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小结
“自从地球上存在有资本家与工人以来,还没有出现过一本比像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书对于工人更为重要的书。”[74]这是恩格斯在一八八五年论到《资本论》的时候说的话,到了今天,我们还有理由这样说:自从人类有科学文献以来,实在还没有一部这样关系着人类历史命运的书。
这部书是在这样的时代出现的,是在它所分析的对象——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在物质上在思想意识上准备了这样一些启发敦促工人阶级当作一个阶级来和资产阶级斗争的条件,但在工人阶级方面,还迫切要求一种指导他们斗争运动的正确而系统的阶级学说的时代出现的。只有在这个时代,工人阶级的革命导师,把当时存在的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社会主义作为他研究的思想材料的来源,加以批判吸收,而由是建立起符合于工人阶级利益并给予他们以明确斗争方向和斗争力量的新的政治经济学体系。
这个新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当然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一些正确成分,特别是如像亚当·斯密所发挥的劳动价值学说,和李嘉图在劳动价值学说基础上建立的反映着阶级对立矛盾的分配学说,但那都在另一种世界观,即唯物主义世界观指导下,被再组织安排在一个新的系统里面了。马克思依据他所创建的唯物史观公式,从人类最根本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出发,第一,把唯物主义引进了社会生活方面;第二,把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和当时物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第三,把特定社会生产关系或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归结于在那种生产关系允许或促进下发展起来的生产力的改变。根据这样的唯物主义观点来研究资本主义这种社会形态,就是要看它怎样在依着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发生发展以致趋于没落的全运动过程。这样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出发来进行研究,就显然和资产阶级学者从形而上学的自然观点,从政治法律观点乃至从道德观点出发来进行研究,那就不但所得的结论完全两样,而所研究的内容,也迥然不同。《资本论》由严密的科学分析,得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暂时性过渡性的结论,得出了“剥夺者被剥夺”的结论,那就说明它对于传统的为资本主义制度永生辩护的政治经济学作了一次彻底的革命,并使后者在内容上体系上根本改观了。
对于同一经济制度,用不同观点来予以考察,那同时也说明考察研究根据了不同的方法原理。资产阶级经济学者是要掩蔽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并否认其不可避免的灭亡命运的,为了这个阶级目的,他们在考察研究当中,就有必要采取自然主义的唯心主义的观点,因而他们对于资本主义的各种经济原理、范畴、规律,就有必要把它们安排在便于割裂内部联系、阻断发展线索的形式主义的体系中,所谓四分法: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所谓三位一体公式:资本——利润,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就是这样被广泛采用的。这样的经济学方法和体系,是和资本主义的现实不相容的,是和真理不相容的。所以,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的时候,非常重视研究的方法。他把辩证法作为方法论的基础;他处理题材,安排各种经济范畴规律的讨论次序都兼顾到历史的逻辑的程序,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上升到具体,而由是更好达到揭露资本主义经济的辩证发展规律的目的。
有那样的阶级,就要求采取那么样和它的阶级利益相适应的研究观点和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的真理。在《资本论》中,就充分论证了并也充分体现了这个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