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得进别人的意见
核心提示
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是战略写手易犯的错误。对战略写手来说,听取别人的意见要有“慧眼识玉”、“精心琢玉”、“匠心配玉”三样功夫,通过听意见,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才干,丰富自己的思想,充实自己的人生。
写文章的目的是给人家看的,不是给自己看的,所以不能只有你自己懂,j主要是要使人家懂。——郭沫若
这些年,有句很霸气的话很流行——“我的地盘我做主。”
对战略写手来说,自己参与起草的作品就是自己的责任田、根据地,当然得“我做主”。
我做主的潜台词就是由我说了算,容不得别人说三道四、指手画脚。的确,对于战略写手来说,哪一个创意不是冥思苦想所得,哪一份提纲不是殚精竭虑而成,哪一件作品不是精雕细琢而定。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别人的议论,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别人的异议,就是“鸡蛋里面挑骨头”;别人的批评,就会“听在耳里,痛在心里”。
这往往是战略写手在听别人意见,尤其是不同意见时容易产生的心态。
存在这种心态,给人的感觉往往是咄咄逼人,往往让人感觉到有点狂气,有点傲气。然而,狂也好,傲也罢,其底气是自信,其根本是有主见。
这种做法对吗?
为什么魏征要一再提醒唐太宗“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难道作为战略写手的楷模,成为旷世雄主李世民之“镜”的魏征,不照自己,只照别人吗?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战略写手也有思路不清、问题不解、知识不够、精力不济的时候。对战略写手而言,以包容的心态积极听取别人的意见,是成熟理智的表现;以科学的态度辨别他人的意见,汲取别人意见的成果,是高明睿智的表现;从别人的意见里发现新思想,找到新方法,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才华,是迈上事业新台阶的重要前提,是开辟人生新境界的必做功课。正如伏尔泰所言:“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法的权力。”愿意听别人意见,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
对战略写手来说,听取别人的意见,慧眼识玉、精心琢玉、匠心配玉三样功夫,一个都不能少,哪点都不可缺。
别人的意见,常常会受到特定的环境、立场和人群的影响,带有别人思想的痕迹,代表特定的利益诉求,不一定是真知灼见,或具有指导意义,隐含成见甚至偏见也在情理之中。这就要求战略写手要能慧眼识玉,分清哪是顽石,哪是璞玉,能从别人不同的意见中,甄别对与错、是与非、无心还是有意,筛选出有参考价值、有借鉴意义的意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让有用的意见被弃之一边,也不让错误的意见混淆视听。
听得进别人意见,对战略写手来说只是入门功夫,能让意见为我所用,善于从别人意见中发现事情真相,把别人的思想火花提炼升华为系统严谨的观点,把璞玉细琢成精美玉器则是更高层次的功夫。这就要求战略写手始终头脑清醒,不会在意见纷争时迷失方向,忘记了主见。要对意见进行细心处理,深度加工,把握意见的本质,挖掘意见的价值。要始终以公正之心对待意见,从意见中发现问题,完善思路,变意见库为素材库、思想库,这样才能始终接“地气”,拥有高水平的“智囊团”、源源不断的“智慧泉”。
毛泽东同志从回答“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中,缜密推理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历史宏论;从亡国论、速胜论的对峙中,探寻取得抗战胜利的必然之道,写就《论持久战》。战略写手要练就出这种化米为酒,擢荆山玉为传国玺的超常功夫,就得善于从别人意见中学习思考问题、探究事理的方法,把听意见的过程变成虚心向他人求教的过程,把吸取意见作为人生修炼的过程,通过听意见,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才干,丰富自己的思想,充实自己的人生。一旦真正体会出“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真谛,别人的意见就不再是工作的“干扰器”,而是人生的“开心果”。
文章要使人看得懂,人家看不懂或不完全懂,就看不下去,看下去了也难得动员他。——胡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