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这一讲,打算谈三个问题。一是《资本论》的总结构,一是体现在它那总结构中的辩证法或科学的方法论,一是它的完整体系对于此后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影响。由于我们在后面对《资本论》是作重点研究,这里有必要就它的总结构,作一系统的说明;又由于前面谈到,我们研究《资本论》,要特别注意它的科学方法论,注意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在经济理论方面的应用,所以就体现在《资本论》总结构中的辩证法加以论述,也是非常必要的。至于《资本论》体系对于后来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影响,在今天,还是一个相当现实的问题。
现在且先从总结构讲起。马克思把《资本论》看作是他在一八五九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续编。而《批判》又可以说是他在一八四七年公刊的那个通俗讲稿《雇佣劳动与资本》中的基本论点的深入而系统的研究。所以,到一八六七年才出版第一卷的《资本论》,几乎是马克思在开始他的经济研究生活不久的四十年代中期就开始的。他在一八八三年去世的时候,这部书第二卷、第三卷的遗稿,还是嘱托他的战友恩格斯编订出来,分别在一八八五年、一八九四年问世的。这一部被马克思当作终生事业的大著作,如按照作者原来的写作计划来说,实在还经历了比这更长的难产时间。他原来计划的三卷本,是把现在刊行的第二卷第三卷合成为第二卷,而把恩格斯临终时嘱托考茨基整理的《剩余价值学说史》遗稿作为第三卷。考茨基后来没有把《剩余价值学说史》放在《资本论》里面,而另行独立出版,于是《资本论》就成为现在这个三卷本的形式。
必须指出:马克思把这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或解剖资产阶级社会的书,题称为《资本论》,这个提法本身,不仅说明是“有的放矢”,而且恰好打中要害,抓住了这个社会的最根本关键。在资本主义社会,尽管“资本”这个经济范畴,具有最本质最根本的意义,但资本的担当者——资本家,资本的辩护者——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者,却有意无意地把它和其他经济范畴,如货币、地租等等,作着无差别地处理。因而,凡属为资本祝福的资产阶级御用学者(甚至包括那些有名的古典经济学者在内),都无法明确解答资本是什么、资本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这在他们的立场上,也许正好是要愈把它弄得十分暧昧不明,才愈对他们有利。可是在工人阶级,却又非把它弄个清楚不可。马克思竭尽他毕生精力来研究分析它,并不仅是因为资本活动涉及了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一切方面一切过程,也不仅因为它在所有这一切方面一切过程中是起着决定作用,还因为它在所有这些方面这些过程中的作用,都被资产阶级学者弄得颠三倒四,乱七八糟,变成一笔糊涂账了;不拨开这些观念上的尘雾,不全面展开批判,就不能把资本生活的本来面目揭露出来。《资本论》所以被马克思别题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原因就在这里;马克思原来其所以要把资产阶级学者们有关剩余价值,亦即有关资本的全部理论,专门加以历史的论述,并放在这部书里面,原因也在这里。
《资本论》三大卷,第一卷论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论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论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这个章法,首先就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者有关政治经济学论著的传统形式来了一个革命。有人曾这样提问过:如果说《资本论》第一卷是论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二卷是论剩余价值的流通,第三卷基本上是论剩余价值的分配,那不依旧是照资产阶级学者的三分法来进行研究的么?但问题不仅在于所研究的是什么,还在于怎样展开研究。这是要分别把第一、二、三卷的结构作一概括说明,才能充分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