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文章的灵魂
核心提示
创新是社会前行的动力,是文章的灵魂。写文章不是照葫芦画瓢,而是创造性劳动,文章的生命力也就体现在创新上。创新是强化文章功能、改进文风、增强文章可读性的需要。文章创新,要在思想上超前一些,在思维上高远一些,在思路上独特一些,在架构上新颖一些,在语言上优美一些,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使文章散发出清新的气息,给人耳目一新的享受。
克服不良文风、提倡优良文风,真正使讲短话、讲实话、讲新话蔚然成风。——习近平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战略写手打造精品的灵魂,写文章离不开创新。
古人云“文以载道”,“道”就是道理、思想、观点、举措。写作是一门艺术,是语言文字的排列组合,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因此,写文章必须要创新。有的文章动辄万言,连篇累牍,可是却令人乏味,读起来提不起精神。究其原因是没有创新。
写文章重在创新、贵在创新,也难在创新。
文章的创新体现在立意、内容、形式、语言等多方面,其核心是思想观点的创新。古今的不朽之作,最主要的是他们的立意新颖。贾谊的《过秦论》、《治安策》,荀子的《劝学篇》等作品,都是靠深刻独到的见解、新颖独特的立意传颂后世。
我们都知道,写讲话、写总结、写报告其目的无非是表达思想、阐述观点、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组织、发动、动员大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这就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列宁说,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无穷无尽的物质力量。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引,没有思想观点的创新,就没有强大的感染力,就达不到为文的目的。
创新要在思想上存同求异。戴复古《论诗绝句》说:“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古人讲:“意未经人说过,则新;书未经人用过,则新。”都在强调思想的新与异。要借鉴前人,学习理论,深入生活,研究工作,特别要解放思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思考,悟到别人没有悟到的东西,想得比别人更全面、更周到,形成自己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理论、新的举措,付诸笔墨,写成文章,指导新的实践。如《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特别是“以用为本”,可以解决实际工作中不够用、不适用、不能充分使用等问题,是一个新思想、新论断。
创新,重要的是提高文章的深度和高度。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首次将“文化”命题纳入中央全会的议题,首次提出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该《决定》高屋建瓴、思想深刻、旗帜鲜明、内容丰富、与时俱进,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实践性,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纲领。
创新需要力求避免做八股文。充斥着官话、套话、假话、废话的文章,缺少思想性、创造性、时代性,用陈词滥调,用老掉牙的东西凑数,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误人误己误工作,令人生厌、令人痛恨。习近平同志在《努力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的文章中强调:反对“长”“空”“假”,提倡“短”“实”“新”,“新”就是力求思想深刻、富有新意,给文章创新指明了方向。一篇好的文章,要让读者从中获得新的信息、新的启示、新的思想、新的观念。
要在语言创新上狠下工夫,鲜活精彩的语言能感染人,能增加文章的魅力。不要写出那些晦涩难懂的文章,要通过语言的创新,讲群众的语言,讲大白话、讲实话、讲新话,用富有时代特色的语言行文达义,阐述观点,做到通俗、明白、易懂。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用平心静气、娓娓道来的白话,唤起了沉睡的国人,唤醒了整个世界。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崇尚语言美,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南宋】戴复古
写文章要追求表达形式的创新,用新词汇、新方法表达新观点、新思想。有一篇文章说,热衷评比表彰,折射“五观不正”,即宗旨观不正、学习观不实、事业观不纯、利益观不当、纪律观不强。这样的评说,在表达形式和思想内涵的创新上都值得借鉴。
创新是文章的灵魂,文章要努力创新。写手尤其是战略写手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平时对工作、对生活、对社会、对人民认真观察,细心品味,仔细分析,真心感受,就能看出新风景,写出新内容,提出新观点,得出新思想,就能给读者全新的感受。这既是创新的魅力,也是为文之道。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清】郑板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