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各篇内容提要

二、各篇内容提要

第一篇讲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其中包括: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商品资本的循环,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流通时间,流通费用等六章。它是从货币资本的循环开始。但在解述货币资本的循环以前,需要交代清楚几个和资本形态变化及各种资本循环有关的问题。首先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资本形态变化和循环的资本,是指着产业资本。产业资本活动,要经过几个阶段:先是拿出一定货币,作为货币资本,在商品市场与劳动市场去购买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这是第一阶段;接着把所购买来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作为生产资本,拿到生产过程去作生产的消费,这是第二阶段;最后再把它通过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的一种价值较大于各种生产因素价值(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的商品,拿到市场去售卖,售卖所得的货币,也相应较大于原来投下的货币额,这是第三阶段。一宗产业资本,通过三个不同的活动阶段,采取了三个不同的形态,在第一阶段,是作为货币资本;在第二阶段,是作为生产资本;在第三阶段,是作为商品资本。在资本运动之流上,从货币开始,到货币终结,称为货币资本的循环;从生产过程开始,到生产过程终结,称为生产资本的循环;从商品资本开始,到商品资本终结,称为商品资本的循环。上述的产业资本活动过程,是把货币资本的循环,作为它的一般公式,因为

这个公式,最明显地表现了以赚钱,以增殖价值为目的的资本运动的特质。不过这里必须明确区别一点:作为产业资本运动的一般公式,它的着眼点,在以流通为媒介的资本价值的增殖;而在货币资本的循环上,它的着眼点则在资本的流通。

其次,这里所讲的流通,和我们在第一卷第一篇开始论到的简单商品货币流通不同,它一开始就是商品资本、货币资本的流通,而在资本的一般公式G—W—G′或G—W…P…W′—G′上,第一阶段G—W由货币到商品的流通和第三阶段 W′—G′由商品到货币的流通,在等价交换原则上,都不发生价值增殖问题,它们不增殖价值,却分别称为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就是因为在这里投下的货币,不是为了支出,而是为了收回更多的货币;这里从生产过程出来的商品,已把增殖的价值包含在它里面了。还因为它们的活动,有助于第二阶段生产过程增殖价值,因而发生了资本的机能。可见资本只能当作运动来把握,只能在运动过程来把握;增殖价值的关键虽在于生产过程,但没有买与卖的流通过程作为条件,就无从表示出价值在生产过程的增殖。资本的运动,要通过各种阶段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又包含着循环过程的三个不同形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分别是作为产业资本运动上的各种机能资本。

因此第三,正如同第一卷在讨论资本的直接的生产过程时,在说明的必要的限内,须谈到流通过程;而这里讨论资本的流通过程,在说明的必要的限内,也须谈到生产过程;而讨论资本的形态变化和循环运动,更不能不就生产资本形态的特点,它的各组成部分的价值转移迟速的条件,加以充分的考察。

只有把这几点交代清楚了,我们才好进而说明资本的各种循环。现在先从货币资本的循环讲起。

关于货币资本的循环,马克思分别就它的每一个阶段作了分析,认为第一阶段由货币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转化,其中包含了两个值得注意的事实,一是在这种转化中,货币转化为劳动力,是作为资本增殖的本质的条件,“有了它,那在货币形态上垫支的价值,方才现实地转化为资本”[245]。购买生产资料其所以是必要的,不过为了要实现购进来的劳动力所提供的剩余劳动量。因此,另一个事实是:购进来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不仅有相互适合的质的关系,还有量的关系,即生产资料要恰好够把那样多的剩余劳动吸收起来。当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进入第二阶段生产过程,作着生产的消费,流通是暂时停止了,但资本运动还继续着。在生产过程形成的新商品,有较大于原来各生产因素价值的价值,它被投入市场,实现为货币。这时,货币一方面表现为原垫支资本价值的复归,同时又是包含在商品中的剩余价值的实现。到这里,货币资本就结束了它的第一个循环。但在货币资本循环继续反复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生产资本P,从而生产资本循环P…P,总是作为它的存在前提而存在;就是商品资本W′,从而商品资本循环W′…W′,也总是作为它的存在前提而不断更新着。

生产资本的循环,是采取这个公式:

