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不厌百回改

文章不厌百回改

核心提示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完善是打造精品力作的必要步骤。修改文章必须找准文章的毛病所在,才能对症施治。一篇文章出现的病症通常表现在三个方面:主题偏离、结构混乱、文字表达不清。修改文章也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认真思考和提炼主题、精心谋划和安排结构、仔细斟酌和琢磨文字,做到越改越好。

劝你从容地忙着,总不要失掉耐心,还要十遍、二十遍修改你的作品。——【法国】尼·布瓦洛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是经验之谈,也是写手特别是战略写手必须练就的基本功。一般来说,好的文章往往需要反复修改和仔细推敲才能形成。

近年的畅销小说《杜拉拉升职记》,原本只是一个不太起眼的短篇,经过作者不断完善和修改,最终成为一部畅销书,还被翻拍成电影、电视剧,形成了一个产业链。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更是五易其稿,最终成为不朽经典。

修改是文章成功的必要条件。写文章本身就是表达思想观点的一种重要方式,任何人的思想和观点都是随着客观条件或主观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只有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推敲,文章表达出来的思想观点才会独树一帜、匠心独运,进而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可和赞同。鲁迅先生在谈写作体会时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sketch,决不将sketch材料拉成小说。”这种大家风范,与我们今天一些人动辄就长篇大论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常看《人民日报》的读者知道它有个很出名的评论作者叫任仲平,每逢大事、要事都有任仲平的发声,实际上其背后是一个写作团队,取谐音人民日报重要评论之意,其评论从定主题、拿提纲到成形少则数十次,多则上百次的修改,快则一两周,长则一两年,才能最终定稿。《醉翁亭记》是散文名篇,而欧阳修的精思细改也被人们传为美谈。据《朱子语类》记载:“欧公文亦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苏轼的《潮州韩文公庙碑》,仅开头两句:“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就修改了几十遍,至今读来,仍摄人心魂。

做到“文章不厌百回改”,对战略写手来说尤为重要。战略写手大多是按照领导意图或者文件精神来写文章,而对领导意图或文件精神的理解和领会,不一定能够做到一次到位,不一定精准全面。在写文章时所采用的表达方式和方法,也不一定能达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此外,领导的意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调整,随着情况的变化不断深化完善。

治病当找准病因,对症下药,修改文章同样如此。一篇文章如果出现病症,最主要的表现在三个方面:主题偏离,结构混乱,文字表达不清。修改文章也正是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是对文章主题把握不准导致的常犯错误。文章的主题是传递思想、表明观点的主要载体,是决定文章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如果一篇文章没有一个贴切、明确的主题,或者主题出现很大偏差,与相关要求不搭界、不沾边、不着调,文章失去了主心骨和主旋律,这样写文章也就无异于做无用功。因此,战略写手修改文章,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文章的主题是否准确、妥当,是否突出、鲜明,要经过深入思索和反复推敲,尽量让文章的主题切中要害、富有特色。

结构不合理、层次不清晰是写文章易犯的另一个毛病。修改文章时,一定要在文章的逻辑结构上下工夫,力求结构严谨、缜密,思路清晰、流畅,以便把文章主题思想阐述得井然有序、淋漓尽致,使人感觉浅显易懂、印象深刻。反之,如果文章的逻辑结构处理得不好,或者结构安排混乱,就会造成阅读障碍,让人感觉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有人说,写文章就是码文字、就是玩文字魔方。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战略写手对文章的修改,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充分利用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国语言文字资源,仔细考究字、词、句的使用,通过对语法、修辞的运用,不断地变换文字魔方,寻求最佳的搭配和组合方式。其根本目的就在于经过对语言文字的精雕细刻和千锤百炼,最大限度地增添文章的亮丽色彩,增强文章的渗透力、感染力和辐射力,给人以完美、酣畅的享受。

战略写手在修改文章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文章内容修改的量超过了50%,一般来说,就没有必要对原文章修修补补,要痛下决心,当机立断,推倒重来。当然对原来文章的有益成分、有效内容完全可以有机利用,以尽量减少重复劳动,不断提高写作效率。

写作还有一个过程,就是修改过程。从别人的角度上去吹毛求疵,冷静地修改。——艾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