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讨论资本的生产过程,就是要解答什么是资本,资本生活是怎样开始的;在发展过程中,又将怎样结束它这种生活的。这一卷包括七个篇目,第一篇商品与货币,第二篇由货币到资本的转化,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六篇工资,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在这七篇中,首尾两篇是讲资本的来龙去脉,讲它的来历和前途,中间五篇则都是论述资本是如何生产的。资本就是意味着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的一定额货币价值的自行增殖。而对原垫支价值增大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从其更本质的机能来说,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由于“商品流通是资本的出发点”[102],由于“货币是资本的最初的现象形态”[103],第一篇讲商品与货币,基本上就是要据以说明资本所由成立的历史前提,要据以说明那些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形成的商品货币关系,并不是什么超历史的自然产物,而是由前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物的简单商品形态和商品的简单价值形态逐渐发展过来的。只有搞清了劳动生产物如何才变成商品,特定商品如何才转化为货币的过程,方始能了解货币如何才转化为资本的过程。马克思是从商品来开始他的分析的。他由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引论到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而又把这归结到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所必然要产生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劳动与私人劳动之间的矛盾。这个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劳动与私人劳动之间的矛盾,是劳动生产物为什么必须转变为商品,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为什么必须表现为价值,价值量如何必须由劳动时间来测定的原因,那同时也当然是商品如何必须在交换关系发展中二重化为商品与货币商品的原因。由于资产阶级学者丢开社会生产关系,丢开商品生产所由建立的私有制基础,丢开劳动的社会性质,来谈商品货币关系,于是商品也好,货币也好,就神秘化为超历史的自然关系,就表象化为物与物的关系,商品拜物敎,从而货币拜物教,就是这样发生的。事实上,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就是意味着作为其存在基础的私有制的发展,就是意味着由此产生的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当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关系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在一方面,使得社会一部分人增大了私有财产,集中了较多的流动货币资金,需要利用他人的劳动,同时在另一方面,使得更多的人失去生产资料,需要向他人提供劳动的时候,真是所谓“一个寻锅补,一个要补锅”,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方式,就被看作是解决这个社会矛盾“天作之合”的合理生产方式了。资产阶级学者曾用大量的著作、数不清的好听词汇来为新的制度粉饰和祝福,马克思却把它的丑恶的和孕育着更严重社会矛盾的现实,彻底揭露出来了。

