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的核心是写思想、写观点、写政策

写文章的核心是写思想、写观点、写政策

核心提示

文章之可贵,不仅仅在文字之优美,更在有思想、有观点、有指导价值。战略写手写文章,更讲究写出思想、写出观点、写出政策,其思想性、指导性、可操作性比其他文章更强。因此,所写的文章,必须要有思想高度、理论深度和实践维度,做到内容美与形式美的高度结合,这样才算是成功的、有价值的文章。

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辞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唐】杜牧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孔子概括诗歌社会作用的著名论述,阐述诗歌具有鼓舞、认识、团结、批判作用,要为礼教服务,还能给人以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换句话说,就是诗言志、言思想、言观点。

《文心雕龙》说:“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溃。”意思是自然规律靠圣人做文章来表达,圣人做文章阐述道理,这些道理处处行得通,日用而不穷。

无论是作诗还是为文,都要言之有物、言之有道、言之有理。因此,写文章的核心是写思想、写观点、写政策。

在一些人看来,写手不就是写写文字、拼拼词、造造句、做做文字游戏吗?能写出什么呢?没多大实际价值。其实,这是对写手工作的一种误解或不了解。战略写手写文章,不是简单地写文字,最根本的是写思想、写观点、写政策。由于战略写手所起草的文稿主要是为领导服务,而领导的讲话既不是一首诗,也不是一篇散文,更不是一篇小说或者论文,无论是对上汇报还是对下提要求,都和实际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很强的针对性,不是简单地抒发情感、拼凑辞藻。如果文章没有思想、没有观点、没有政策、没有措施,听众就不了解情况,不知道领导要求做什么,讲了等于白讲,不起任何作用。

那么,什么是写思想、写观点、写政策呢?思想是文章的旗帜和灵魂,写思想,简而言之,就是要使文章具有思想性,有一定的思想高度。有了思想,文章才有魂,比如看完一篇文章,觉得很有见地,深受启发,那就说明这篇文章有思想,值得读、值得学习。写观点,就是文章里面的具体内容要有观点,要有对具体事物、事件的明确看法,是怎么理解、怎么想的,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这样认为还是那样认为等,都要在文章中提出来。写政策,通常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文章要体现中央精神和上级决策,与上保持高度一致,另一方面是对下要提出指导性意见,要求下级和群众做什么、怎么做。

文章怎么样才能做到写出思想、观点和政策呢?

写思想要做到“四个符合”,即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本单位的客观实际。文章要写出思想,离不开学习领会上级要求,把握方向;离不开深入调查,研究问题;离不开领会领导意图,明确目标;离不开提炼推敲,确定主题。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针对突出问题,确立文章的主题思想,而且思想必须要有前瞻性、战略性、指导性、科学性、创新性,能够反映客观实际、解决存在的问题。

写观点要把握好三个重点:①回顾总结要高度概括、善于提炼。分门别类、条分缕析,深入总结,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哪些问题?特别要认真梳理工作亮点,总结几条对未来、对他人能有借鉴指导意义的规律来。②形势分析要深刻透彻、讲明利弊。战国时代的纵横家张仪,研判形势深入浅出,分析利弊振聋发聩,擅长揣情摩意、心理攻势,具有极强的鼓动性和感染力,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通过形势分析要能得出几个有分量、有远见的结论。③工作部署要突出重点、求真务实。指导思想要清晰,要明确方向、总体要求和方针原则;工作目标要具体,要有定性、定量要求,有方向,有标准;保证措施要可行,突出重点,切实管用,可检查可考核,能够落实。对于一些正在探索的重大问题,则需要在认真研究或具体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提炼,形成重要观点。比如:某单位领导在讲话中谈及党管干部时,提出“五管五关”的原则,即“管方向,把好政治关;管标准,把好准入关;管程序,把好决策关;管作风,把好思想关;管监督,把好审核关”,思想性、理论性、创新性、指导性很强。

写文章要老实一点,朴素一点。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郭沫若

写政策要突出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无论是贯彻上级的精神,还是对下级的要求,都应坚持原则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统一,既体现出政策的一般指导性,又体现出政策的特殊针对性,这样方可便于贯彻落实,推动工作进展。比如:提高企业党建科学化水平,中央企业在对成员单位加强党的建设提要求时,就明确规定什么规模的企业如何设立组织机构。配备多少专业人员等。这样,就能够将方针政策的落实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举措。

总之,写文章的核心是写思想、写观点和写政策,把握好这个原则,写出来的文章才有分量、有价值、有影响。

案例赏析

我常常想到、看到、听到一些东西,觉得有了问题,随时就产生一个题目。——邓拓

推动科学发展 富裕三秦百姓 为全面建设西部强省而努力奋斗

赵乐际

陕西发展已经站在新的起点、走在上升通道,阔步迈入中等发达省份、全面建设西部强省其势已成、其时已至。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准确把握发展方位,适应形势任务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励精图治、奋发有为,不断把陕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当今之陕西,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审视,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经济欠发达依然是基本省情,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但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数量仍然较多,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区域城乡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但农业、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区域差距仍然较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但民主法制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文化不断繁荣,但同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旺盛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社会活力有效激发,但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带来诸多矛盾;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但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仍然较多。这些重要特征,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陕西的具体表现,也是我们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综观大势,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经济结构深入调整,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加速变革,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孕育新的突破,国际市场能源需求持续旺盛,为我们用好两种资源、集聚发展要素提供了良好环境。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战略,加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支持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启动新一轮扶贫开发规划,积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鼓励产业梯度转移,加快发展实体经济,为我们发挥比较优势、释放发展潜能创造了难得机遇。全省经济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干部群众谋发展、促和谐、奔小康成为思想主流,干事业、兴产业、创家业成为自觉行动,自我加压、不断赶超、争创一流成为共同意愿,为我们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富民强省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后五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西部强省。这个目标承前启后、催人奋进,接续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西部强省,衔接省“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中等发达省份,是陕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路径。全面建设西部强省的主要标志是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这五个方面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涵盖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共同构成有机整体。

——经济强,就是全省生产总值比2011年翻一番,人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投资、消费、出口拉动增长更趋协调,特色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区域城乡协调互动发展机制逐步健全,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格局不断巩固。

——科教强,就是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指数大幅提升,西部地区创新高地基本建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稳步提高,率先在西部地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全国人力资源强省行列。

——文化强,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文化产业占生产总值6%以上,文化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更加充满活力,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

——百姓富,就是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比2011年力争翻一番,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明显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升,贫困人口明显减少。

——生态美,就是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节能减排指标全面完成,空气质量明显提高,森林覆盖率超过45%,三秦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文章摘自《当代陕西》2012年第6期)

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俄国】冈察洛夫

精彩点评

这个报告的节选部分论述了陕西经济发展的八个阶段性特征,分析了未来五年面临的国际、国内、省内三个方面的机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设西部强省的奋斗目标,深入阐述了全面建设西部强省的主要标志,即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这五个方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及经济发展规律,符合陕西实际及群众愿望,涵盖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共同构成有机整体,报告讲出了新思想、新观点、新政策,是指引陕西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陕西未来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写作是一种信念的行动,不是语法的技巧。——【美国】怀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