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各篇内容提要
第一篇讲商品与货币,包括三个章目,即第一章商品,第二章交换过程,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重点分别是商品与货币,这两章讲得较详细,而交换过程那一章,则是作为商品形成的条件,作为由特定商品转化为货币或货币商品所须通过的桥梁。商品是劳动生产物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发生了所有制,发生了分工,从而需要通过交换来满足人们彼此需要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劳动生产物一采取商品形态,它就除了具有满足人们需要的使用价值这一属性外,还把它具有交换依据的价值这一特质显示出来了。由使用价值与价值二因素,探索到劳动的二重性,由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由抽象劳动或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由于作为一种商品,使用价值只是在它作为价值的担当者的限内,才被考察到,我们所要研究的,只是价值,是一种商品对另一种商品相对表现的交换价值或价值形态。两商品在相对表现的价值关系中,一方表现为相对价值形态,一方则表现为等价形态。交换关系发展,价值形态也相应发展,逐渐使一种商品成为一般等价物,来和一切其他商品相对立。于是我们就有货币形态。商品由一定量的货币来表现它的价值,是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交换关系发展不适于或不容许一切其他商品或其中许多商品,同时都担任一般等价物的结果。货币原来也是商品,等到它作为一般等价物来发生作用,它就愈来愈不表现为商品,而愈表现为货币,以致使那些只看表象,不问实质的人,根本不承认它曾是商品,并且实质上还是商品,或被称为货币商品。事实上,对于货币的错误认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它在交换关系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不同职能,分辨不清那些职能,自然要对货币本身产生错觉。然而深入一层考察,就会知道,对货币形态发生的错觉,还是跟着对商品形态发生的错觉来的。人们不了解劳动生产物采取商品形态,是由于人类劳动的等一性,取得了劳动生产物的均等的价值对象形态;是由于劳动力支出时间,取得了劳动生产物的价值的量的规定形态;结局是由于体现着劳动社会性质的生产者的关系,取得了劳动生产物的社会关系形态,以致颠倒过来,把人们自己的劳动的社会性质,看作是劳动生产物自己的对象性质,看作是劳动生产物的自然属性。也就是说,把人与人的关系,看作是物与物的关系,这就是所谓商品拜物教。由于货币是商品发展分化出来的,不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就更不能了解比商品还多一些曲折关系的货币所由产生的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无怪货币的拜物教,比商品的拜物教还显得突出,还不可理喻。当我们知道资本是由货币转化而来的时候,资本的拜物教,就成为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自然而必然的延伸与发展了。
第二篇讲由货币到资本的转化,只讲这个转化的一章,即第四章。这里首先说明“商品流通,是资本的出发点”,“商品生产与发展了的商品流通——商业——是资本依以成立的历史的前提”。从历史上看,“货币是资本的最初的现象形态”。任何一个新资本,开头总是以货币或货币资本的姿态出场的。资本的总公式是:
G——W——G′
这里是以G代表货币,以 W代表商品,以G′代表增加了价值的货币,投下一定货币额,买进一宗商品,然后将它卖出去,获得更多的货币。终点货币大于始点货币,价值增殖了。不但有了量变,并且还有了质变。因为这样投出的货币,不是作为货币,而是作为增殖价值的资本了。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从商品流通形态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为买而卖的商品流通,即为买进自己所需要的他人的剩余产品,而卖出自己剩余的产品,其目的是为了满足需要,为了使用价值,那和为了卖而买的商品流通,即为了买进来,以较大价值卖出去,为了谋利,为了增殖价值,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把货币当作货币支出,后者则是把货币当作资本支出。现在要问,为什么这样当作资本的货币额,在流通中,不仅保存了自己的价值,并还变更了价值量,出现一个加额,或剩余价值呢?资产阶级的庸俗经济学者在这里提出了许多错误的看法,但马克思告诉他们,“流通是商品所有者相互关系的总和”,他们相互间的买卖差价,或分配上有如何的变化,不会使流通价值总和有一点点增加。在等价物交换时不会有剩余价值发生;“在不等价互相交换时,也不会有剩余价值发生。流通或商品交换,是不会创造剩余价值的”。这一来,资本的总公式就存在着不能解决的矛盾了。该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马克思把注意力由流通过程移到生产过程去。为买而卖的商品流通形态,是建立在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简单的商品生产的基础上,为卖而买的商品流通形态,则是建立在以他人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基础上。如果从那个只包括买卖两个流通环节,特别是适合于表现商业资本运动的公式:
G——W——G′
把注意力转移到表现产业资本运动的公式,
