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站在巨人肩上
核心提示
巨人为后人趟出了阳光大道,创造出伟大成果和宝贵经验。站在巨人的肩上,借用巨人的思维和慧眼,是写作成功的需要,是写手特别是战略写手成长的需要。站在巨人肩上由矮变高,小人物写出大作品,这是一个由“食桑采花”的现成拿来到“吐丝酿蜜”的创新消化过程。
学习毛主席的文章,要学习他的平易近人、深入浅出、概念准确、形象鲜明、笔调生动。——郭沫若
“如果说我看得更远的话,那只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牛顿的谦虚,也是经验之谈。
通俗歌曲《雾里看花》那句“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代表了人们的真切愿望。
写手特别是战略写手要站在巨人肩上,这是所从事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要求写出的文稿不仅要与自己的眼界平齐,还必须达到“巨人”的高度。
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站在巨人的肩上,借用巨人的思维和慧眼,登高远望,可以把复杂的问题想得清清楚楚,把纷扰的世界看得明明白白。巨人都是经过艰苦探索取得巨大成就之人,他们的伟大成果和宝贵经验,我们是可以共享和借用的。战略写手的知识水平、认识水平毕竟有限,不可能无所不能,但工作却要求必须做到无所不能,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必须深刻认识问题,必须具有开阔视野,日常写作的材料,内容往往涉及方方面面,今天撰写的可能是政治类的,明天大概就是经济类的,再往后也许就是军事、科技、金融、外贸、环境、信息、国内外形势……甚至纯技术性的文章。
要完成这些具有挑战性的写作任务,战略写手必须要拥有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远大的眼光。但这一切又不可能都要从零学起,因此必须站在“巨人肩上”、借助“巨人慧眼”,从巨人的高度开始攀登,从他们那里拿来自己不曾拥有的现成的新东西,把最好的东西整合到一起,让世界上最好的营养来滋养自己,借助“外脑”,“借力发力”。“无限风光在险峰”,从巨人的高度开始攀登,能登得更高,站在巨人肩上放眼,能看得更远,一个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的全新世界就会展现在我们眼前。
站在什么样的巨人肩上,就有什么样的视野,就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曾有一位百万富翁请教一位亿万富翁:“我们几乎同时起步,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你早已是亿万富翁,我却一直还是百万富翁?”亿万富翁问百万富翁平时都和什么人交友相处,百万富翁回答说:“全是百万富翁朋友。”亿万富翁告诉他:“这就是你不能成为亿万富翁的原因。”百万富翁迟疑片刻茅塞顿开,随后进入亿万富翁朋友圈,几年后也成了亿万富翁。正所谓“站得有多高,看得就有多远”。
成功人士已经趟出了阳光大道,我们照着走,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探索,少走不必要的弯路,顺利直达目的地。所以,站在巨人的肩上,是成功之人的成功之道。没有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德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基础,就很难有马恩哲学体系的形成;而牛顿正是站在伽利略、笛卡儿等巨人的肩上,最终建立了经典力学理论体系,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冻土专家马巍也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我是站在巨人肩上,将光环戴在了自己的头上。”
怎么利用站在巨人肩上的机会成就自己?鲁迅先生有一段独到的见解:“我们要放开眼运用脑髓,自己来拿!其次,站在巨人的肩上是为了要超过‘巨人’。”所以,除了“拿来”,重要的是源于巨人高于巨人。这个“高”并不是我们一下子就能超越巨人,而是要对巨人的东西消化吸收、加工创新,变成自己的东西,使巨人的思想、观点富有新意、具有时代感,恰如其分地融入到所写的文章中,最终向着超越巨人的方向努力。
“拿来”巨人的成果,切忌完全复制、拾人牙慧,要站在巨人的肩上,写出有高度的文章。但这个高度要符合不同场合和不同层次领导的身份,切不可为追求所谓高度,一味地拔高再拔高,喊几句口号、讲几句大话、唱几句高调,认为话讲的越大就越有高度。而实际上,追求材料的高度,应重在立意高,思想深,角度准,道理透,内容实。这样的文章才有影响力,震撼力。
既然必须要站在巨人的肩上,就必须要弄清楚谁是巨人。除了赫赫有名的大家、名人,实际上,“巨人”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
一个人若想写出明白的风格,他首先就要心里明白:若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德国】歌德
领导是巨人。他们把握着大方向,看问题视角高、把全局,战略写手必须站在领导角度去构思,感悟领导的意图去写作。
写作高手是巨人。他们有丰富的写作经验,有驾轻就熟的写作技巧,有对各类文章超强的把控能力,值得虚心学习请教。
精品之作是巨人。应注意收集一些好的文章,如中央文件、中央领导讲话、媒体权威文章、其他单位及部门的文件和报告等。要精心研读,用心揣摩其思路及语言风格,细心体会其谋篇布局、形式特征等,把握写作的基本规律。
科学的理论是巨人。理论指导实践,没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空空,写出的文章就事论事,没有立意高远的思想,就会“干得像个瘪三”。
身边的同事是巨人。当写作完成之后或者陷入迷茫之时,与身边的同事进行交流或者请他们提建议,大多会有意外收获,会得到指点迷津的启示。因为他们熟悉本单位的情况,最有话语权,会为文章堵漏补遗。
站在巨人的肩上,借用巨人慧眼,战略写手会由矮子变巨人,小人物会出大作品。这是一个由“食桑采花”的现成拿来,到“吐丝酿蜜”的创新消化过程。拿来不易,创新更难,成功的战略写手站在巨人肩上,必须要学会吸收与创新,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从事实材料出发,进行分析研究,然后才能得出理论性的认识。——胡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