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讲究精准性
核心提示
精准表达,是写手,特别是战略写手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文字材料的起码要求,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基本前提。写手表达的意思要清楚明了,不令人费解;遣词造句准确到位,不产生歧义;删繁就简直书其意,不拖沓啰嗦,切实做到言词达意,精确无误。
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毛泽东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准确性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问题,这些都是逻辑问题。事实上,现在许多文章的常见毛病正是概念不明确、判断不恰当,在使用概念和判断进行推理时缺乏逻辑。
我们说文章表达讲究精准性,就是要求言简意赅,用精练、准确的语言直接体现文章主题,正确表达文章的思想观点。法国大作家莫泊桑也说过:“不论人们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名词最能够表示它,只有一个动词能使它最生动,只有一个形容词使它性质最鲜明,因此就得去寻找,直到找到了这个名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决不要满足于‘差不多’,决不能利用蒙混的手法,即使是高明的蒙混手法,决不要借助于语言的戏法来回避困难。”
要做到精准表达,采用“短、实、新”的写法,是最简单、最有效的做法。短就是要突出重点,实就是不能玩虚的,新就是要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的文章和讲话,可以说是这类材料的典范。比如: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短而精,但却高而深。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讲话中说:“现在……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重复的话要讲,但要精简。”他是这样说,也是这么做的,所有的文章和讲话都很简短精练。
表达精准,需要写手在文字上字斟句酌。再好的主题思想,再活的典型事实,都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千万不可小看每一个词语的作用,有时一个词、一个字用得好,不但可以给文章增色不少,还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自古以来,很多文人为求精准而费尽心思,常因“一字未安”而“绕室终日”,有人为“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更有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追求表达精准之重要和艰难。
精准的表达,显得斩钉截铁,毫不含糊,让人自觉自愿地接受,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讲得干净利落,无需争论,及时澄清了模糊认识。试想,当初中央如果没有这么坚决果断的态度,就不可能达到迅速拨乱反正的效果。
这些充分说明,做到精准表达,必须杜绝歧义句和歧义词,便于他人准确领会文章的意思,接受文章的观点。有歧义的词或句言不达意,会令人产生多种理解,不仅起不到应有作用,而且还可能产生误导。比如:“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下半年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几个学校的领导”有歧义,“几个”可以理解为修饰“学校”,也可理解为修饰“领导”,修改时可换用量词,分别用“个”“位”修饰“学校”或“领导”。
“言不在多,达意则灵。”删繁就简,一目了然。任何意思都会有一个最准确的表达,需要我们去找到它。也就是说,能否做到精准表达,不在于语言多少,而在于是否找到最贴切的语句和字词。正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总有一条是最近的。《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生平的描写,可谓提供了简要而精确表达的样本:“定三分,战群儒,破曹操,斗周瑜,据荆襄,取成都,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大小数十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短短39个字,概括了诸葛亮一生,也彰显了汉语言的无穷魅力。
准确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容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是表达形式的准确性。——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