常反感鼓弄辞藻,认为一切哗众取宠的词语都使自己感到不舒服,他特别欣赏写手为自己写的这么一句话:“战士的一夜睡眠会带来体力上的奇效。”

领导用的文稿不能太浪漫,要有其内在的机理。

领导用的文稿虽然不拒绝人情味,不排除带有感情,但领导用的文稿的基础和界限是以事实为基础、以政策法规为准绳、以理性思维为主导的,不能感情用事,主打煽情。

领导用的文稿自有其风格要求,讲究的是庄重、大气、客观、得体,应当文风朴实、贵用直笔、开门见山,有什么话就直说;少用曲笔,隔靴搔痒、遮遮掩掩、欲说还休更要避免。至于在文章中使用影射和晦涩难懂的语言,更是行文之大忌。领导用的文稿,要做到原则问题旗帜鲜明,剖析问题实事求是,向下提出要求或向上提出建议一清二楚,整篇文章言简意赅。

不要太浪漫,首要的是克服文章的片面性。文章过于浪漫,一味煽情,从根本上说是观察和分析问题的片面性引发的。毛泽东同志在批评文章的片面性时说:“我们现在有些文章,神气十足,但是没有货色,不会分析问题,讲不出道理,没有说服力。”所以文章不要太浪漫,必须先在思想和认识上告别绝对化,防止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用唯物辩证法看问题,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成绩和不足,不靠装腔作势吓唬人,而靠理性分析说服人、靠事实打动人。

文章太浪漫,用词华丽是通病,特别是形容词和感叹词频繁使用,更显得文章华而不实。有一位著名学者说:你想让文章写得生动些吗?那最好是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这的确是经验之谈。防止用词过分华丽,要虚心向群众学习语言,要多用群众语言是有效办法。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引用过季米特洛夫的一段话:“当你写东西或讲话的时候,始终要想到使每个普通工人都懂得,都相信你的号召,都决心跟着你走。要想到你究竟为什么人写东西,向什么人讲话。”“如果我们没有学会说群众懂得的话,那么广大群众是不能领会我们的决议的。”所以,不要太浪漫,就是要用鲜活的语言、形象生动的语言、通俗易懂的语言,而不要讲高深莫测的话、冠冕堂皇的话、故弄玄虚的话。只有通过大众语言与群众真情沟通,形成互动,领导才能把自己的意图和单位的决策清晰地传导给群众,让他们欣然接受、自觉执行。如果高高在上,用一副教训人的口味讲话,很难令人心悦诚服地贯彻落实。

不要太浪漫,就是要保证文章结构的规范性。对文学作品而言,文章的结构就是要大胆创新,出其不意,但对领导用文稿而言,一定的体裁就有相应的结构、规范,在结构上大动干戈,一味求新、求与众不同,也是太浪漫的重要表现。譬如是年度工作报告用稿,基本结构应该是:总结上年度工作,肯定成绩,指出不足,结合形势分析,部署下年度工作。领导用文稿讲究结构的稳定性和规范性,一是出于领导用文稿庄重和严肃的需要,二是有利于提高表达效率,三是方便听众理解把握,相互交流,达成共识。对文学作品而言,出现“一百个读者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现象是成功的标志;领导的文稿发布以后,如果形不成共识,引不起共鸣,而是“一百个读者心中就有一百种认识”的话,那是一种灾难。要引导读者产生认同感,达成共识,文章结构的稳定和规范具有重要作用。遵循文章结构的规范,避免过分在文章结构上出新出奇,是防止文章太浪漫的重要措施。

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决不能成为准确、鲜明、生动的文章。——王力

不要太浪漫,也不能过于幽默,不能太“潮”。在领导讲话中适当增强语言的幽默性,寓庄于谐,不但会提高语言的感染力,而且也会增强领导的亲和力,凸显其个人风度和魅力。领导的文稿要有新意、见新词,但提炼新观点要建立在分析事实、研究政策法规的基础之上,决不能为新而新,唯“潮”是务,为了追求标新立异、轰动效应而步步踩“地雷”,处处碰“高压线”,逆“潮流”而动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在领导文稿中刻意幽默,过分追求“潮”只会失去本体,有失大雅,适得其反。

“少雕琢,去粉饰”,这是鲁迅先生的创作主张,也是医治文章太浪漫的良方,是写好领导材料的高方。让我们以此共勉,不断写出受领导赞赏、群众欢迎的好作品。

一切哗众取宠的词语都使我感到不舒服。——【美国】艾森豪威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