P…W′—G′·G—W…P

在这个公式中,W′—G′·G—W是表明新商品 W′的价值已实现为G′后,再把它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W。这首先对货币资本循环表现了一个不同的特点:在货币资本循环上,是生产过程在中间,成为前后两个流通阶段的媒介;而在生产资本的循环上,两个流通阶段在中间,成为生产过程的媒介。这个特点,即以不增殖价值的流通过程为媒介的特点,显示生产资本的循环,在简单再生产上,它的公式是P…P;在资本积累的再生产上,虽然是表现为P…P′,但那个价值大于始点的P′,不是表明剩余价值被生产出来,而是表明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再被投用下去,或被资本化。

说到商品资本的循环,它的总公式是:

W′—G′—W…P…W′

很显然,W′在一方面表明是前两个循环的结果,同时又为它们的前提。不论是货币资本的循环,还是生产资本的循环,都是非有作为资本生产物的商品存在那里不行的。由于这个循环开始的W′,已经是包含了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所以在再生产以扩大规模进行的条件下,它的终点W′就会大于始点W′,而表现为W″。这个循环也因此对前两循环,表现了许多不同的特点。例如,它的起点,已经是增殖了的资本价值,而前两者的起点,都还是待增殖的资本价值。又如在W′…W′运动形态上,包括个人的与生产的消费全部,都是当作正常条件来假定的;因此,在它的运动中的前两个流通阶段,即W′—G′和G—W,一方面是由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和货币资本到商品资本的资本形态的变化,同时又是关于消费品买卖的一般商品流通;也因此,我们在这里就不仅要弄清楚个别资本形态变化与其他个别资本形态变化的错综关系,还要弄清楚个别资本形态变化和总生产物决定用在个人消费部分的错综关系。

总的说来,在上述三种资本循环或运动形态中,尽管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以价值的增殖为决定的目的,并且“在现实上,每一个个别的产业资本,都同时是在这三个循环之内。这三种循环,这三个资本形态的再生产形态,是互相并存而又连续进行的”[246]。但在个别产业资本循环的考察上,主要是以前两形态为基础,而在包括各个个别资本运动的资本总运动的考察上,则必须以第三形态为基础。但不论就个别资本考察,还是就总资本考察,我们都不难看到,总循环的任何一个环节的中断,就将引起全面脱节的现象。马克思指出:“产业资本循环过程的最显明的特质之一,从而,资本主义生产的最显明的特质之一,乃在于,一方面,生产资本的构成要素,必须由商品市场来,不绝由这种市场更新,并当作商品购买;另一方面,劳动过程的生产物,则当作商品由劳动过程出来,必须不绝当作商品售卖。”[247]由于买进卖出对于产业资本循环,对于资本价值的增殖与实现有了决定的意义,由买进卖出时间构成的流通时间,就在资本通过它的循环的全部时间中,有着非常重大的关系。产业资本家即使能在生产过程中,想尽办法缩短生产时间,如果他取得生产所需的资料,发生故障,特别是如果生产品销售发生故障,使得流通时间延长,流通费用加大,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就要受到影响。但在这里必须指出:这一篇后面两章,虽然是讲流通时间与流通费用,可是它的基本精神,却似乎在借此说明,资本通过全循环的时间,只有在有人类劳动加到劳动对象去,从而发生增殖价值机能的时间,即它的劳动过程的时间,才是生产的,才是生产价值创造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料已加入生产过程,但中断了生产机能的时间,以及生产资料尚没有加入生产过程,只是当作资本材料预备在生产领域的时间,都和买者卖者进行交易所费的时间一样,尽管是必要的,但却是不生产的。不管这种必要性是由于自然的原因,还是社会的原因,如果要在资本循环过程中使价值增殖的那一部分资本继续发生作用,社会的劳动力与劳动时间,它的生产资料,就得有一部分不断分别使用在这些不生产的方面。这是一个矛盾。这个矛盾,在接下去讲资本周转时,就看得十分清楚了。

