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现在先来看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初版序言中,就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英、德两国的发展趋势,所作的唯物史观的说明。
他开始简单交代了一下《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联系,由此讲到了分析劳动生产物的商品形态,商品的价值形态的必要和开头学习到这一部分会感到的困难。接着,他分别指出了下面这几个社会经济发展认识论上的关键性的论点:第一,他说明,他是一个德国人,而必须用英国的经济史和现实经济情况作为研究分析的依据,这是因为经济科学的研究分析,不但需要丰富的经济材料与经济思想史料,还要所研究分析的对象,是发展了的成熟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这两个有密切联系的条件,在当时只有英国是完全具备的。第二,他认为,研究英国经济,研究它通过一系列对工农大众的剥削榨取而发展过来的实况,也无异在研究德国,因为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来看,德国的今天,不过是英国的昨天,而英国的今天,还是德国的明天。“产业较发展的国家,在较不发展的国家面前,不过指示了它们的将来的形相。”[216]其间贯彻着的各种规律在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第三,我们得承认,面对着先进国家,落后国家要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过程,要曲折得多,要经历双重的痛苦。马克思说,以德国而论,“不仅有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来苦我们。而且有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来苦我们。除了各种近代的痛苦,还有全系列遗传下来的痛苦,压迫着我们”[217]。处在“方生未死之间”的过渡阶段的一切国家,都会如此,它们的无产阶级,都会遭到双重的折磨。但在另一方面,由于先进国家,如象英国的革命过程提供了示范作用,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会向英国的资产阶级学样,学着怎样才好更有效地榨取无产阶级;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也会向英国的无产阶级学样,学着怎样才好更有效地向资产阶级展开斗争。“一个国家,应该并且能够从外国学。”[218]无产阶级的发展受到限制,就是资本主义本身的发展受到限制,要使资产阶级知道这一点,无产阶级就必须展开斗争。所以马克思说:“在大陆方面,这个过程将会采取较残忍的形态,或采取较温和的形态,那要看工人阶级自身的发展程度而定。”[219]第四,把上述的英国革命过程,把那个过程中围绕着工厂法、劳动日等等的斗争情况叙述出来,特别是把贯彻在它里面的社会经济运动法则揭露出来,叫无产阶级认识他们的命运,认识它们斗争的力量和前途,正是马克思写这部书的目的。他也明白指出了:“一个社会就令已经把它的运动的自然法则发现,它也还是不能跳过或以法令废止自然的发展阶段。但它能够把生育时的痛苦缩短并且缓和。”[220]他这里所说的“自然的发展阶段”,是指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他说,“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从我的立场看,是被理解为自然史上的一个过程”,你赞成也好,反对也好,它终归是要按照它自己的铁的必然性的规律贯彻下去的。由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是如此,由资本主义社会向更高级社会的推移也是如此。但在这里,必须明确地认识到:由一个社会向另一个更高级社会推移的过程中,要借助于一种革命的催生力量,那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第五,在这个社会的“自然史的过程”中,人是被看作特定社会的人,特定社会阶级的人,他不能不是一定阶级关系阶级利益的负担者,因而,不能不是一定经济范畴的化身。无论主观地说可以怎样超出他们所加入的各种关系,社会地说,他总归是这各种关系的产物。在这种意义上,他对于现实社会经济状况的认识,就不能不受到阶级利害关系的限制。不少经济研究者,正在为了他们的阶级利害,把社会说成是固定不变的结晶体,但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却连他们的统治阶级也感到形势逼人,不但封建的紫袍黑衫掩盖不了,就是资本主义的黄金白银也镇摄不住。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初版序中所讲的,就是这几个非常重要的论点。这些论点,其所以是那样重要,就因为它们是应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来全面说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最基本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