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第二卷讨论资本的流通过程。
马克思曾这样提示我们:“在本书第一卷,我们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当作个别的过程和再生产过程来分析:即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自身的生产。我们假定了资本在流通领域内所经过的形态变化和物质变化,但未进一步考察它们。我们假定,资本家是依照生产物的价值来售卖生产物;又假定,他在流通领域内发现了过程重新开始或继续进行所必要的各种物质的生产资料。在那里,我们只详细考察了流通领域的一种行为,那就是劳动力的买卖。这种买卖,在那里,是当作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106]这就是说,在第一卷,只是在讨论资本生产过程必要涉及流通的限度内,论到了流通的行为。哪些是讨论生产过程必须涉及的流通行为呢?除了上述劳动力的买卖以外,在开始,还对于作为资本生产历史前提的商品货币及其流通关系,作了说明;在理解直接生产过程必要限度内,分别涉及了由货币到商品的流通和由商品到货币的流通。除了这些以外,就只是作了这样那样的假定,但没有进一步考察。那都是要留待这一卷来讨论的。这一卷包括三篇,第一篇讲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第二篇讲资本的周转,第三篇讲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总的要求,是要说明所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是如何依一定的流通过程来实现,或者看它是否能顺利实现。
著者在第一篇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中告诉我们的是:第一,这里所讲的流通,和我们在第一卷第一篇开始论到的简单商品货币流通不同,它一开始就是商品资本、货币资本的流通,而在资本的一般公式G—W—G′或G—W…P…W′—G′上,第一阶段G—W由货币到商品的流通和第三阶段W′—G′由商品到货币的流通,都不发生价值增殖问题,它们其所以分别称为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就是因为在其中第二阶段生产过程增殖了价值。可见第二,资本只能当作运动来把握,只能在运动过程来把握;增殖价值的关键虽在于生产过程,但没有买与卖的流通过程作为条件,就无从表示出价值在生产过程的增殖。作为一个会把价值增殖的价值来看的资本,它的运动,要通过各种阶段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又包含着循环过程的三个不同形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分别是作为产业资本运动上的各种机能资本。一种价值,一个当作运动起点来看的货币资本价值,“会通过种种形态,种种运动,并且在这里面保存它自己,增加它自己的价值,使它增大”[107]。因此第三,正如同在第一卷讨论资本的直接的生产过程时,在说明的必要的限内,须谈到流通过程,而这里讨论资本的流通过程,在说明的必要的限内,也须谈到生产过程,而讨论资本的形态变化和循环运动,更不能不谈到生产资本形态。马克思在这一篇分别说明了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商品资本的循环,接下去就把三者加以统一的考察,认为这三个循环有一个共通点,它们都是以价值的增殖为决定的目的。但货币资本的循环,把这点表现得特别突出,把资本主义的特征表现得格外明显,所以它是产业资本的一般表现;生产资本的循环,是以价值增殖过程开始,它指示了生产资本周期更新的机能,表明那个过程里不但包含着剩余价值的生产,并还包含有剩余价值的周期的再生产。至于商品资本的循环,它是以增殖了的价值开始,而以新增殖了的价值终结。在现实上,每一个个别的产业资本,都同时是在这三个循环之内。这三种循环,这三种资本的再生产形态是相互并存而又连续进行着。当一种产业资本的价值采取商品资本形态开始向货币资本转化的时候,已经由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价值的一部分正在转化为商品资本,并再转化为货币资本。所以说,“资本在它的每一个形态,每一个阶段上的再生产,都和这些形态的变化,这三个阶段的依次进行一样是连续的。所以,总循环是它的三个形态的现实的统一”[108]。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总循环的任何一个环节的中断,就将引起全面脱节的现象。马克思指出:“产业资本循环过程的最明显的特质之一,从而,资本主义最明显的特质之一,乃在于,一方面,生产资本的构成要素,必须由商品市场来,不绝由这种市场更新,并当作商品购买;另一方面,劳动过程的生产物,则当作商品由劳动过程出来,必须不绝当作商品售卖。”[109]由于买进卖出对于产业资本循环,对于资本价值的增殖有了决定的意义,由买进卖出时间构成的流通时间,就在资本通过它的循环的全部时间中,有着非常重大的关系。产业资本家即使能在生产过程中,想尽办法缩短生产时间,如果他取得生产所需的材料,发生故障,或者如果生产品销售发生故障,使得流通时间延长,流通费用加大,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就要受到影响。这在下一篇是会看得更清楚的。
第二篇讲资本的周转,那是继续在前一篇资本的循环的基础上来展开说明的。马克思自己概括地讲到了这篇的主要内容:“在第二篇,我们是把循环当作周期的,当作周转来考察。那里,一方面指示了,资本各个构成部分(固定资本及流动资本)是怎样在不同时间内,依不同的方法,完成形态的循环;另一方面又研究了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不同的长度所由规定的各种事情,那里指示了,循环期间及其构成部分的不同比例,对于生产过程的范围和年剩余价值率有怎样的影响。”[110]把循环当作周转来考察,那就是对于资本的循环,不当作孤立过程,而当作周期过程来考察;在G—W…P…W′—G′这个产业资本的一般公式上,G—G′,算是货币资本的一个循环,但用一定额货币资本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生产资料部分,并不完全转变为生产资本而投入生产过程中;在生产过程中,那个生产资料并没有完全消费掉;由生产过程移出的生产品采取商品资本形态,也并不一下都能在市场实现,所以,就这个货币资本说,它虽然成就了G—G′循环,并没有终结它的周期。它的一部分价值可能留在库存品形态上,一部分价值可能当作耐久的固定资本留在生产过程,还有一部分价值可能当作待销品,堆在仓库里。