第二篇讲资本的周转,那是在前一篇资本的循环的基础上展开说明的。马克思自己概括地讲到了这篇的主要内容:“在第二篇,我们是把循环当作周期的,当作周转来考察。那里,一方面指示了,资本各个构成部分(固定资本及流动资本)是怎样在不同的时间内,依不同的方法,完成形态的循环;另一方面又研究了劳动期间和流通期间不同的长度所由规范的各种事情。那里指示了,循环期间及其构成部分的不同的比例,对于生产过程的范围和年剩余价值率,有怎样的影响。”[248]因此,这一篇包括了第七章周转时间与周转次数,第八章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第九章垫支资本的总周转:周转循环,第十章第十一章关于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学说,第十二章劳动期间,第十三章生产时间,第十四章流通时间,第十五章周转时间在资本垫支量上的影响,第十六章可变资本的周转,第十七章剩余价值的流通。从这个章目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篇主要是就生产资本中的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论述它们的不同性质和特点,不同的转移价值形式和更新的速度,来考察其在垫支资本总周转上的影响。尽管周转的时间,包括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的总和,但它毕竟是“一个资本价值更新或重演它的增殖过程的时间”,在这里,生产资本的形态变化,特别是可变资本的周转,具有决定的意义。由于用一定额货币资本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投入生产,生产资料中的劳动手段部分,总只是逐渐地、断片地移转它的价值,而不像劳动力和原材料那样,一次就把它们的价值转移到新生产物中了,于是我们就在资本价值的保存和移转上,看到了生产资本中的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这个区别,是资产阶级经济学者提出来的,重农学派已经触到了它,亚当·斯密才开始加以确定的说明,但不论是他们还是以后的李嘉图,由于对资本本身的概念,对于利润的来源,都没有明确的理解,他们一接触到这样那样的资本形态,就无法就其不同的机能加以区别。由于他们没有弄清流动资本与固定资本的区别,特别是没有弄清固定资本、流动资本与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区别,引起了许多糊涂看法。马克思在资本的生产过程方面讲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看什么资本增殖价值,什么资本不增殖价值;在资本的流通过程方面讲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看它们分别是怎样影响资本的周转,这个科学的处理本身,就把他们那许多糊涂思想,彻底予以廓清了。在资本的运动上,流动资本一次就把它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上去了,固定资本却不能这样,所以一个资本的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构成比例不同,会直接影响它的周转时间;一个生产物完成所必要的劳动期间不同,流通所需的时间不同,在在会影响到资本垫支量,影响到可变资本的周转,影响到剩余价值实现的快慢及其所需的货币条件。

马克思在论及资本的总周转即周转循环时,提出了两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一是和固定资本有关的周期经济危机问题,一是和流动资本中的可变资本有关的年剩余价值率问题,对于前一个问题,他认为固定资本定期大规模更新,为周期经济危机给予了物质基础。那是说,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愈发展,愈趋向不断改革生产技术过程,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不断增加固定资本比重。各个独立企业的固定资本的定期更替,虽然是不同时地、而是分散地进行,但由于大工业企业间的相互联系,会在无形中,使那种更替凑合在一块,而在若干年内,比如说,平均在十年内,形成周期循环,以致每次的经济危机,都表现为生产设备投资过剩。一度危机刚要过去,大规模的设备投资又开始活跃,为下一度危机准备条件。不过,周期的经济危机的产生,单就这点说明是不够的,它的较全面的理解,必须联系到这种事实,那就是不变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对可变资本的比重愈来愈大,相应着,社会劳动生产力感受到社会生产关系的束缚,也愈来愈形紧张。对于后一个问题,即对于可变资本周转,影响年剩余价值率的问题,马克思在一方面把可变资本归属在流动资本范围内,认为它一样要遵循流动资本周转的一般规律,但同时却认为,由于可变资本不是象其他的流动资本,如原料辅助材料那样,把它们的价值移转到新生产物中,而是由劳动力创造新价值,其中包含剩余价值,这个在生产阶段产生的剩余价值,也一同在流通阶段转化为货币。这就表现了可变资本自己在周转过程中的特殊运动。周转期间的快慢不同,使得可变资本发生垫支可变资本与实际发生机能的可变资本的区别。比如,有两个资本,在一切其他条件相等(如一年间使用的可变资本额相等,一年以五十周计算,每周支出的可变资本相等,劳动日相等,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的分割也相等)的情形下,前者一年周转一次,后者一年周转十次,那末,在一年内,后者就会比前者推动十倍的劳动力,因而使后者的年剩余价值率,为前者的十倍。象这样,周转得愈快,剩余价值也愈多,会给人以流通产生剩余价值的印象,而事实却是可变资本在周转上表现了垫支可变资本与实际发生机能的可变资本的差别。这不仅是流通理论上的一个重大的创见,同时也把可变资本的认识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使得我们对轻重工业间,对工农业间的资本积累的快慢问题,有一个较深入而全面的理解。

