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编者说明
本卷收录王亚南迄今已公开发表的有关《资本论》研究的42篇文章,包括已收录《〈资本论〉研究》《关于学习〈资本论〉的几个问题》这两部文集中的24篇论文、讲稿和分散发表在《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经济问题》、《新建设》、《经济研究》等上关于《资本论》教学与研究的18篇学术论文。
王亚南是马克思《资本论》全三卷最早的中文翻译者之一。解放后他长期从事《资本论》的宣传、教学与研究工作,并结合实际撰写了大量有关《资本论》教学与研究的专题论文,对《资本论》的原理、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结构体系及其学习要点、难点和重点,《资本论》创作的时代背景与阶级历史任务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是我国最早通俗、完整地宣传介绍《资本论》的经济学家之一,对《资本论》在中国的研究、传播和普及教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王亚南就组织厦门大学经济系部分教师撰写关于《资本论》的通俗解读文章,逐章逐句阐释《资本论》的内容,每篇均由王亚南亲自审定后在《中国经济问题》上定期刊出。王亚南创办的《资本论》通俗讲座自1961年起开设,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喜爱和重视。随着讲座内容的陆续整理发表,厦门大学的《资本论》研究也迅速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1963年12月,由王亚南、袁镇岳主编的《〈资本论〉讲座》第一分册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王亚南特地为该书出版撰写了《写在〈《资本论》讲座〉前面》的介绍文章,同时将他在《中国经济问题》上发表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关于〈资本论〉第一卷的几篇序与跋》的专题研究文章收录该书。
这一时期,王亚南还应邀到北京、上海、南昌等地进行短期讲学或开办学术讲座,开展《资本论》的宣传普及工作。例如1962年10月,他应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的邀请到南昌讲学,对《资本论》产生的时代背景、研究的对象与方法、结构与体系,《资本论》第一、二、三卷的要点以及学习和运用《资本论》的途径等,做了全面系统而又简明扼要的介绍。由于讲学的内容更加口语化,也更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因此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在长期围绕《资本论》开展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王亚南十分希望能将其关于《资本论》教学与研究的成果汇编成册,并亲自选定了十多篇论文,拟以《〈资本论〉研究——〈资本论〉的学与用》为书名出版[1]。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该书未能在王亚南生前正式出版。
1973年3月,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按照王亚南生前的设想,将他在《经济研究》、《学术月刊》、《文汇报》、《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经济问题》等报刊上发表的十余篇文章,汇编为《〈资本论〉研究》一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0年11月,厦门大学经济系教师王洛林对王亚南1962年10月在江西南昌讲学的记录稿进行了认真整理,汇集成《关于学习〈资本论〉的几个问题》一书,由福建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为了全面反映王亚南关于《资本论》的研究成果,我们对已收录上述两部书中的24篇文章和分散发表在其他报刊上的18篇文章进行了校勘整理,结为《王亚南全集》第二卷。本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资本论》研究”,包含已收录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同名书中的17篇文章;第二部分为“关于学习《资本论》的几个问题”,包含已收录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同名书中的7篇讲稿;第三部分为“关于马克思的《资本论》”,包含王亚南分散发表在相关报刊、书籍上的18篇文章。
正如王亚南所说:“像《资本论》这样一部关系人类历史命运,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建设与发展的伟大著作,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在每一个采取了不同阶级斗争形式的国家民族,学习起来,都会依照它的时代或阶级的要求,提出不同任务。”[2]在今天建设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征程中,重温这些历经时间和实践检验,仍然散发着浓厚理论气息的文章,对于我们“温故而知新”,推动《资本论》的教学、研究和通俗化工作,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注释】
[1]王亚南:《学习〈资本论〉第三卷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中国经济问题》1964年第10期。
[2]王亚南:《写在〈资本论〉通俗讲座前面》,《中国经济问题》196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