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据和事实说话

用数据和事实说话

核心提示

我们常说,“数据是最好的说明”、“事实胜于雄辩”。用数据和事实说话是文章的本质要求,是说服人、感动人的可靠保证。尤其是为领导准备的材料,更要坚持用数据和事实说话。不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单靠华丽辞藻堆砌而成的文章,就是无病呻吟。要确保事实和数据掷地有声,就必须讲究事实和数据的真实性、典型性、针对性、时效性。

文章要形象化。写文章偏于抽象,一般化,缺乏生动性,看了留不下具体印象。——毛泽东

文章要用思想说话、用观点说话、用感情说话、用新意说话,更要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和事实说话是文章的本质要求,是说服人、感动人的可靠保证。尤其是为领导准备的材料,用数据和事实说话,既是基本要求,也是显著特征。观点、立意与事实和数据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文章就会显得有血有肉,充满生机与活力,具有感动人、感染人的强大力量。

文章做到用数据和事实说话,首要前提是了解事实,掌握数据,决不能靠拍脑袋,凭想象,靠估计。只有平时注意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平时多积累,多留心,多收集,写的时候才会对事实、对数据了然于胸。恩格斯为了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不只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而且亲自访问了很多工人。恩格斯在他的书的标题下,还特地加了一句话:“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不少文稿撰写人员,不重视调查研究,不熟悉基层,不了解详细情况,习惯于图解已有结论,沉湎于编词撰文,提起笔来,往往全是写些定性的话,既无针对性,更无说服力。

文章援引事实和数据,要达到掷地有声的效果,做到说服力不容置疑,就必须讲究事实和数据的真实性、典型性、针对性、时效性。

真实性是事实和数据的生命。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准确性从何而来,基础和前提就是援引事实和数据的真实性,没有事实和数据的真实作保证,任何观点都站不住脚,任何结论都没有说服力。这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拉法格说马克思“从不满足于间接得来的材料,总要找原著寻根问底,不管这样做有多麻烦。便是为了证实一个不重要的事实,他也要特意到大英博物馆去一趟。”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说,尽管列宁的记忆力很好,“但他从不凭记忆‘大致不差地’来叙述事实……在他的笔记簿里仔细地写了很多的统计表。仔细地检查每一事实,每一数字,是他始终爱用的方法。”毛泽东同志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里所指的发言权,不只用口头表达的,同样也包括用笔头表达的。毛泽东同志身体力行,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撰写有影响力的著作成了他的显著特色。《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对中国革命起到重要作用,产生了世界性影响。《寻坞调查》、《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等一系列的调查报告。

典型性是影响事实和数据说服力的关键性因素。我们说文章要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并不是说堆砌事实和数据就会成为一篇好文章,事实和数据会自然得出结论,具有说服力,这里强调的事实和数据是指有典型意义、有代表性的事实和数据,不是随便说两个事实、凑两个数据摆在那儿,只有建立在典型性事实和数据基础上的结论,才会具有代表性,具有指导作用。毛泽东同志在讲材料运用时候说过:“材料不要多,能够说明问题就行,解剖一个或几个麻雀就够了。”解剖麻雀讲的就是解决典型性问题。当然,事实和数据的典型性,从来都不是抽象的,而是非常具体的,是与文章的主题与立意密切相关的。譬如说:我们要说明企业的经济运行质量,利润、现金流、库存、应收账款等就具有典型性;要强调产品质量问题,产品合格率、优良品率、废品损失率及质量管理情况等就具有典型性;要总结科技创新工作,专利数量、新产品贡献率、科技投入等就具有典型性。

文章要写得准确、鲜明、生动,首先要看写文章的人的思想、立场、作风怎样。——郭沫若

针对性与时效性是提高事实和数据可信度的重要因素。不看场合、不问对象,援引过于陈旧的事实和数据,很难具有说服力,很难让受众心悦诚服。2010年10月6日,温家宝同志在布鲁塞尔第六届中欧工商峰会上演讲援引的事实和数据,就非常具有针对性、新鲜感:“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09年欧盟的出口整体下降,但对中国出口增长4%。今年上半年欧盟对中国出口更是增长了42%”、“中德贸易大约是每个月100亿美元,今年可能超过1200亿美元。整个中欧贸易2009年约4000亿美元,今年可能超过5000亿美元”、“从1994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到现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已升值55%”、“200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占50%”。人民币汇率、中国投资环境和原材料供应等话题,是当时欧美政界和媒体的热点问题,也是现场听众非常关心的问题,总理用大量的数据、事实,针对三方面问题,全面、深刻、坦诚地阐述了中国的立场和看法,对那些别有用心的观点进行有理、有力、有节的驳斥。“在座的企业家心里很清楚,中国够朋友!”温家宝同志的话掷地有声,大厅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掌声,是对温总理讲话的积极回应,也是对中国贡献的充分肯定。

用数据和事实说话,是一种好文风,是写作的好习惯,是写出好文章的重要保证。

案例赏析

对比法:纠正有关中国的误解

埃里克·李

西方媒体有关中国的论述存在5点误区。这些误区需要用事实加以揭穿。

误区一:中国不举行选举,因此其统治者无需得到被统治者的认可。

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称,中国政府的民众支持率属于全球最高之列。2010年,中国人对国家发展方向的满意率达到87%,并且近几年来一直高于80%。66%的人认为,过去5年间生活有了改善。74%的人对未来5年感到乐观,这一比例是非常高的。

我们需要问的是:在这些数字方面,为什么选举产生的政府大部分都无法与中国相比?选举是验证由数字带来的赞成和合法性的唯一途径吗?

