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疲劳战

不打疲劳战

核心提示

长期疲劳作战,会对写手特别是战略写手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带来严重影响。不打疲劳战,要培养正确的心态,视工作为享受,视写作为乐趣;要提高创作效率,积极探寻材料写作的内在规律;要做好充分准备,事事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

写作贪快的人,糟就糟在不懂得简练。——【英国】司各特

在绝大部分写手特别是战略写手看来,不打疲劳战基本上是一个伪命题。

是的,在战略写手的职业生涯中,哪一天不是几个材料在等着,很多时候都是几条战线同时作战。“两眼一瞪,忙到熄灯”,是战略写手职业生活的真实写照。

写作是高强度的创造性活动。战略写手写文章每天“百米冲刺”,常年“马拉松长跑”,时间紧、任务重、工作忙,在如此高强度的现实压力下,战略写手们不约而同会选择一个对策,加班加点,节假日不休息。长时间高强度工作,疲劳如期而至,身体亚健康症状也会不请自来。

战略写手如果连续熬夜,就会眼睛模糊、思维迟钝、精神恍惚,写作效率必然大打折扣,文章质量肯定无法保证。况且,工作量未必会因为写手的疲劳而减少,领导的期望也不会因为战略写手的疲劳而降低。于是,不少写手的工作状态往往处于这样的高压之下,以至堆积的工作更多,加班长期化、疲劳职业化。

在心力交瘁下应战,在疲劳状况下强行工作,这种工作状态必须及时刹车,也不应该成为写手的职业常态。告别疲劳作战,需要写手痛痛快快地放松休息,尽量保证睡眠充足,保持精力充沛,才能以良好的工作状态把文章写好。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自己喜欢的、想干的活,时间长一点,多干一点,并不觉得特别累,也不容易疲劳。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产生疲劳感,心理因素不可忽视。这就告诉写手,要降低疲劳感,降低疲劳的频率,先要去心魔,要发自内心、从心灵深处产生对工作的挚爱。要培养对工作的好感,加深对工作的理解,发现工作的美妙,品味工作的乐趣,变应付写作为主动创作,变完成任务为享受过程,变生活工作两张皮不相容为生活工作一体化互促进。观念一变天地宽,看法一变疲劳消。战略写手如果视工作为享受,视写作为乐趣,把写作当作表现才华、贡献社会与时代的最好舞台,把工作的过程变成实现梦想的过程,用激情驱赶疲劳,用创造消除埋怨,乐此不疲,乐在其中,哪里会知“老之将至”呢?

心态固然重要,若真以为“态度决定一切”,就不是辩证唯物主义了。米卢不理解这一点,所以他的“快乐足球”只能让中国球迷快乐到2002年韩日世界杯预选赛,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足球的弱势地位。同样,战略写手要让自己在接连不断的任务面前游刃有余,仅有轻松心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个人的高素质和工作的高效率、作品的高质量。做到了这一点,就易与疲劳一刀两断,与快乐融为一体。

提高创作效率,路径有很多,关键在于写手要沉得下心,善于在学习钻研和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探寻材料写作的内在规律,对主要和重点材料的写作要建立理想模板,重要稿件的形成拥有科学流程,对一些重要表述形成模块化作业,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应自身工作需要的“工艺图”、“作业书”。这样一来,看似难以规范、没有套路可言的写作,也能变成驾轻就熟的艺术表演,在自己心中是运用自如的才情挥洒,在别人看来是赏心悦目的享受,想不轻松都难。

不打无准备之仗,毛泽东同志将其作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十大军事原则之一,可见其重视,足见其重要。不打无准备之仗,是确保作品高质量的不二法门,对战略写手避免打疲劳战很有指导意义。如果天天是遭遇战,回回是被动仗,肯定是吃亏又吃力。“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平时做好准备,事事心中有数,即使有紧急情况、加急任务,也能应对自如。做到这一点,战略写手要着眼现实,系统做好重点稿件的准备工作。对全年的写作任务要进行全面梳理,统筹安排,对重要稿件尤其要及早谋划,打足提前量,制定周密的计划,明确时间节点、具体措施及流程,并按期实施。要立足长远,深入抓好自身知识管理。平时要注意收集材料,建立自己的资料室、数据库,做好知识管理,形成满足工作需要的知识体系。有了强大的资料储备和深厚的知识积累,写作就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任务再重、时间再紧,也可坐而论道,胜似闲庭信步。

从写作讲,要是诚实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叶圣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