第三篇讲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这一篇所研究的,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在第一篇和第二篇,我们还只考察个别的资本,还只考察社会资本一个独立部分的运动。……现在,我们要把个别资本当作社会总资本的构成部分来考察它们的流通过程(那在它的全体性上就是再生产过程的形态),并从而考察这个社会总资本的流通过程。”[249]正是由于研究的对象和前面第一第二篇不同,第一第二篇所研究的是个别资本运动,而这个第三篇则是研究把那些个别资本流通综合起来的社会资本运动;由于前面两篇,是就生产与流通的统一来说明个别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在这一篇,是要讲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所以,在讲个别资本的循环周转时,不妨假定不存在的问题,这里却须加以考虑了;不同的对象,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了。马克思在这一篇开始的一章即第十八章绪论中,讲了两个节目,除了研究对象外,还讲到货币资本的作用。为什么要在这里交代货币资本的作用呢?因为接下去要讲的社会总资本中,货币资本不只是一个构成部分,并且构成总资本的各种因素,全要确定在货币形态上:“全部垫支的资本价值,那就是,资本的一切构成部分,由商品构成的,由劳动力构成的,由劳动手段构成的,由生产材料构成的,都须不断用货币来购买,并且再购买。就个别资本说是如此,就社会资本说也是如此。”[250]在本书前面第一篇,马克思详细论到了货币资本的循环,第二篇又从资本的周转过程,反复说明现实的资本积累,同时要求有相应的货币积累,而对货币的来源,则表明:“要转化为货币的追加商品,会寻到必要的货币量,因为别一方面,有追加的金银,要转化为商品的,会不由交换,但由生产直接投到流通中来。”[251]而在这里,却是要着重指明:1.虽然资本的现实积累,需要有相应的货币积累,但并不能因此就认定,资本增殖价值的范围,生产的规模,是依照机能中的货币资本的范围来决定;在现实上,同量的货币资本,能有种种途径推动更大的生产资本,来发挥更大的作用。2.社会的劳动与生产资料,每年必须有一部分被用来生产或购买金银,以补充铸币的磨损。这虽然会成为社会生产范围的相应缩减,但当作流通手段和货币贮藏的货币价值,会存在于社会并会当作世界货币来和他国交换借以扩大生产规模。凡属不适合在资本的总再生产运动中夹杂说明的货币问题,预先在这里交代了。

但接下去还没有讲到社会总资本运动本身,而是在第十九章“前人对于这个问题的说明”中,就过去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者有关这方面的理论,加以清算。马克思指出,第一个把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问题提出来讨论的,是重农学派的创建者魁奈。尽管他把社会现象当作自然现象来理解,尽管他只承认农业能创造剩余生产物,而不承认工业也能创造剩余生产物,以及他不是从价值方面考虑问题,而是从使用价值来考虑问题,使他的理论留下了不少缺点,但他的有名的《经济表》,毕竟是这方面的一个天才的尝试。亚当·斯密在魁奈以后,也曾在这方面作过一些努力,但由于他自始就因对劳动价值学说采取了生产所费劳动决定价值和交换所得劳动决定价值的二元观;把价值理解为各种所得,如利润、工资、地租的综合,从而分不清资本与所得的界限,分不清总收入与纯收入的界限,他的再生产理论,就比魁奈还后退了。他的后继者如李嘉图一流人物,因为承袭了他把价值理解为各种所得的综合这个教条,所以一样没有长进。马克思在分别批判了这些古典学者的错误论点之后,才开始在第二十章简单再生产和第二十一章积累与扩大的再生产中,分别论述社会总资本运动在简单再生产和在扩大再生产下的实现条件。

