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户思维概述
(一)用户思维定义
“以用户为中心”是指通过搭建大数据平台,变受众为真正的用户,以重建用户连接,并结合不同的场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即,用户在哪里,我们就到哪里,用户喜欢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这里所说的用户是指媒体能够切实掌握其各方面的数据和真实需求的用户。基于前面的分析,无论对于读者、观众还是听众,媒体都不可能详细而精准地掌握其真实数据和需求,而唯有对于用户,媒体才有可能完成此任务。用户必须是在线的和高频的,也必须是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唯有如此,才能积累起能够有效分析用户需求的数据量和合理的数据频度,也才能切实有效地掌握用户的真正需求。
用户思维就是为受众思考,把受众转变为用户,给受众最好的用户体验。好的用户体验应该从细节开始,并贯穿于每一个细节中:你的受众几点有时间看新闻,想看什么样的新闻,想看多长的新闻;你的议题设置能否激发用户互动的兴趣;看完新闻能得到什么;除了提供信息以外,你还能给受众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这种服务是否是你的受众群体所需要的……种种细节综合在一起才能让信息广泛有效地传播,才能让媒体充满生命力,更能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
因此,传统媒体要实现自身的真正转型就必须以用户为中心重建用户连接,进而重构自身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而要重建用户连接则需要通过自身的互联网媒介来尽可能地抓取用户的信息,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进行画像,当然,这需要打造基于大数据信息资源平台、智能传播平台和用户沉淀平台。
(二)用户思维的实质
用户思维的实质究竟是什么?我们至少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首先,用户思维有明确的受众群概念。这里的受众群和过去的概念有很大的区别,以往是自然人群的观念,如今则是伴随媒介产品产生的分化群体。
其次,用户思维注重“用户体验”。我们应该思考的是,传者是如何向受者转变的?过去很长时间内,我们关注更多的是受众怎样变成了传者,也就是所谓的自媒体。但是,我们可能忽视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就是传者也会向受者转变。在微博和微信上,这一点似乎很明显,记者来这里不仅仅为发新闻,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进入受众的管道,不是传统新闻学意义上的体验生活,而是一种用户体验。比如,新闻采访一般来说是主张减少情感介入的,但体验式采访是一个例外,因为它鼓励采访者和被采访对象在情感上有认同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确定没有情感的存在。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体验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新闻记者做的事情经常是一种间接体验。如今文化的体验成分越来越大,启动体验文化的开关似乎就是触觉。从听觉到视觉再到触觉,媒介的体验感好像在增强。从别人替我们体验到自我体验,媒介的体验性越来越突出。
最后,用户思维也是一种产品思维。因此,很多用户经理摇身一变就成了产品经理。过去,我们说的产品往往指的是生产线上的产品,是流水线的产物,常常让人联想到的是一个个没有生命的东西。而今不同了,今天的产品是消费意义上的产品,甚至可以说,产品即媒介。有产品才有用户。媒介不再是大一统的概念,它变成了许许多多的分媒介。所谓分媒介并不等同于分众媒介,它可能也是统一的,例如,微信和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