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性很重要

悟性很重要

核心提示

悟性,是领悟出知识、才能、见解,是人对事物的感悟、觉悟能力,或者说是对事情的敏感度以及分析和理解的能力。悟性高的人,通常一点就通,一拨就亮,能从所见所闻中、所学所知中,善于主动去悟,善听弦外之音,很快、很深刻地感知其奥妙,把握其规律,得到属于自己的东西。成为写手中的高手,必须培养自己的悟性,有意识地去感悟写作的规律和技巧。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南宋】陆游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讲的就是悟性;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实际就是悟出了结果。悟性对战略写手来说十分重要。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说:“我曾在不同的场合强调新闻工作者要有悟性。这是我在几十年的新闻生涯中的一点感悟。”在任何单位都会发现,无论做什么工作,有人就是悟性高,一看就会,一点就通。所以,有的战略写手年纪并不大,学历也不高,经验并不丰富,但进步很快,能写出好材料。而有的写手虽有较高的学历、较长的经历,工作也很努力,作风也很扎实深入,但就是没有长进,写不出领导比较满意的文章。出现这个反差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悟性的差异。

悟性是领悟出来的知识、才能、见解,指人对事物的感悟、觉悟能力,或者说是对事情的敏感度以及分析和理解能力。有悟性的战略写手,会从其他好的文章中领会到素材运用、写作手法、结构布局、逻辑关系、观点提炼、尺度把握等处理技巧,找出规律性,发现特殊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熟能生巧地运用到今后的写作之中。

悟性在许多时候表现为一种跳跃性思维,一种放射性思维,一种逆向性思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跟菩提祖师学艺,开始并不被看好,还差点被赶出师门。一次,祖师竟然被惹得大为恼火,手持戒尺,将其头打了三下,倒背着手,关了中门而去。师兄弟都认为悟空冲撞了祖师而罢课了,而悟空却领悟到祖师是让他三更时分从后门进入,秘密传道于他。这让我们更认识到:光努力学习还不够,一定要在实践中勤于思考,去领悟其中的奥妙,这就叫“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全凭主动去悟。

悟性源于专心致志的思考和科学分析的总结。战略写手作为单位和领导的参谋助手,所承担的工作有很多事情是十分微妙的,需要战略写手努力培养良好悟性,具备职业素养。对国家的大政方针,要领悟后去执行;上级交办的事情,要领悟后去办理;领导讲过的话,要领悟后体现到文章中。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不能感悟,就有可能背道而驰,越走越远,甚至南辕北辙。

真正有悟性的人,往往可以在许多不经意间明白许多事理,掌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精髓。战略写手要善于倾听“弦外之音”,能从领导、同事、客户或他人的谈话中洞察出更深的东西,不经意间悟出许多事理,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战略写手,要能够从领导的一些零碎观点或者初步的设想里,深化领导意图,根据时间的发展、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将遗漏的予以弥补,偏差的予以校正。

所有的事物都有规律可循,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这就要求战略写手把握因果联系,增强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学会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发现事情的根源,抓住最本质的东西。掌握了因果关系并正确地利用它,将会受益无穷。

善于把握规律性是人类行为的基石,是一个人经过成功和失败的洗礼之后,形成的一种有功能的思想。一名优秀的战略写手除了具有文采外,重要的是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把握其规律,挖掘出深层次的东西。“谋先事后者胜,事先谋后者败。”从认知的规律看,战略写手的悟性除了靠自己历练,更要善于去伪存真,把握规律,不断总结创新。战略写手的文章能够有高远的立意,巧妙的构思,新颖的写法,流畅的文笔,这些全都离不开善于把握规律和创新。

要善于运用分析力,把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单独进行剖析、分辨、观察和研究。这样一个看似复杂的事情,经过战略写手理性思维的梳理后,会变得简单化、规律化,从而清晰流畅地被表达出来,这就是分析力的魅力。

观晚霞悟其无常,观白云悟其卷舒,观山岳悟其灵奇,观河海悟其浩瀚……悟性是一种天赋,也是一种意识,一种学习的意识、总结的意识、竞争的意识、创新的意识。世上一切事物没有永恒,但有规律。成功没有定式,却有方法。悟性的魅力正在于其既务实又充满不确定性,“悟性”的培养重在积累。

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清】曹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