扩大再生产是在简单再生产基础上进行的。有关社会总资本运动的许多关键性问题,马克思是集中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来说明的。必须首先指出,这里所讨论的虽为总资本运动,把讨论个别资本运动暂时存而不论的一些条件都重新考虑进来,但为了说明的便利,仍作了一些假定:如商品按价值售卖,如资本在循环运动中价值不变,如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等等。我们知道,各个产业资本的循环,都要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诸形态,连续通过各不同阶段。“个别诸资本的循环,是互相交错的,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且也就在这种交错中,形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252]一个个别产业资本的运动条件,是由其他个别资本运动作为其外部条件来加以保证;某一个别资本在运动过程中的买与卖的行为,是由其他个别资本在运动过程中的卖与买的行为来补充,结局,在论及个别资本运动时,只是假定在观念上当作前提存在的东西,在论及社会资本运动时,就不能不认真地当作现实条件来要求了。比如说,一个棉纺企业生产的棉纱,将如何在市场上实现价值呢?将由谁来购买呢?它生产所需要的纺纱设备、棉花及其他辅助材料等等,将如何从市场上取得或分别由谁供给呢?显然,在这里,不只是像在个别资本运动的场合那样,单单考虑价值补偿问题,还要考虑物质替换问题,要考虑整个社会的各种生产物、各种商品,当作使用价值来看,在数量质量上的相互适应问题。不止如此,把整个社会的资本运动作为问题,而就再生产与流通,考察它的总过程,那就有必要把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的个人消费问题加入考虑。马克思说:“这个总过程,包含生产的消费(直接的生产过程),及其媒介的形态变化(从物质方面来考察,便是交换),也包含个人的消费,及其媒介的形态变化或交换。”[253]即是说,在考虑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的时候,不能不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全过程。正因为这样,社会总资本运动就不适于采用G…G′或P…P公式来表现。在这两个公式中,都是以资本的运动为起点或终点,其中虽然也包含消费,包含所消费商品的买卖,但在所论为个别资本时,并不要问及从谁买,卖给谁,并不要管生产物的各个价值部分会变成怎样,而总资本运动,则恰好要考虑总生产物的每一个价值部分的着落。所以,必须从整个社会年生产物出发,从包含有剩余价值在内的商品资本W′出发,在W′…W′运动中,不仅“包括社会生产物中替换资本的部分(社会的再生产),也包括社会生产物中成为消费基金的部分(要由资本家和劳动者消费的)”[254]。“社会再生产的条件,正要由这样去认识:那就是,说明总生产物 W′的各个价值部分会变成怎样。”[255]由是第一步就要把社会的总生产物,从而把社会的总生产,分成两大部类:即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属于生产资料生产部类的资本,和属于消费资料生产部类的资本,都是分解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个部分,而就物质方面考虑则可变资本是由活的劳动力自身构成,而不变资本则由生产资料构成。由上述二生产部类中任一部类生产出来的全部生产物的价值分二部分:一部分代表在生产上消费掉的不变资本c,另一部分是全年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分别作为垫支可变资本的补偿物v及这以上形成剩余价值m的超过额。因此,象每个商品的价值会分解为c+v+m一样,各部类年生产物的全部价值是分解为c+v+m。由于这样的科学分析和分类,对于社会资本运动中的各种经济条件,就找到了它们相互转变的共同因素和基础。

设用具体数字把它们的关系表达出来,而价值增殖的比例又都是100%,那末,

Ⅰ 生产资料的生产

资   本……4000c+1000v    =5000

商品生产物……4000c+1000v+1000m=6000

这个生产物,是存在于生产资料中的。

Ⅱ 消费资料的生产

资   本……2000c+500v     =2500

商品生产物……2000c+500v+500m  =3000

这个生产物,是存在于消费资料中的。

全年的生产物

Ⅰ 4000c+1000v+1000m=6000(生产资料)

Ⅱ 2000c+500v+500m=3000(消费资料)

总价值=9000

现在且来看在简单再生产下,这两大部类[256],这全部商品生产物及其价值要怎样才能相互适应和实现。马克思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公式:

Ⅰ(v+m)=Ⅱc

即Ⅰ部类供给Ⅱ部类以生产资料即不变资本2000,而由Ⅱ部类取得和它的可变资本1000与剩余价值相等的消费资料2000。这一来,Ⅰ部类剩下价值4000的生产资料,用作本部类的不变资本;Ⅱ部类剩下价值1000的消费资料,供本部类消费,所有两部类间的商品生产物,都按照价值实现了。这就是社会总资本运动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公式。

