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提
《资本论》第二卷,是在马克思逝世后两年,即1885年,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的。
这一卷的总课题,是资本的流通过程,很显然,它是在讨论了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的基础上提出的。资本价值的增殖,或剩余价值的生产,必须在生产过程发生,但又不能不通过流通领域发生。第一卷已把前一点论证明白了,但第二卷在论证资本价值增殖必须通过流通领域的同时,还必须说明资本在流通过程的变化,只是单纯形态的变化。这里有许多关键问题要讨论,有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者的错误看法要清除。这在事实上是从未被深入研究过的新境界。所以马克思在分析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时,为了说明的便利,对于所需通过的流通环节,暂时只被提到了,而要留到这里才详细讨论。他曾这样指示我们:“在本书第一卷,我们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当作个别的过程和再生产过程来分析:即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自身的生产。我们假定了资本在流通领域内所经过的形态变化和物质变化,但未进一步考察它们。我们假定,资本家是依照生产物的价值来售卖生产物;又假定他在流通领域内发现了过程重新开始或继续进行所必要的各种物质的生产资料。在那里,我们只详细考察了流通领域内的一种行为,那就是劳动力的买卖。这种买卖,在那里,是当作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244]这就是说,在第一卷,只是在讨论资本生产过程必要涉及流通的限度内,论到了流通的行为。哪些是讨论生产过程必须涉及的流通行为呢?除了上述劳动力的买卖以外,在开始,还对于作为资本生产历史前提看的商品货币及其流通关系,作了说明;在理解直接生产过程必要限度内,分别涉及了由货币到商品的流通和由商品到货币的流通。除了这些以外,就只是作了这样那样的假定,但没有进一步考察。那都是要留待这一卷来讨论的。这一卷包括以下三篇:
第一篇 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第二篇 资本的周转;
第三篇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
总的要求,是要说明所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是如何依一定的流通过程来实现,或者看它在实现过程中,存在着哪一些限制和障碍。在下面,将按顺序概述三篇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