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分水果后装筐

先分水果后装筐

核心提示

古人提出写文章要从三个方面下工夫,即义理、考据和辞章,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要处理好观点、材料和形式的关系。做到观点、材料和形式的统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先分水果后装筐。先分水果后装筐,指在组织重要文稿时,要根据材料来提炼观点,然后再选择准确、可靠的材料来佐证、支撑观点和整篇文章,从而确保文章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观点和材料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对写文章的一个根本要求,我们所要求的义理是观点和材料的统一。——施东向

在写作中,往往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先从主观出发,在不掌握素材的情况下,拍脑袋,刻意想几个标题设成一个框架,然后再去组织材料,把材料往预设的“筐”里装;另一种是先不着急为文章设框,而是先围绕主题去收集、整理素材,把需要的材料找出来,然后再根据素材来设框。这类似于农夫采摘水果,前一种是事先都不知道有哪些类型的水果,就凭想象弄了一堆筐去,然后就胡乱地把不同的水果放到筐里,我们且把它叫做先放筐再装水果;后一种类似于先把水果按苹果、梨子、桃子等不同类别分好类,然后再据此把装不同类型水果的筐拿来,接着按照不同种类来装,我们且把它叫做先分水果后装筐。两种方式到底哪种好呢?

试比较一下,按照第一种方法,如果一大堆各种各样的水果杂乱地堆在一起,我们都不知道有哪些水果,就往几个已命名的筐里装,其必然结果是有的水果无筐可放,我们预设的筐就是失败的。而按照第二种方法,先把水果按不同类型分好,然后再分别装到不同的筐中,再给筐命个名即可。这样水果和筐就有了很好的匹配对应关系。战略写手在起草材料的过程中也经常遇到和农夫装水果相类似的问题,究竟是不掌握素材就直接拟定几个观点,然后再根据这几个观点去收集材料,再把材料硬往观点里塞呢?还是先收集、整理材料,然后据此来提炼观点、拟定提纲,再根据观点和提纲的需要来充实材料、加以佐证呢?显然,比较而言,后一种方法更科学、更有效,因为它避免了先入为主,遵循了写作的客观规律,而且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它既是一种好的写作方法,又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会大大提高表达的准确性。而前一种往往主观性、随意性很强,虽然表面看凑出了几个工整的观点,但实际上脱离实际,往往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削足适履,不能有效反映实际情况,没有生命力,根本不能用。

实际上,关于材料、观点和文章结构,类似于处理水果和筐的关系,前人早有研究。清朝学者戴东原就曾提出要把“义理、考据、文章”结合起来,学者施东向曾专门撰写《义理、考据、辞章》一文,深刻阐释观点、论据、文章形式的关系,认为义理和考据属于文章内容范畴,讲究义理就是要求观点正确,讲究考据就是要求材料准确;辞章属于文章形式的范畴,讲究辞章就是要有适合内容的表达形式。先分水果后装筐,事实上就是坚持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的统一。

在写作中要做到“先分水果后装筐”,需要做到“六要”。

(1)要清楚文章需要什么样的材料,即“需要哪些水果”。比如:写大会工作报告,从大的方面来讲得需要工作总结、背景形势分析、未来工作计划等方面的材料。再细一点,总结材料包括数据、事例、具体做法、经验等;背景形势分析包括国际国内和自身内部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有利的、不利的;未来计划包括指导思想、具体指标、发展方向、主要措施等。

(2)要根据掌握的素材来提炼观点,设计文章的框架,即“根据水果来找筐”,看需要哪些筐。

(3)要根据文章的观点、框架来选材,即“把水果分好类”,装苹果的筐就要找苹果,装梨的筐就要找梨。

(4)要把材料归到文章的具体结构之中去,即“把分好类的水果放到不同的筐里去”。材料分好类之后,就可以把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找到属于它们的位置,放到不同的地方去,对观点进行有力证明。这种方法又叫“做加法”。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毛泽东

(5)要对归到文章中的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即把坏的、没长成熟的、不合适的水果扔掉,筐里只留最好的。材料归到文章中去,就需要加工,看看材料和文章结合得紧不紧,放的位置对不对,啰嗦冗长的需要精简,鱼目混珠的需要剔除,材料虽好但和文章无关的要忍痛割爱,这又叫“做减法”。

(6)要精雕细刻,字斟句酌,确保材料与文章主题、结构的完美一致。即对装好水果的筐进行装饰,显得漂亮、精美。材料用得对不对、放的位置妥不妥、用的方法巧不巧,关键就在于它和文章结合得怎么样,因此,必须对材料与文章结合的紧密性、材料之间的逻辑性进行仔细推敲,看是否丝丝合缝、环环相扣,尽力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如果二者达到浑然天成的地步,那无疑是最高境界了。

先分水果后装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并不简单。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犯“张冠李戴”、乱装筐的错误,特别是对一些不易区分的材料,很容易混淆。比如:把属于“管理”方面的材料放到“改革”的筐里去,把属于“人才队伍建设”的材料放到“党建”的筐里去,等等。这种错误,从根本上讲还是没把水果分清,没把材料与筐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此,战略写手在起草文稿的时候,一定要把材料的类型、特征搞清楚,是什么、该放哪里、怎么放?必须弄明白,决不能糊涂,否则,文章就是一团乱麻、谬误百出。

总之,“先分水果后装筐”,体现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战略写手在准备和起草文字材料的过程中,一定要先把水果分好,再把筐设好,这样才能很好地处理好观点、材料和形式的关系,才能保证文章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客观性。

在义理、考据和辞章这三者中,义理应当是灵魂、是统帅。——施东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