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关系要严密清晰
核心提示
世间一切皆需合乎逻辑。说话、写文章概莫如此。说话没有逻辑,会让听众云里雾里;文章逻辑关系不够清晰,会使人不明就里。文章必须从谋篇布局、语言语序、素材观点、定义结论等方面做到逻辑关系严谨清晰。
合乎逻辑、合乎文法、有较好的修辞,这三点请你们在写文章的时候注意。——毛泽东
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谈未来理想。其中,有一个女生说:“我希望将来有一个可爱的孩子,还要有一个爱我的丈夫。”老师听后不无幽默地说:“很好,但请注意先后顺序。”这个小幽默实际在批评女生说话的逻辑错误。由此可见,说话和写作都需要清晰严谨的逻辑关系,否则就会闹出笑话,或让人不知所云。
逻辑关系要严密清晰,要求在写作过程中,思维连贯清晰,不能前后混乱;语言顺理成章,不能颠三倒四;观点新颖鲜明,不能含糊不清;推理合情合理,不能违背常理;结论全面准确,不能以偏概全。总之,文章要符合客观规律,既不能漏洞百出,更不能“卖矛又卖盾”般自相矛盾。
逻辑关系要严密清晰,要求写手特别是战略写手必须要学点逻辑知识,具有逻辑常识,遵从逻辑规律,养成逻辑思维习惯。
文章的逻辑关系涉及多角度、多维度、多方面,本文不一一阐述,但想重点强调谋篇布局、语言语序、素材观点、定义结论等方面的问题。
一篇文章无论长短,都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让文章形散文不散的这根无形的筋绳,就是逻辑联系。
在文章构思时,必须运用逻辑思维谋划文章的结构布局,理清逻辑关系。新闻中的消息写作,可以说是谋篇布局方面逻辑运用的经典范例,值得写手借鉴。一篇消息的导语总是包含着最核心的内容、最关键的要素。其后的各个段落都与导语紧密相连,与导语相距越近关系就越密切,反之关系就越远,这就是逻辑的作用。
涉及内容较多、篇幅较长的文章,大多有一级标题、二级标题,甚至三级、四级标题。我们可以用一种比喻,来说明各层级标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大标题就是主线或姓氏家谱,下面的所有小标题都是这个同姓家族的成员,如果一级标题是父亲,那么二级标题、三级标题、四级标题就分别是儿子、孙子、重孙子的关系。上一级标题管理着下一级标题,下一级标题从属于上一级标题。同一级标题,没有特殊原因,必须按大小辈分先后排序,不然就会造成矛盾,相互打架。同一级的几个标题,要让人一看就知道他们是同一辈分的关系。如果下级标题意思与上级标题并列或者大于上级标题,“几代人”就乱了辈分。在人世间是辈分不清,在文章中就是逻辑混乱。所以,在构思整篇文章的结构时,必须理清“老少”辈分和“兄弟”大小的关系,才合乎逻辑。
写文章要有条理,不能语无伦次,颠三倒四。如果同样的意思一讲再讲,同样的词语一用再用,就会把各层意思混为一体。比如:强调认真传达落实重要文件精神,如果前前后后每一段落都反复要求“认真传达”、“组织学习”、“抓好落实”等词语,结果就会把其他各项具体内容掩盖掉,让人无从记住、不知所云。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写文章少不了下定义。有的定义是自然属性,如“水是生命之源”,就不能随便延伸为“煤是生命之源”。有的定义是政策规定,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这里的“主题”、“主线”和“基础”、“主导”,不仅在一篇文章不能混用,而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不能颠倒。就是临时使用一些定义,也必须符合本质属性,不可想当然地臆造。
法官只有依据事实,作出公正准确的判决,才能维护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秩序。文章的结论也是一样,只有依据素材、观点、说理、论证等要素,才合乎逻辑,让人心悦诚服地接受。所以,作结论必须准确,符合常理,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新中国让中国人民站起来,改革开放让中国人民富起来”等,都是客观真理,能得到共识,广泛认可,令人信服,欣然接受。
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说话的结构,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不要互相冲突。——毛泽东
但是,在实际写作中,作结论时很容易犯顾此失彼或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比如:有的刚说完“学习贯彻某领导的讲话是当前头等大事”,一会儿又讲“确保安全稳定是最重要的工作”,那么也不知道究竟哪项工作最重要。还有的选取素材与结论南辕北辙,如本来列举了许多古今中外的重要人物的历史作用,结论却是“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明明讲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结论却是先进企业文化建设已经形成发展软实力;文章立论的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而却罗列了一大堆家养宠物对城市卫生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弊端……文章的结论与各要素没有直接关联,要素无法支撑结论,结论无从落地生根。
说话没有逻辑,会让听众云里雾里。文章没有逻辑,会使受众不明就里。因此,写手特别是战略写手必须从每一个环节把好关口,逻辑要严谨,层次要清晰,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照严密的逻辑关系理清楚。尤其是整篇文章的组织,要前后呼应,一脉相承,提出问题,就要分析问题;分析了问题,就要拿出解决方案。正如医生找出了病,就要对症下药一样。
案例赏析
