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是“抠”出来的

精品是“抠”出来的

核心提示

古人作诗词,为一字而推敲数日,往往能由一字表达出丰富的含义,常常因一字改动让全文生色,成为千古名篇。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评“红杏枝头春意闹”之一“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之一“弄”字,均使境界立出。唐朝诗人贾岛,为了考虑“推”和“敲”哪个字更加准确,硬是苦苦思索了大半夜。贾岛也曾为一首诗“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终究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佳句名篇的得来并非易事。战略写手亦要下一番苦工夫,才能打磨出精品来。

从写作以前到写完以后,从内容到形式,凡属可能做到的反复研究,充分修改,都大有必要。——何其芳

我们这里说的“抠”字,是指战略写手在完成文章由初稿到精品的蜕变中,需要呕心沥血、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字斟句酌的加工过程。

文章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精品文章更是“抠”出来的。因为一遍写出的稿子往往来不及仔细推敲,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每位战略写手对文章主题的拿捏、对文章内容的安排、对遣词造句、对文章对于受众“口味”等的把握等往往难以一步到位,这需要时间去斟酌、锤炼和修正,甚至还要求教于众、问计于能、求证于实,方能聚集众智,成就精品。

“抠”文章本身就是一种文章的增值修改过程,往往也有一些基本方法可以借鉴:

(1)独立检阅。初稿完成后,应从头至尾进行审阅,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段,从段到全篇的结构布局,发现问题,留下标记,全部阅完,再回过头来认真细致地修改。由多名战略写手群体智慧完成的文稿,不仅要确保自己撰写部分不要留下任何“硬伤”和明显错误,还要以批判的态度审视和修改其他同志撰写的文稿和整篇文章的不宜之处。

(2)集体讨论。在宽松、民主、开放的气氛中,最好将文稿投影出来,由一人读大家改,在读诵的过程中发现文中语句不通畅、衔接不紧密、表达不清晰及重复累赘、缺词丢字等方面的毛病,随笔修改。这样“集体会诊”,主要是对一些内容复杂、事关重大的讲话稿,如带有全局性和历史意义的政府工作报告、行业领导讲话等,请熟悉文字或相关业务的同志共同讨论,集思广益,一起修改,这样可以打破个人能力的局限性或认识上的偏执。

(3)借力聚智。若时间和条件允许,可以发征求意见稿,在较大范围内修改。要多多调查研究、走访群众、尊重基层创造、展开部门对话和争论、听取专家贤能的意见和建议,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多讨论、多交流,尽力做到不让一个人说“不”。

(4)“冷藏”再改。初稿拟就之后,或者经密集地修改几次后,往往跳不出已有的思维窠臼,不如暂时搁置一旁,等头脑冷静、思维清晰之后,再拿出来“复看”。这时,有些毛病不需别人指点,自己能很快发现,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期间也不要停下琢磨思索,还当掩卷静思,尽可能“山外看山”、“另辟蹊径”或“查遗补漏”,比如,可以仔细梳理有没有重点内容的缺失,阐述的角度是否切入得准确,或许真会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如果前面说的是文章该如何“抠”,那么接下来,就应该掌握“抠”什么?

一般而言,一篇精品文章,需要三“抠”到位,才可能赢得“有口皆碑”。

(1)抠角度。看材料表达是否支撑文章的观点,表达是否准确,有没有更好的材料和事实数据加以佐证。观点表述的角度是否合适妥当,有没有更精准的见解;文章的主题表达是否真正到位。要主题明、思路清,站位全局、理实结合,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前瞻性,有高度、有深度、有厚度,产生引导力、渗透力、凝聚力,让受众看准方向,找准定位,知道差距,深受触动,奋发有为。

(2)抠语言。语言组织是否严谨周密,符合逻辑;是否准确生动,是否符合领导讲话的身份,是否符合相应场合,是否符合受众需求,有没有更好的语言表达;文章前后、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句子前后是否还存在重复等语病,都要仔细检查修改。

(3)抠细节。比如文字是否同音错用,像“的”、“地”、“得”是否混淆,“做”和“作”是否颠倒;标点符号是否正确;文章标题排序、文章的字号字体、文章的排版是否清晰正确等,都要逐一校验。

“抠”出精品杰作,主题是根本,文字是基础,亮点是关键,共鸣是褒奖。这需要战略写手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多一份激情、多一份开拓、多一份责任、多一份执著;写作团队更要互相配合,共荣共进,齐心协力,撰就一个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内容充实、振奋人心的“鸿篇巨制”。

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