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黎明前的黑暗
核心提示
由于写作素养的缺乏、环境的干扰以及写作“天花板”的出现,常常会使战略写作遭遇“黎明前的黑暗”。走过黎明前的黑暗,需要树立坚定的信心,相信黑暗一定会过去;需要不断强健自我,增强生活历练,积累丰富的生活阅历,培养敏锐的洞察和领悟能力,掌握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迎来灿烂的黎明。
我宁可因饥饿而死,不愿发表那没有分别的,不加思考的作品……——【俄国】果戈理
黑夜,给人以恐惧;黎明,给人以希望。黑夜最深最浓的一段,正是在黎明破晓之前。但只要穿过黎明前的黑暗,迎来的定会是霞光万丈。
相信每一个从事写作的人,都经历过“黎明前的黑暗”——这个时期,你文思枯竭,难以下笔,即便写出的文字,也是苍白乏味,毫无生机。这段时期对于写手而言,相当可怕,无法写出高水平高质量的文稿,无法满足上级迫切的要求,不仅会影响个人的自信与工作,甚至会对单位的事业造成不良影响。
写手遭遇黑暗期,其根本原因是知识储备不够,业务素质存在缺项。对写手来说,这种类型的黑暗是自身素质与岗位要求对标形成的,是带有保健性质的诊断,是必须跨越的阶段,是初入职场的写手的必经阶段,来得越早越好,检查得越全面,越彻底越好。写手要主动争取,及早发现问题,不能消极回避,讳疾忌医;而应勇敢面对,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早日跨越“未知姑食性,先请小姑尝”的职场探索期,练就金刚不坏之身。
职场新手有适应期,职场熟手也有低潮期。写手由于受外界环境干扰、内心情绪困扰等内外因素影响,往往难体现应有水平,达到领导期望,这也是在写作中易遭遇的黑暗。这种黑暗虽然不是系统性病变、功能性障碍,却是检验写手成熟度与稳定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一关过得去,写手水平高、稳定性好,可担大任的形象才树得起;这一关过不去,写手留给人的往往是易情绪化,不成熟的感觉,难当大事,还需要继续锻炼和考验。这就提醒写手,在日常工作中要少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干扰,少受情绪波动的影响,潜心本职工作,始终以最佳的精神状况投入工作,以最高的工作效率完成任务,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职场熟手有低潮期,也有迷茫期。在写手岗位工作时间较长的同志往往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某类题材的作品形成一定范式和风格以后往往再难突破,文章看上去四平八稳,挑不出毛病,读起来似曾相识,了无新意,自己不满意,领导不称心。这种状况的出现,说明写手遭遇了业务上的“天花板”。这种黑暗一旦突破,写手能在业务上进入新的层次,攀登新的顶峰。否则就会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危险。面对这种黑暗,写手一定要有凤凰涅槃的气势,敢于向过去告别,打破思维定势、习惯写法,像折翅重生的雄鹰,心往蓝天,志翔天地。突破这种瓶颈,对写手来说,是一个痛苦的、比较漫长的过程。这恰如一个武林好手,功夫达到一定层次后要实现自我突破,由武林高手跻身为绝顶高手,要内外双修。内修主要是知识更新,能力提升,外修主要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深入生活,多接地气。写手的作品是与工作实际紧密相连、密切相关的。“看人挑担不吃力,事到临头方知难”,如果不深入生活,进行切身体验,写出来的文章难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真正的写作高手应该是具备丰富的生活阅历,养成敏锐的洞察和领悟能力以及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把丰富的内心经历通过筛选最后以恰当的文字形式表现出来,让人身临其境,产生共鸣,受益匪浅。
面对黑暗的考验,写手要坚定信心,相信自己能突破瓶颈,战胜黑暗,迎来新的光明。要深刻认识到成功与失败、高峰与低谷、光明与黑暗是辩证存在的。要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黑暗是黎明的前奏。写作就像是一场数学运算,从写作的过程来说,写作的产出就像是做加法,文章的增增补补、否定修改就是在做减法。加减法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减法是对加法的完善,没有了减法,加法也就失去了意义。从写作的结果来说,把创作出好的作品看作是加法,把创作出不好的作品的看作是减法。那么,减法和加法同等重要。把减法看作是一种“负”的加法,看作是另外一种光明,这样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
要紧的是叫手学会完全服从思想。——【俄国】果戈理
司马迁《报任安书》中云:“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在黑暗面前,古人收获的是一股奋发图强的动力,得到的是一种大无畏的勇气,成就的是一本流芳百世的著作。
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走过黎明前的黑暗,需要我们树立坚定的信心,相信黑暗一定会过去;需要不断强健自我,提升写作素质能力,从而迎来灿烂的黎明。
过于追求高雅的文笔,最终既引来钦佩,也带来枯燥。——【法国】司汤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