(在这个公式中,Pm代表生产资料,A代表劳动力,P代表直接生产过程,W′代表增殖价值的新商品,虚线则表示流通的中断),上述那个总公式的矛盾就解决了。为什么呢?因为这里用一定量的货币购买商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生产过程,产生新的增殖了价值的商品,卖出的新商品会获得更多的货币。尽管首尾还是买与卖,但中间插入了一个直接生产过程,并且所买的商品中,还有劳动力这个特殊的商品,这个商品其所以特殊,就在它即使是照等价原则买进来,却可以不等价地使用它;就是说,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所付出的价值,和他利用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是一个不等的量。这就是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是被正确地提出来了,但要严密而系统地说明它,却是接下去几篇要做的事。
第三篇讲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其中包括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劳动日,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诸章。马克思主要是就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区别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来揭露剩余价值的秘密的。所谓劳动过程,一般地讲来,是一种有目的的生产使用价值,使自然物适合于满足人类需要的活动,它的一边是人和它的劳动,别一边是自然和它的物材,这对于人类生活的各种社会形态都是适用的。可是当我们进一步把劳动过程看作是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的时候,马上就呈现出两种特殊现象:一是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劳动者的劳动就是属于资本家,他就得在资本家的管制下进行劳动;一是劳动生产物也是属于资本家,而不为直接生产者的劳动者所有。资本家从事生产,不只是要生产一个决定用来出卖的商品,还是要生产一个价值大于原垫支价值的商品;就是说,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还要生产价值,还要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从事生产,在购买劳动力之外,诚然还要购买生产资料,但在交换依照等价原则进行的限内,为购买生产资料投下去的垫支资本,无论如何,总只能取回同多的价值,所以它只能说是不变资本;劳动力的购买,虽然也要按照维持劳动力所需的费用来决定它的价值,但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费,却是在资本家管制下进行,资本家能够把劳动过程的时间延长,强制要劳动者作出劳动力价值以上的劳动,使他所费于资本家的,和他为资本家提供的,是两个不同的价值量。于是,资本家垫支在购买劳动力上的资本,就成为可以增大价值的可变资本。而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的劳动过程,就附有价值增殖过程的特质。由于剩余价值是来自可变资本,是可变资本发生价值变动的结果,剩余价值对可变资本之比,就是剩余价值率,亦即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率。劳动者在一定劳动日内,要拿出一部分时间,为抵偿劳动力价值或可变资本价值而劳动,即必要劳动,在这以外,还要用一部分时间,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而劳动,即剩余劳动,所以,剩余价值对可变资本之比,又成为剩余劳动对必要劳动之比。一个劳动者的劳动日所供给的剩余价值有多大,就看它在必要劳动时间以上的剩余劳动时间拉得多长,由尽量拉长劳动日所获得的剩余价值,马克思把它叫作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便是建立在劳动日长度的基础上。我们这里看到了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长期围绕着劳动日长度展开的激烈的斗争。由于延长劳动日有自然生理,特别是由于社会的限制、工人阶级的反抗,就使得资产阶级在已经取得的绝对剩余价值的基础上,把榨取的方向,转到革新劳动技术过程、改进社会组织机能方面,即由绝对剩余价值转向相对剩余价值方面。
第四篇讲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其中包括: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协作,分工与手工制造业,机器与大工业诸章。作者首先明确交代了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他说:“由劳动日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我把它叫做绝对剩余价值。但若剩余价值由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由劳动日二部分数量比例上的相应的变化而产生,我就把它叫做相对剩余价值。”[238]由绝对剩余价值的榨取推移到相对剩余价值的榨取,经过了非常曲折的复杂的社会的技术的变革的过程。他用大量的历史材料说明这个过程,就是由协作、手工制造业到大工业的转变过程。当资产阶级不能由单纯延长劳动日来保证剩余价值的榨取的时候,用革新劳动技术组织来加强劳动力,就很快被发现是有利可图的途径。这样做,不仅会由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相应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不仅会由机器的采用,加强对工人阶级的统治,并且对个别资本家说来,还可在某种新技术设备没有被普遍采用以前,获得额外利润。当然,资产阶级内部的竞争,由此白热化了,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榨取的门道和花样,也加多了。
