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重复
核心提示
同词重复、异词重复和意思重复,是写文章的败笔。这三种最为常见的重复语病,也是写手需要时常注意规避的。中国文字海量汪涵,其义深邃多辨,为我们写作中规避重复提供了博大空间。刘熙载在评论《春秋》时说,“文见于此,起义在彼”,文字、文句、文意不可单纯重复、裹足不前,当同中见异、变中藏机。
只要你不把太多的词扯在一起,词具有很大的力量。——【美国】比林斯
在报刊和会议材料上常常看到一些啰嗦文章,那些具有隐蔽性和迷惑性的重复真是层出不穷。
文章中的重复有多种情况,比如内容的重复、结构的重复、词语的重复等。在一篇文章中,首先在表达内容、大结构上不能重复,不能三番五次、翻来覆去、前后来回地说同一个内容,阐述同样的意思,表述同样的观点,这是写文章最忌讳的,也是写手常犯的错误。
如何规避文章中的内容重复?笔者认为要从文章整体出发,妥善地处理交叉关系,避开重复。简单地说,处理文章中的内容重复问题,常采用三种办法:一是“集中归一”。即对宜集中描述的内容,允许从事物发展过程的整体出发,集中一处说透,其他各处一概不提。集中描述非但不会割裂文章内容的有机联系,反而会使文章的层次性、逻辑性更清晰。二是“侧重各异”。如确需要多次提及同一内容,可选择不同角度、换一种方式表达,但要有主有次,详略得当,文字表述中要注意相互衔接好,便能起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三是“详略互见”。对不能集中说完,非多次提及不可的内容,允许采用既集中,又分散,以集中为主的原则,在不同章节中进行详略不同的记述。反之,如果处处求全,势必重复累累。而相互交错、同中见异,可避免重复,恰到好处。
其次,文章在结构上也忌重复。文章结构的重复,不同于修辞上的重复。修辞的重复在于语言的局部重复,结构的重复在于整段和层次意思上的重复。比如:一篇文章中二级或三级标题和内容的重复;文章中相同的人物从事同一事件,在情节上出现的重复等。在一些单位的年度工作报告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报告的总结部分有一整段的文字在回顾“人力资源工作取得丰硕成果”,而在文章后面安排工作部分,又将前面关于人力资源总结部分变一变数据和语气就罗列出来,这样的报告显然没有新意,给人以工作裹足不前的印象。
同词重复、异词重复和意思重复,成为三种最为常见的重复语病。
(1)同词重复,主要表现为词语完全相同和词语基本相同的重复。比如:在今年总经理的行政工作报告中,“四个坚持”成为了今年整个工作报告的核心。“今年整个工作报告的”是完全相同的重复,后者可删。又如:调查组会深入各企业,首先抽查基础数据和经营报表,如上半年生产经营完成情况、上半年投资一览表、全年主要指标完成预测分析等基础数据资料都在抽查之列。“基础数据”和“抽查”均重复出现,应当删去最后的“基础数据……之列”。再如:在我们集团公司的六大产业板块中,汽车板块增长最快、效益最好,而且还是唯一一个没有出现亏损企业的产业板块。“唯一”、“一个”,词语基本相同,二删其一。
(2)异词重复,是较多出现的重复现象。比如:XX工业集团跨越了三个世纪,历经了三次搬迁,实施了三次引进,原名曾叫“汉阳兵工厂”,“原名”、“曾叫”即为重复表述。又如:在互联网的普及时代里,精英文化已经不能垄断占有文化生产的各种资源。“垄断”已包含了“占有”的意思。再如:也许因为工会主席带着赞誉成分的夸奖,让李丽红重新找回了自信。“赞誉”、“夸奖”,也是异词同义,修饰语纯属多余。可改成“也许因为工会主席带着赞誉成分的话……”或“也许因为工会主席带着夸奖成分的话……”。异词重复,关键是要细心推敲和了解词义,对重复出现的词语进行取舍,留下最合适的一个,即可避免重复。
无情地删去一切多余的东西……篇幅虽然减少一半,对读者的价值却要增加三十倍。——【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
(3)意思重复,极具隐蔽性和迷惑性。比如:集团公司要求,这次庆祝活动期间各分厂发生的应酬费用和接待费用,由各单位自行报销,集团公司不再统一报销。“应酬费用”和“接待费用”是并列交叉关系,有重叠语意,视情况选择一种说法。“集团公司不再统一报销”也是多余,可删去。又如:尽管他们为此付出了许多,对于结果却并没有过高的奢求,起码是没有夸夸其谈,而是把努力付诸于每一个崭新的日子。“奢求”,即过分要求,已包含了“过高”的意思,应删去“过高”,或把“奢求”改为“要求”;“诸”是兼词,“之于”的意思,后面再接“于”,纯属多余,应删去。
修改重复类病句也不是一味地“删”,需将删减、增补、代换等方法结合在一起,灵活运用。减字以归简洁,以免重复;增字以达意旨,以畅气脉;代换以避累赘,以改平庸。比如:同样一个“诸于”,在上例中删“于”即可,而在“今天我们在这里开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之于众”中,就要改成“……公诸大众”或“……公诸民众”,这样才使语言富有音节上的美感。
当然,并不是在一篇文章中同一词汇和相近意思就只能表达一次,文章中的也时常运用多维度强调技法。刘熙载在评论《春秋》时说,“文见于此,起义在彼”,是说不能光从浅近的表层理解文意的重复。文字、文句、文意不可单纯重复、裹足不前,当同中见异、变中藏机。
简练是才能的姊妹。写作的技巧,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俄国】契诃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