接下去,由第二篇到第六篇,是从各方面来分析资本的或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秘密。这个秘密,从现象上,或者单从流通过程,是不容易看得出来的,必须深入到生产过程内部去考察。第二篇讲由货币到资本的转化,就是要探究一定量货币价值,通过由货币到商品和由商品到货币的流通过程,怎样变为更多的货币,或者怎能使货币变成增殖价值的资本呢?货币也是一宗特殊商品。在简单商品货币的流通关系中,依据等价交换原则,由货币到商品和由商品到货币只不过改变了价值的存在形态,并不能增加价值的量。“价值会在货币形态和商品形态的不绝的转换中,自行把它的量变化,从原价值生出剩余价值,从而把自己价值增殖。”[104]原因何在呢?归根结底,不过由于我们在前面讲到的占有生产资料的人,需要利用他人的劳动,而由生产资料游离出来了的人需要向他人提供劳动。劳动力一当作特殊商品被买被卖,整个流通过程就变质改观了,原来的简单商品货币流通,就变为货币资本、商品资本的流通了。资本的总公式G—W—G′成立了。但是到这里为止,还只算提出了问题,仍未解决问题。因为劳动力的买卖毕竟还是在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的限界内进行,这不能完全说明从垫支价值产出更大价值或剩余价值的原因。在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马克思是就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区别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来揭露出这个秘密的。所谓劳动过程,一般地讲来,是一种有目的的产生使用价值,使自然物适合于满足人类需要的活动,它的一边是人和它的劳动,另一边是自然和它的物材,这对于人类生活的各种社会形态都是适用的。可是当我们进一步把劳动过程看作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的时候,马上就呈现出两种特殊现象,一是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劳动者的劳动就是属于资本家,他就得在资本家的管制下进行劳动;一是劳动生产物也是属于资本家,而不为直接生产的劳动者所有。资本家从事生产,不只是要生产一个决定用来出卖的商品,还是要生产一个价值大于原垫支价值的商品;就是说,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还要生产价值,还要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从事生产,在购买劳动力之外,诚然还要购买生产资料,但在交换依照等价原则进行的限内,为购买生产资料投下去的垫支资本,无论如何,总只能取回同多的价值,所以它只能说是不变资本;劳动力的购买,虽然也要按照维持劳动力所需的费用来决定它的价值,但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费,却是在资本家管制下进行,资本家能够把劳动过程的时间延长,强制要劳动者作出劳动力价值以上的劳动,使他所费于资本家的,和他为资本家提供的,是两个不同的价值量。于是,资本家垫支在购买劳动力上的资本,就成为可以增大价值的可变资本。而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的劳动过程,就附有价值增殖过程的特质。以劳动力在商品市场上的购买为条件,而在生产领域内,把劳动过程的时间延长所产生的剩余价值,就是所谓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便是建立在劳动日长度的基础上。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围绕着劳动日长度展开的激烈斗争。由于工人阶级的反抗,就使得资产阶级在已经取得的绝对剩余价值的基础上,把榨取的方向,转到革新劳动技术过程、改进社会组织机能方面,即由绝对剩余价值转向相对剩余价值方面。所以第四篇论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作者用大量的历史材料说明这个转变过程,就是由协作、手工制造业到大工业的转变过程。当资产阶级不再能由单纯延长劳动日来保证剩余价值的榨取的时候,用革新劳动技术组织来加强劳动力,就很快被发现是有利可图的途径。这样做,不仅会由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相应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不仅会由机器的采用,加强对于工人阶级的统治,并且还可在某种新技术设备没有被普遍采用以前,获有额外利润。当然,资产阶级内部的竞争,由此白热化了,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榨取的门道和花样,也加多了。第五篇紧接着讲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要把两者统一来看。在发展过程上,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出发点,但在相对剩余价值已经成为一般形态,资本已经完全确立了对于劳动的统治的时候,延长劳动日仍不失为榨取剩余价值的一个方法,所以,在考察剩余价值量因劳动力价格变动而受到影响的时候,必须考虑劳动生产力、劳动强度和劳动日长度三方面的可能变化。第六篇论工资,是要看资产阶级及其代言人在支付劳动力价值或价格方面,在表演怎样的欺骗伎俩。资产阶级学者把资本家付给劳动者的工资,说成是劳动价值或其变形的劳动价格,就是要企图证明全劳动日都支付了,因而不存在什么剥削。但事实上,如果对于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费,全给了,就根本没有剩余价值,也没有资本的积累。所以,劳动价值或劳动价格,只不过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不合理的表现。而资本的积累,就宁是无给劳动价值的积累。

最后第七篇讲到资本的积累过程,就给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及其后果,全暴露出来了。积累原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全过程,但这里只是把它看作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来考察。在简单再生产过程中,已不难看到,资本家就是把年生产的剩余价值全消费了,在一定年限内,所有的资本,也全都是由剩余价值转化的结果。如果他们把已经占有的剩余价值拿去作获取新剩余价值的手段,那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把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资本积累的一般法则:资本有机构成不变,劳动力的需要,随积累一同增加;在积累及伴随着积累而发生的积聚进行中,在总资本中的不变资本部分会相对增加,可变资本部分,则相对减少。于是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预备军,就累进增加,而成为资本积累上的一个明显趋势;于是,穷困、压迫、奴役、退化、榨取之量不断增加,而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所统一、训练和组织的工人阶级的反抗队伍,也不断增加,可是实行专横独占的大资本家老爷们的人数,却在不断减少。其结果,当生产资料的集中与劳动的社会化,一达到与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之点,这个外壳就要破裂,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剥夺者就要被剥夺。当然,资产阶级是不会忘记拿他们“生产发家”的“光荣历史”来为他们的历史命运辩护的。对于这点,马克思却用血与火的文字,就原始积累过程描述了他们从何处来的残暴肮脏故事。第一卷就此终结了。

这已经是一部相当完整的资本生活史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由发生发展以至灭亡的运动史;从社会阶级关系来讲,又是资产阶级统治、压制、剥削工人阶级和工人阶级反抗并到最后剥夺资产阶级的历史。不过,这还只是就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来进行研究说明的。马克思自己说:“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当作直接的生产过程所呈现的各种现象。在那里,一切由外部事情引起的次要的影响,都还是存而不论的。但这个直接生产过程,未曾完结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世界内,它必须由流通来补充。流通过程是第二卷研究的对象。”[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