第五篇讲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其中包括三章,即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劳动力价格与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其目的就是要把两者统一来看。在发展过程上,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出发点,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作出结论,说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一进到采取相对剩余价值形态的阶段,就不采取绝对剩余价值形态了。事实不是这样的。当资产阶级已由技术革命,加强资本对于劳动的统治;又由技术革命,造成机器驱逐劳动的形势,并还由是造成劳动者的内部竞争局面之后,为了榨取更大的剩余价值,就更有可能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劳动强度与延长劳动时间三者之间,任意抉择了。所以,在相对剩余价值已经成为一般形态,资本已经完全确立了对于劳动的统治的时候,延长劳动日仍不失为榨取剩余价值的一个方法,所以,在考察剩余价值量因劳动力价格变动而受到影响的时候,必须考虑劳动生产力、劳动强度和劳动日长度三方面的可能变化。
第六篇讲工资,其中包括劳动力价值或价格到工资的转化,计时工资,计件工资,以及工资的国民差异诸章。其中心论点,是要弄清工资的本质,是要看资产阶级及其代言人在支付劳动力价值或价格方面,在表演怎样的欺骗伎俩。资产阶级学者把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说成是劳动价值或其变形的劳动价格,就是要企图证明全劳动日都支付了,因而不存在什么剥削。但事实上,如果对于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费,全给了代价,根本就没有剩余价值,也没有资本的积累。所以,劳动价值或劳动价格,只不过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不合理的表现。而资本的积累,就宁是无给劳动价值的积累。从剩余价值的本源来说,无论它是多是少,终归是对于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这是已经明确了的。现在要进而讲到的是,这个为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部分,和代表劳动者必要劳动的劳动力价值部分,在价值生产物中的相互关系。这两者都有它的绝对界限:剩余价值不能少到让资本无利可图,也不能多到让劳动者活不下去。在这两极间,就看资产阶级怎样发挥它的资本对劳动的支配权,和劳动阶级怎样发挥它的组织力量和反抗斗争了。工资的各种形态,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乃至工资在国民间的差异,都成为引起资产阶级与劳动阶级间展开斗争的具体要求与条件。
最后第七篇讲资本的积累过程,其中一共包括了简单再生产,由剩余价值到资本的转化,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法则,所谓原始积累以及近代殖民学说诸章。积累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全过程,但这里只是把它看作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来考察。在简单再生产过程中,已不难看到,资本家就是把年生产的剩余价值全消费了,在一定年限内,所有的资本,也全都是由剩余价值转化的结果。如果他们把已经占有的剩余价值拿去作获取新剩余价值的手段,那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把生产规模不绝扩大。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资本积累的一般法则:资本有机构成不变,劳动力的需要,随积累一同增加;在积累及伴随着积累而发生的积聚进行中,在总资本中的不变资本部分会相对增加,可变资本部分,则相对减少。于是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就累进增加,而成为资本积累上的一个明显的趋势;于是,穷困、压迫、奴役、退化、榨取之量不断增加,而成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所统一、训练和组织的工人阶级的反抗队伍,也不断增加,可是实行专横独占的大资本家老爷们的人数,却在不断减少。其结果,当生产资料的集中与劳动的社会化,一达到与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之点,这个外壳就要破裂,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剥夺者就要被剥夺。当然,资产阶级是不会忘记拿他们“生产发家”的“光荣历史”来为他们的历史命运辩护的。对于这点,马克思却用血与火的文字,就原始积累过程描述了他们从何处来的残暴肮脏故事。而近代殖民学说那一章,不过是用来加强资本主义积累必然要经由原始积累并以原始积累为起点的论点。
第一卷就此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