误区二:中国是一个集权国家,党的政治权力集中,且能使自身永存。

最高执政机构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有25名委员。其中大多数来自寻常人家,他们通过努力拼搏一路走到了权力之巅。

如果走访中国任何一所顶级高校的校园,就会清楚看到,共产党仍在吸引着中国年轻人中最优秀和最智慧的那批人。事实上,中国共产党或许是全球最精英管理、最上进的大型政治组织之一,远比大多数西方国家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执政精英更精英得多。利用长处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有什么错?

误区三:中国对言论自由的限制遏制了创新。

中国无疑在限制言论自由,特别是政治言论。但是这妨碍了中国社会的革新吗?

做学问,写文章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那就是义理、考据和辞章。——施东向

互联网企业在纽约股票交易所和纳斯达克首次公开募股(IPO)最成功的实例有一些是中国的网络公司创造的。中国企业很快就将主宰全球可替代能源行业。

伦敦皇家学会说,中国在得到公认的国际期刊上发表的科学研究论文的份额在1999年至2003年间为4.4%,而在2004年至2008年间上升到了10.2%,紧随美国之后。2008年,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收入超过法国,跃居全球第三。全球35位作品创下7位数销售额的在世的艺术家中有15位是中国人。如果这些事实体现不出创新,那么还有什么呢?

误区四:共产党的集权统治导致腐败盛行。

没有人,特别是共产党本身,怀疑过腐败是中国的一个严重问题。但是这与集权统治有关吗?

据透明国际称,全球最“干净”(最不腐败)的地方只包括4个非西方的政府:新加坡、中国香港、卡塔尔和日本——其中有3个是集权政权。按照透明国际的排名,中国的排位(78位)比印度(87位)、菲律宾(134位)、印度尼西亚(1l0位)、阿根廷(105位)等其他许多国家都高,只比意大利(67位)低一点——而所有这些国家都是选举制的民主国家。显然,一党制的中国腐败程度比许多民主国家都低。

误区五:中国迄今为止取得的成功都要归功于中共接受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

按照美国传统基金会和《华尔街日报》对自由经济的年度排位结果,中国位居第135位。排位高于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包括海地、阿尔及利亚、孟加拉国、科特迪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肯尼亚、卢旺达等。如果市场经济改革是中国施展的唯一魔法,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国家经济上没有获得如此大的成功呢?而这些国家比中国贯彻自由市场经济体制要早得多并且深入得多?中国还做了些什么?

那些经不起事实考验,却依旧主宰人们意识的臆测是华而不实且有害的。

(文章摘自《纽约时报》2012年7月8日)

精彩点评

内容有分量,尽管文章短小,也是有分量的……不能用量压人,要讲求质。——郭沫若

本文通过运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作对比,对有关中国的一些错误观点进行了有力驳斥。首先用新旧中国人均寿命作比较,说明了共产党执政60多年来带来的显著变化。接下来用数据和事实对五个认识误区进行了纠正:①用数据纠正所谓中国不进行选举统治者无需得到被统治者认可的谬论,通过引用权威研究机构发布的中国政府超高的民众支持率予以驳斥。②用数据和事实纠正所谓的中国是集权国家的观点,指出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由25名委员构成,且大多数是通过自身拼搏获得成功,共产党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共产党是世界上最精英管理、最具上进心的政治组织之一。③用事实和数据纠正所谓的中国限制言论自由遏制了创新的论调,列举了中国有无数成功互联网企业、大量的可替代能源企业、国际期刊发表的科研论文大幅提升、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品拍卖收入超过法国和全球35位顶级艺术家有15位是中国人,证明了中国具有很强的创新力。④用数据纠正所谓的共产党的集权统治导致腐败盛行,举例全球最“干净”的四个国家中有三个是集权政权,许多所谓的民主国家其腐败程度远远高于中国。⑤用数据和事实纠正所谓的中国的成功要归功于接受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指出在一些权威机构中中国自由经济排位并不高,但许多排位高于中国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上并未获得成功。全文通篇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对错误的观点进行了一一驳斥,非常具有说服力。

我从事写作不是为了表现自己,出风头,而是觉得语言很重要。文字可以概括整个世界。——【美国】迈克尔·赫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