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发散性思维

培养发散性思维

核心提示

写手特别是战略写手写文章,如果过于拘泥,思维打不开,往往是写不出好作品的。只有在写作中注重发挥发散性思维的作用,把思维尽可能地向不同方向拓展、延伸,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文章才能写得活、写得开、写得透、写得高,才能有血有肉、有思想有观点。要想做到文思泉涌、收放自如,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是一项基本功。

写手特别是战略写手在工作中也经常遇到需要开动脑筋的问题,在接到写作任务后,发现依靠单向思维往往是没办法写作的,而必须尽可能把思维之门打开,不受条条框框约束,天马行空,恣意驰骋,撒开想,随意想,与任务相关的、无关的,都可以尽可能地展开想象,就好比渔夫打渔一样,要想捕得大鱼或更多的鱼,必须把网做得大大的,撒得远远的,网越大、撒得越远,往往收获才越大。这实际上就是战略写手在工作中经常用到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寻找各种办法,探求多种可能,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运用发散性思维,可以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认知局限,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扩散开去,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比如:发明家爱迪生在试制灯泡丝时,使用了3000种不同的材料,一直找到成功为止,这是发散性思维的典型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发散性思维不依常规、不循常理,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具有流畅性、多端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精细性等特点。

对写手特别是战略写手而言,发散性思维十分重要,必须要敢于打破条条框框,摆脱思维束缚;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合理“异想天开”;要敢于批判,大胆质疑;要敢于和善于尝试多种方式方法,学会多向思维、反向思维。

最大的智慧是在于字句的简洁,谚语和民歌总是简短的,其中所包含的智慧和情感是足够写成整部书的。——【前苏联】高尔基

战略写手所从事的工作,要求必须从发散性思维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每写一篇文章,往往都会各不相同,都是一次新尝试。由于领导工作忙、时间紧,很多时候只是匆匆交代一下大致要写什么,至于怎么写,都得靠写手自己去思考、去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战略写手必须按照要求,围绕主题展开丰富的想象,任凭思绪信马由缰,不受任何思维禁锢,充分开阔思路,最大限度激活思维潜能。在放开想的基础上,想出一些东西来,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处理,看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哪些是与文章相关的,哪些是不相关的,最后,再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提炼出文章所需要的东西来。如果写手做不到这一点,缺乏发散性思维,思路打不开,那就会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不知道怎么写,不知道写什么,就算勉强写出来也必然是干瘪乏味、了无新意。因此,要想成为一名战略写手,必须十分注重发散性思维培养,不断增强发散性思维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呢?

要注意多积累。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大量积累的基础之上。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积累或积累少,脑海里就没东西可想,自然也就无从发散了。所以,战略写手在写作方面一定要有强烈的积累素材的意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到见多识广、博闻强记。平时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皆留之于心、记之于脑,无论是文件、书籍、资料、讲话,凡是有用的都记下来,养成记东西的习惯。久而久之,就有了“百宝箱”、“知识库”,脑海里储存了大量的信息随时可以调用。美国总统林肯既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也是一个写作高手,讲稿都是自己撰写的,他有一个习惯,就是善于捕捉昙花一现的灵感,并将它们记录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这些思想的火花带给他智慧的源泉。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围绕专题去搜集资料,整理分类,建立专门的资料库,努力使自己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长期下去,思路自然打开了,思维也激活了,写东西就逐渐可以做到脱口而出、出手成章。

语感的敏感,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从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叶圣陶

要往深处挖。凡事浅尝辄止,势必事倍功半。战略写手在立于领导层面思考问题的同时,更应延伸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对问题不能浅尝辄止,不能见异思迁,而要刨根究底、掘地三尺。发散性思维要求不能局限于现有的材料,那样文章是写不活、写不出特色与个性的,而必须在既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充分联想和引申,挖掘出其包含和潜藏的多层涵义,由一个观点联想出与之相关、相近、相反的多个观点,由一层涵义引申出两层、三层、多层涵义。比如:要给领导写一个在某地发言的讲话稿。针对这样的事情,写手很可能既不了解这个地方,也从来没参与过这样的活动,怎么写呢?这时就十分需要在已有经验和掌握材料的基础上展开深入挖掘,如想想本单位和这个地方是什么关系?它的特点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场合?什么样的话才符合领导的身份?怎样写才能符合领导惯有风格?哪些观点和核心词少不掉等,这样一层层展开、一层层深入,文章的基本思路就清晰了,总体框架有了,大致写什么内容也比较清楚了。

要往广处拓。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联系的。发散性思维要求战略写手在平时和写作中要养成善于运用联系这一思维方法,尽可能从各个方面、领域进行拓展,写出立体感、纵深感,与核心思想观点相呼应。况且任何一篇文章都不是绝对独一无二,总有可以凭借或借鉴的东西。要和已积累的素材联系起来,选择有用的素材,如准备写经济形势方面的内容,就可以把这方面已有的素材与要写的内容联系起来,和曾经写过的类似的文章联系起来,看看能不能借鉴或从中得到启示,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资源为我所用。当然,这种联系必须是有机的联系,而不是机械地套用,更不能照搬照抄,要合理利用、巧妙变化。

要敢于大胆质疑。明代哲学家陈献章说过:“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会质疑、善于质疑、敢于质疑对培养发散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质疑常常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突破口。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告诉我们不能迷信书本、迷信权威。真理有其绝对性,又有其相对性,任何一篇文章都不会绝对完美、任何一种理论都不会永远正确、任何一种学说都不一定无懈可击,始终有其可推敲完善之处,写手要敢于独立思考,对固有东西进行质疑,发表独立、独特、独到见解,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重要一环。

要想提高发散性思维能力,除了注重积累、善于联想引申和运用联系的方法外,还必须在工作中敢于求变、求异、求新。必须始终重视发散性思维的运用,这样,文章才能越写越活,越写越新。然而,要做到这点,必须具备“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品格和勇气。

简练须要概括,须要多知多懂。……心有余力,有所选择,才能简练。——老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