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领导,深于领导
核心提示
源于领导,深于领导,就是以领导的要求为基点,战略写手发挥聪明才智,运用积累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对文章查漏补缺、修饰完善,使之有深度、有高度、有力度。源于领导是前提,是文章不跑调、不偏向的坐标,全文要贯穿领导的思想,反映领导的风格。深于领导是根本,是战略写手必备的素质和写好文章的保证。要在领导思考的框架的基础上去论证、去拓展、去深化,不断丰富、完善领导的思想和要求,形成思想深刻、内涵丰富、逻辑严密、辞章优美的文稿。
改进学风和文风,精简会议和文件,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弄虚作假。——胡锦涛
战略写手写文章,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紧紧围绕领导的需要来展开。不过,千万不要把战略写手的工作简单地认为只是当个传声筒、复读机,把领导交代的想法、内容写出来就行了。事实上,战略写手写文章,既要源于领导,但又绝不能拘泥于领导的要求。
源于领导是前提。源于领导,就是要根据领导的需要来写,既不能脱离,也不能偏离。具体来讲,主要表现为:①按照领导的需要来准备、组织材料的起草。领导的需要是第一来源,是战略写手起草材料的第一根据,离开领导的需要,战略写手就没有起草材料的必要。②按照领导的要求来起草材料。在准备材料之前,领导一般要交代达到的目的、表达的思想和观点,突出的重点等,这是战略写手在起草材料过程中必须始终严格遵循的。③文章的风格要与领导的风格相一致。源于领导,除了思想、观点、内容要与领导的要求相符外,还必须做到按照领导的思维、讲话风格来写,这也是源于领导的一个重要表现。反之,如果不源于领导,只凭自己的想法行事,就可能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导致文章根本不符合领导的要求,从而遭到否定。
深于领导是关键。要起草好材料,不但要源于领导,而且还要不断拓展领导的思想。领导因为工作忙,往往没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来对文章进行过多思考,不可能对问题都了解得很清楚、考虑得很周全、思考得很深入,更多的、具体的工作还需要战略写手去完成。因此,对战略写手而言,在材料起草的过程中,绝不能停留于领导的指示、交代,而必须在遵循领导要求的基础上,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对文章进行全面、系统的加工,使之既源于领导,又在此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完善和拔高。只有做到不拘泥于领导的要求,战略写手的文章才能写得活、放得开,才能更有深度、广度和厚度,才能真正让领导满意、让受众满意。
源于领导和深于领导,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决不能割裂,片面地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都是错误的。在实际工作中,常有领导这样评价下属写的文章:“你写得很好,但好像不是我所要的”、“你怎么写来写去都是我说的那些,没有一点新东西。”实际上,这就是写手在材料起草过程中很容易犯的两种错误,前一种是不按照领导的要求去写,过分放开了而不符合领导的意图,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后一种是完全按照领导的要求去写,领导说什么自己写什么,没有创新、没有展开,片面地源于领导,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要避免这两种错误,要求战略写手在起草材料的过程中一定要将源于领导和深于领导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严格按照领导的要求来写,绝不另搞一套,另一方面,在不脱离、不偏离领导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把该想的想透,把领导没交代而必须要写的写出来,把该丰富完善的一定说到位。
要做到既源于领导,又深于领导,要求是非常高的。首先战略写手必须要有过硬的能力素质,有很强的领悟力、宽广的知识、过硬的业务素养、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果战略写手自身的能力素质不高,知识水平较低,那就很难做到源于领导,因为你的认识水平决定了你无法准确地领会领导的意图和要求,更别说深于领导了。其次,要能够经常性地深入思考、钻研问题。经常性地对诸多领域进行研究,成为多个领域的专家,即使有些领域研究得不深,但也至少要了解。如果做不到这些,也很难达到领导的要求,并合理地发挥和拔高。另外,战略写手还必须要有很强的创造力,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善于从领导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跟上领导的步伐。因为,领导总是在接触前沿的东西,如国家政策、最新的理论成果、实践中形成的丰富经验等,如果战略写手不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显然在思维上、实践上是难以与领导同步的。
总之,在日常写作过程中,战略写手必须对领导交代的东西不断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使之更加精准、更加系统、更具理论高度,不断丰富升华领导的思想体系。这不只是简单地源于领导,而是真正地深于领导;只有做到了深于领导,才算是真正源于领导。
真正的好文章,一定要有鲜明而有力地拥护和反对的东西。——施东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