写文章的时候就要好好地构思,在文章的条理以及逻辑性和科学性方面多多考虑。——王力
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稳中求进,是党中央确定的今年工作的总基调。“坚持稳中求进,坚持科学发展,中国一定能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两会闭幕以来,5000多名代表委员和13亿人民带着这样的共识踏上新的发展征程。集中精力贯彻落实好两会精神,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稳中求进既是工作总基调,也是工作总要求。所谓“稳”,就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所谓“进”,就是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坚持稳中求进,就是要突出科学发展这个主题,贯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朝着既定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
历史地看,稳才能更科学地发展、更持久地前进。过去30多年里,正是靠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我们才积小成为大成,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航船不断向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大起大落,不仅会影响人们的心态和情绪,也会影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放眼未来,只有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才能坚定地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认真贯彻落实两会精神,在今年各项工作中做到稳中求进,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使“政策稳”;坚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使“增长稳”;继续采取综合措施,防止物价走势反弹,使“物价稳”;积极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隐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使“社会稳”。
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断呈现的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新变化,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新挑战。越是形势复杂多变,就越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越是面对风险挑战,就越要迎难而上、奋发有为。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无论是保持社会主义现代化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还是推动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不断向前,都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环境。“稳”既为当前攻坚克难提供基础,更为长远乘势而上创造条件。在多种的思潮中,思想无定力,难以凝聚发展力量;在错杂的环境下,心若有旁骛,极易错失发展良机。只有不为困难风险所惧,不为杂音噪音所扰,不为传闻谣言所惑,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把智慧力量凝聚到两会提出的目标任务上,才能扎扎实实地稳中求进,取得各项工作的新进展、新突破、新成效,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顺利实现。
稳中求进,考验智慧能力,考验决心勇气。在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我们就能够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将中央的科学决策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巨大动力,更好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办好实事,更好地增进活力、促进发展、推进事业。
(文章摘自《人民日报》2012年3月31日,第1版。)
精彩点评
人民日报这篇千余字的评论员文章写得好。从逻辑上看,全文紧紧围绕“稳中求进”展开,以“稳中求进是今年工作的总基调”为主旨,分三个层面来层层展开论述,一是阐述稳中求进是什么,二是分别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看为什么必须坚持稳中求进,三是强调指出如何实现稳中求进。有“稳中求进”这条贯穿全文的主线,使文章流畅贯通,思想脉络细密周严,没有缝隙,没有漏洞。在层次和段落的安排上,总分式与并列式相结合、递进式和对比式相统一,既讲“稳中求进”是什么,又讲“稳”、“进”是什么,既从历史上看,又从现实来讲,既讲理论又谈行动,既说思想又谈方法。全文首尾照应,脉络清晰,环环相扣,衔接自如,完整连贯。
一个作品的布局的巧妙在于那些表现作品的明确意义的可信的小事的巧妙组合。——【法国】莫泊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