于是,我们在资本价值的保存和转移上看到了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资产阶级学者没有能够很好地弄清这个区别,特别是没有弄清固定资本、流动资本与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区别,引起了许多糊涂看法。马克思分别给予了他们以批判。在资本的运动上,流动资本一次就把它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上去了,固定资本却不能这样,所以一个资本的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构成比例,直接影响它的周转时间,周转时间又要影响到资本垫支量,影响到可变资本量,影响到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分别在“周转时间在资本垫支上的影响”、“可变资本的周转”以及剩余价值的流通诸章,提出了精辟的理论,特别是关于垫支资本和实际发生机能的资本间之关系的理论,固定资本定期大规模更新形成周期经济危机之物质基础的理论等等,那都是准备在后面专篇论述的,这里就不详细解说了。
第三篇讲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这一篇所研究的,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在第一篇和第二篇,我们还只考察个别资本,还只考察社会资本一个独立部分的运动。……现在,我们要把个别资本当作社会总资本的构成部分来考察它们的流通过程(那在它的全体性上就是再生产过程的形态),并从而考察这个社会总资本的流通过程。”[111]正是由于研究的对象,和前面第一第二篇不同,第一篇第二篇所研究的是个别资本运动,而这个第三篇则是研究把那些个别资本通通合起来的社会资本运动;前面两篇,是就生产与流通的统一来说明个别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在这一篇,却是要讲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因而,在讲个别资本的循环周转时,不妨假定不存在的问题,这里却须加以考虑了;不同的对象,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了。“个别诸资本的循环是互相交错的,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且也就在这种交错中,形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112]我们知道,各个产业资本的循环,都要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诸形态,连续通过各不同阶段,交错起来运动。一个个别产业资本的运动条件,是由其他个别资本运动作为其外部条件来加以保证;某一个别资本在运动过程中的买与卖的行为,是由其他个别资本在运动过程中的卖与买的行为来补充,结局,在论及个别资本运动时,只是假定在观念上当作前提存在的东西,在论及社会资本运动时,就不能不认真地当作现实条件来要求了。比如说,一个棉纺企业生产的棉纱,将如何在市场上实现价值呢?将由谁来购买呢?它生产所需的纺纱设备、棉花及其他辅助材料等等,将如何从市场上取得或分别由谁供给呢?显然,在这里,不只是象在个别资本运动的场合那样,单单考虑价值补偿问题,还要考虑物质替换问题,要考虑整个社会的各种生产物,各种商品,当作使用价值来看,在数量质量上的相互适应问题。不止如此,把整个社会的资本运动作为问题,而再生产与流通,考察它的总过程,那就有必要把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的个人的消费问题加入考虑。马克思说:“这个总过程,包含生产的消费(直接的生产过程)及其媒介的形态变化(从物质方面考虑,便是交换),也包含个人的消费及其媒介的形态变化或交换。”[113]这就是说,在考察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的时候,不能不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全过程。尽管资产阶级是只顾他们个人的资本活动,只顾自己发财致富,不管他人的死活,但在他所生产的商品,要当作社会产品,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的时候,也不能不关心这个问题。在近代初期,资产阶级经济学者曾对这个问题,作过努力,如重农学者魁奈有名的《经济表》,这是一个天才的构想,亚当·斯密也曾试图在这方面有所说明,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关系的复杂化,倒把他弄糊涂了。此后商品价值实现问题,曾引起许多不同的看法,但都没有把握问题的本质和基本关键,马克思在“前人对于这个问题的说明”一章中分别对他们做了批判之后,接着就简单再生产和积累与扩大再生产过程,来分析社会资本运动;和一切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不同,他是从整个社会年生产物出发,从包含有剩余价值在内的商品资本W′出发,指出它在W′……W′的运动中,不仅“包括社会生产物中替换资本的部分(社会的再生产),也包括生产物中成为消费基金的部分(要由资本家和劳动者消费的)”[114]。由是他独具只眼地把社会的总生产物,从而把社会的总生产,分成两大类:即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属于生产资料生产部类的资本,和属于消费资料生产部类的资本,都是分解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个部分,而就物质方面考察则可变资本是由活的劳动力自身构成,而不变资本又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上述二生产部类中任一部类得资本之助生产出来的全部生产物的价值分二部分:一部分代表在生产上消费掉的不变资本C,另一部分是全年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分别作为垫支可变资本的补偿物V及这以上形成剩余价值M的超过额。因此,象每个商品的价值一样,各部类年生产物的全部价值是分解为C+V+M。由于这样的科学分析和分类对社会资本运动中的各种经济条件,找到了它们的相互转变的共同因素和基础,就使得我们有可能发现资本主义商品再生产与流通中存在的不可能克服的根本矛盾问题。这也是我们后面要专篇讨论的。
总起来说,资本论第二卷所包括的三篇,除了上面所说,第一、二篇分析的对象是个别资本运动,第三篇是社会资本运动以外,还可以就其侧重点,看出第一篇着重在讲货币资本,第二篇较多地讲到生产资本,而第三篇则是从商品资本出发。这最后一篇不如说是作为由个别资本运动过程研究移向资本主义总过程研究的必然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