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占有资料

大量占有资料

核心提示

写文章如同作战,仓促上阵,打无准备之仗,必然会大败而归。写作之前,不搜集阅读大量资料,就立即动笔,硬着头皮写作,肯定写不出好文章,甚至有可能推倒重来。“磨刀不误砍柴工。”动笔之前,大量占有资料,是写出好文章的前提和基础,是文章可以依靠的先决条件。

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德国】马克思

许多初入道的写手,在接到材料写作任务后,往往会马上开始动笔。结果不仅难于写下去,而且写出来的东西也难于令人满意,甚至还要推倒重来。究其原因,就是缺乏素材和资料,只是在做无米之炊,建空中楼阁。正像羽翼未满的鸟儿要高飞,不会走路的孩儿去跑步。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动笔之前,搜集占有大量资料的过程,就是磨刀和筹米的过程。刀磨快了,米筹足了,再去上山砍柴、下厨做饭,自然也就得心应手了。

鲁迅关于创作的八点秘诀,第一条就是“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实际就是要求写手在写作之前,大量占有资料,充分研究透彻所要写作的问题。

大量资料从何而来呢?途径很多,只要平时做有心人注意收集积累,所需资料都不难得到。比如: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各种文件以及文献,高层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单位领导安排写作时提出的简单思路和领导的一贯思想及语言风格,所在单位现成材料,调查了解的第一手资料,日积月累的读书笔记,还有报纸网络上的大量资料……这些都是必需的,在动笔之前必须要大量阅读和全面熟悉,做到胸有成竹。

占有大量资料,是准确把握大政方向的关键。任何一篇文章,大则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小则必须合乎单位具体实际。写作之前,必须广泛、全面地占有这方面的材料,并作深入研究,吃透精神实质,以此为依据,分析解决问题。否则,可能会得出错误结论,甚至与大政方针相悖。

占有大量资料,是提炼形成正确观点的依据。写手写出的文稿无论是说理论理,还是陈述思想观点,要能站得住脚,令人信服,都必须有根有据,以客观事实为支撑。围绕观点选材料,围绕材料提观点,做到观点材料有机结合。可以说,现实的客观材料就是写手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工具。材料不同,得出的论点也有所不同。所以,正确的观点,都是通过对大量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后提炼而来的。素材越多,说理就越有力,论据就越充分,结论就越正确。没有大量资料作支撑,仅有少量资料或某一方面的资料,有可能会误入歧途,走向偏颇或者以偏概全。不能全面看清问题的实质,写出的文稿不是错误的,就是片面粗浅的。

占有大量资料,是理清思路驾轻就熟的保证。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写手掌握了大量相关素材,动笔写作就有充分的选择取舍余地,可以按照文章的要求构思架构、谋篇布局,做到排兵布阵游刃有余,信手拈来。根据写作需要为我所用,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使文章有血有肉、血肉相融,有虚有实、虚实结合,有粗有细、粗细搭配。

毋庸讳言,占有大量资料,应该是正确的资料,是鲜活的素材。在收集熟悉材料过程中,应该首先剔除错误的和过时的资料,尽可能多地占有鲜活的材料。如果总是使用陈旧的资料,甚至把去年的工作贴上今年的标签,或把别的单位的事情移花接木到自己单位,从事实、观点到角度、语言,时有重复,令人似曾相识,总是这样炒现饭、吃陈粮,就会造成审美疲劳,倒人胃口。

大量占有资料,是写出好文章的前提和基础。

有东西就写,东西多就多写,少则少写,没有就不写,这是我信守不渝的宗旨。——邓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