正是由于Ⅰ(v+m)=Ⅱc,我们又分别看到两个引伸的公式,即

1.Ⅰ(c+v+m)=Ⅱc+Ⅰc

由Ⅰ部类供给Ⅰ、Ⅱ两部类生产所需的全部生产资料;

2.Ⅱ(c+v+m)=Ⅱ(v+m)+Ⅰ(v+m)

由Ⅱ部类供给Ⅰ、Ⅱ两部类生活所需的全部消费资料。Ⅱ(v+m)中的v是工人阶级所得的来源,m是资本家阶级所得的来源;而在Ⅰ(v+m)中的v和m,则分别是这一部类的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所得的来源。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构成国民收入的Ⅰ和Ⅱ部类的所得,全部在当年消费掉,而Ⅱ部类的商品生产物即消费资料,恰好满足这个需要,结果,Ⅰ部类的生产资料,就全部为Ⅰ、Ⅱ部类的生产的消费所吸收,Ⅱ部类的消费资料,就全部为Ⅰ、Ⅱ部类的个人的消费所吸收。即前面所说的,包括剩余价值的各个价值部分,都得到补偿,而其自然形态的物质要素,也得到更替。一切都进行得非常圆满。当然,以上的这些公式,是在一些假设下提出的,在现实的社会,除了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以外,还有其他社会阶级阶层;且不说在生产资料中,有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在消费资料中,有必要消费资料与奢侈消费资料的区别。生产资料在Ⅰ部类资产阶级内部,消费资料在Ⅱ部类资产阶级内部,也还有交换、流通;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基础上,就不可能没有积累,没有规模扩大的再生产;逐年的再生产,不可能没有变动。但这些并不妨碍我们作抽象的考察,因为“在有积累发生的地方,简单再生产也常常是积累的一部分,可以就其自体考察,视为是积累的一个现实因素”[257]

我们现在可以在简单再生产基础上,就最基本的条件和表式,来考察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进行。

既然简单再生产的实际条件,是Ⅰ、Ⅱ部类资本家阶级的所得,全当作所得消费掉,而在公式上表现为Ⅰ(v+m)与Ⅱc所体现的消费资料相交换,表现为Ⅰ(v+m)=Ⅱc。那末,要有所积累,要扩大再生产,Ⅰ(v+m)中的m就不能全部消费在消费资料上,而必须有一部分积累下来。积累多少呢?假定是一半吧,即把一半的剩余价值拿来扩大再生产;同时,在Ⅱ部类方面,为了积累或扩大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也不能不作相应的改变;在资本构成都不变的条件下,两部类的新组合就是下面这样:

Ⅰ 4400+1100+500(消费基金)=6000

Ⅱ 1600+800+600(消费基金)=3000

总计还是 =9000

Ⅰ部类原来的资本构成是4∶1,Ⅰ1000m用一半来积累,来资本化,依原来的构成比例,就使不变资本4000成为4400,使可变资本1000成为1100,消费基金500。在Ⅱ部类,原来的不变资本1500,就因此不能与Ⅰ部类(v+m)即1100+500相交换,必须也有所积累,从原来Ⅱm的750的剩余价值中,积累下100,作为不变资本,使1500成为1600,恰好与Ⅰ部类(v+m)=1100+500相交换。由于Ⅱ部类资本构成的比例是2∶1,所以,不变资本增加了100,还得从Ⅱm中再积累下50,追加到可变资本方面去,于是Ⅱ部类的资本构成成为1600+800,其消费基金为600。

结果,两部类的资本总额就是

现实的积累依这个基础进行,剩余价值率不变,到了下年终末,其结果将是:

这样,依这个基础,在一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继续扩大再生产,社会总生产物及体现在它上面的各个资本价值部分,就会在两大部类间相互适应平衡,而不断成就积累的任务。当然,马克思在这里的说明,是在作了许多假设的纯粹形态上进行的,尽管如此,对于在资本主义基础上的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如何才能实现的基本条件,已经是第一次地把它作了科学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