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三卷是在第一卷讲了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讲了资本的流通过程的基础上,来综合而具体地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第一卷专就直接生产过程,论到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至于实际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是如何实现,如何为资产阶级各方面所瓜分的问题,暂时没有被考察到或暂时被舍象了;第二卷虽然紧接着把剩余价值通过流通过程予以实现,或在流通过程受到妨碍不易实现的问题提出来,但仍旧没有考察到剩余价值的现实分解过程;到了第三卷始依据第一卷第二卷就剩余价值的生产与流通详加分析所得的结论,展开剩余价值如何在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进行具体分配的解析。如马克思自己所说的:“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当作直接的生产过程所呈现的各种现象。在那里,一切由它外部的事情引起的次要影响,都还是存而不论的。但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未曾完结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世界内,它必须由流通过程来补足。流通过程便是第二卷研究的对象。第二卷,尤其是第二卷第三篇(在那里,我们是把流通过程,视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一个全体来考察,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在这个第三卷,我们所要做的,不能是对于这个统一之广泛的考察了。我们宁可说要在这一卷发现并且说明,资本的运动过程当作一个全体来看所生的各种具体形态。诸资本在它们的现实运动中,便是在这各种具体形态上,互相对立着的。对于它们,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形式以及它在流通过程中的形式,都只表现为特别的要素。所以,我们在这个第三卷所要说明的各种资本形态,对于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不同诸资本相互的行动中,在竞争中,在生产代理人通常的意识中所借以出现的形态,是一步一步地更加接近了。”[115]

这说明,《资本论》第三卷的内容,对第一卷第二卷表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不同特点和要求:

第一,它的分析,逐渐由我们看不见的本质的东西,移到我们日常可以感触到的经济现象;就资本的具体形态讲,我们开始要和产业资本、商业资本、贷借资本以及农业方面的资本活动打交道了;就剩余价值的具体形态来说,我们要分别和企业利润、商业利润、贷借资本利息以及地租形态打交道了。而这一些,正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一开始就大做文章的东西。

第二,以前在第一卷第二卷暂时被假定不存在或不成问题的许多因素,在把资本运动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时,就要逐渐加入考察中,而使所考察的现象,变得异常复杂,使本质的东西和各种具体现象形态显得矛盾,而这些反映在资产阶级及其代言人的思想意识中,就成为颠三倒四的杂汇了。因此,

第三,在由抽象讲到具体的讨论中,第三卷首先还必须把一些本质的形态,如何转化为现象形态的过程交代清楚。在第一卷,如在“由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到工资的转化”那一章,就是这么做的,不过,现在要比较全面地来处理这个问题了。

第三卷的结构,共七篇,包括三个重要内容:

1.有关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及利润平均化和利润率下降倾向的说明。

2.有关利润分解为企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及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的说明。

3.有关各种所得形态、国民收入及阶级关系的综合说明。

在后面我们将大体按照这个程序,分别专篇讲述,这里只打算简单讲一讲它的内在联系。

第三卷的主要目的,是要说明剩余价值或其转形的利润,如何在资产阶级各剥削集团间进行分配。但在说明这点之前,还须先一般地把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不同诸部门生产不同利润率转化为一般利润率,形成平均利润,形成生产价格,以及一般利润率下降倾向,一一交代清楚,因为不这样,剩余价值或利润在资产阶级各剥削集体之间之分配,就说不明白。第一篇第二篇第三篇的主要内容,就是分别讨论这些问题。资产阶级各剥削集体分取或分别占有剩余价值,并不是谁榨取剩余价值多,谁就拿稳占取相应多的利润;他们大家分别生产的商品,都得拿到市场上去较高低,碰运气,拼死活。由竞争造成的无政府状态,或者无政府状态的竞争,不仅掩盖了剩余价值榨取的实质,也把剩余价值分割的途径,弄得非常错综复杂了。只有就社会全体来看,资产阶级各剥削集体占有的利润,等于剩余价值,一切在分配上被歪曲被掩蔽的剥削本质,就充分揭露出来了。在社会实质上,整个资产阶级在把劳动阶级为他们无偿提供的剩余劳动——剩余价值,作为他们相互拼命争夺的共同财产。他们各个剥削集团,乃至剥削集团内部谁占便宜谁吃亏的问题,具体地说,是企业主集团、商人资本集团、贷借资本集团乃至地主集团或其中各别经营者,谁占便宜谁吃亏的问题,只不过是劫掠者分赃的问题罢了。第四篇第五篇第六篇的主要内容,就是分别讨论这些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之后,才能彻底了解“所谓分配关系,是与生产过程的历史规定的特殊社会形态,及人类在他们生活的再生产过程内加入的关系相适应,并由此发生。这种分配关系的历史性质,就是生产关系的历史性质,分配关系不过是生产关系的一面而已”[116]。资产阶级社会,就是分别以工资、利润、地租为所得源泉的工资劳动者、资本家、地主三大阶级所构成。后两个阶级或者总称为资产阶级,剥削前一个阶级,而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在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的作用下,前一个阶级将剥夺后两个阶级。这是第一卷第七篇已经论证了的前景,这个第三卷第七篇,不过是通过所得分配形态及其有关的资产阶级学者的理论的批判,进一步加以肯定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