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的兴起及发展

一、自媒体的兴起及发展

(一)发展历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及运用,博客应运而生。国外也早有学者预言职业博客的出现,将来必定有人以在互联网上发布内容为生。1999年,Peter Mer holz确定了“blog”一词的命名,这一年也是博客快速发展的一年,国内也逐渐开始了博客热潮。博客的出现造就了一大群草根作者,人们通过阅读他们的个人博客,为其增加知名度,这些博客红人也因为个人价值的提升,更容易有机会在现实产业中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这便是自媒体盈利的雏形。个人博主就相当于一个品牌,它所生产的内容发布在博客上相当于品牌展示,而读者的阅读及评论转化为博主的知名度,使这个品牌产生增值。在增值过程中,博主本人由于知名度的提升而得到的收益机会就是博客这个自媒体带给博主的盈利。这种模式是非常传统也是非常基础的。同时也伴有广告收入,但还没有成为其平台最主要的盈利模式,因为当下由于网络环境的限制,博客的自身传播力和营销力还未真正开发出来。

博客之后,这种形式延展至视频平台,变成播客。2005年开始,国内借鉴Youtube的形式,开创了土豆网、优酷网等一批以UGC为主要内容模式的视频网站。这些网站鼓励广泛的网站使用者不仅作为观看者的身份,更是作为视频制作者的身份,上传所拍摄的视频,提供了一种大众对大众的传播方式。播客的出现,在前期发展中,相对于博客而言,是媒介形式上的一种延伸:从图文到影像。但从盈利模式上来说,并没有长足的进步,基本停留在个人品牌展示平台这个层面上。直至2013年之前近10年的时间里,这些网站依旧保持着UGC功能,但由于自媒体概念的清晰,这种功能慢慢向PGC专业制作的要求转向,其盈利模式有了更多可能性。

2009年,新浪微博出现在国内,同样也是借鉴国外Twitter网站的交互形式,强调个性。新浪微博是国内对自媒体研究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推动,140个字的低门槛与图片、视频等富媒体形式的便捷性使得它能够满足绝对大众的表达需求。前期与博客状况相似,许多个人草根从微博中涌现出来,微博的名人加V功能也为他们做了区分。他们依托新浪微博这个第三方平台经营自己的微媒体,创造名人效应。在新浪微博增加企业版后,更有传统行业中的组织机构抓住了这个平台,也出现了企业版人格化的内容处理方式。比如,“主页君”等名词的出现,代表了组织机构微博媒体的个人化趋势,而营销广告这种形式逐渐成了自媒体中较为流行的盈利模式。这一方面是自媒体自身进化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也是互联网大环境的催化。

2012年8月,微信公众平台功能上线,也是从这一年开始,“自媒体”概念被广泛使用,并开始了大量针对其特殊属性的研究。微信公众平台与微博相比,从碎片化信息传播回归到了深度阅读。在微博这个平台中,个人化价值已经得到充分体现,而微信平台的属性更加重了其“PGC”的内容专业性,更大地加重了去中心化意见领袖的话语权。此时中国互联网已是移动互联时代,人们消耗在移动终端上的时间超过了在PC固定终端上使用的时间,平台与品牌的概念得到了重新定义。许多创业者抓住了这个机会,通过自媒体来实现品牌的原始关注积累,完成了资本介入。此时微信公众平台这个自媒体形式的盈利模式已不是以影响力换来的平台外个人收益和广告营销收益那么单一的模式,开始出现了以品牌展示平台为主要功能的品牌组建式的盈利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11月,基于Linux平台的开源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被谷歌定义并发布,同时,应用于苹果手机的iOS系统也正在筹备第二年上线的App Store中即将首批发布的500个应用。APP的出现在当时还没有具备自媒体属性,但它作为后来自媒体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股中坚力量,让人不得不为它的产生记下一笔。2011年,APP开发逐渐成为互联网炙手可热的分属行业,微信公众平台上线后,带领了新的一波带有自媒体属性APP的生产。这些APP的出现使得自媒体形态更加丰富,也更加窄化发展。

泛化自媒体的发展过程所经历的时间不过短短十几年,而真正体现自媒体这个“自”的特殊属性的历程却时间很短。自媒体这一产物的产生不仅仅是新媒体自身进化的结果,更离不开外在环境所提供的诸多条件。

(二)兴起条件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逐步普及,人类真正迎来了信息共享的大时代。Web 2.0模式下,以Facebook、微博为代表的社交网站为用户提供了更自由、更广阔的信息发布与传播平台,通过各种形式的自媒体平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无限缩小,跨区域、跨国界的信息分享与互动成为现实,“地球村”的美好愿景成为可能。可以说,自媒体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它的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社会原因。

1.移动互联技术的进步

任何一种新事物的产生都离不开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信息的实时互动与分享,为自媒体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设备的迅速普及,为自媒体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可靠载体。自媒体的核心在于普通人对于信息的提供与分享,而这种分享必须依托于一定的设备载体和网络技术才能发挥作用。这就意味着在自媒体时代,你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或者一部平板电脑,在网络畅通的环境下,登录自己的自媒体账号,你就可以与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共享信息、互动交流。

2.普通人获取信息的需求

社会的进步带来了信息技术的变革,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各种新鲜事物涌入人们的生活,使得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欲望更加强烈,对信息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和迫切化。人们不再单纯地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传统媒体高度加工过的信息,而是更加倾向于通过其他媒介渠道,积极主动地对自己需要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自媒体正是在这种对信息的高度期待中应运而生的。

自媒体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门槛,只要维持在合理的法律范围内,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这种低门槛的信息生产方式彻底解放了计划经济下传统媒体的束缚,扩大了信息的来源,增加了信息的流动量,满足了人们的信息需求。通过一台电脑、一部手机,人们就可以实现与整个外部世界的连接,获取所有自媒体用户分享的资料,更快速、更全面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时,自媒体作为新媒体的重要分类,继承和延续了新媒体多样化的表现形式,突破了传统纸媒表现形式的限制,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搬上了网络平台,使人们在获取基本信息的基础上,还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应用体验,满足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3.普通人的沟通表达欲望

事实上,知情权与表达权应该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而不是新闻媒体的权利。传统信息传播模式下,大众传播信息的生产与传播过程长期被大众媒体所把控,普通的个人无法参与大众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公众的知情权通过传统媒体间接地被满足,表达自由则是无从谈起。

网络环境下,普通公民已不再满足于单纯地做一个信息接受者,而是更加愿意参与到信息的生产与传播过程中。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出现为这些普通人提供了自由表达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他们可以发布内容、传播信息,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这一点上说,自媒体将麦克风交到普通人手中,为普通公民提供了公开的发声渠道,让他们的表达权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

同时,自媒体的出现还为公民提供了社会舆论监督的渠道,许多重大新闻事件都是经过自媒体报道之后,进而引起传统媒体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甚至在某些事件上自媒体发挥了主导作用,左右着社会舆论的发展走向。

4.传统媒体的缺陷

受困于其体制及市场等原因,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过程具有无法弥补的缺陷。一是在传统的“把关人”理论下,当面对某些比较敏感的问题时,记者和编辑无法保持绝对的客观,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会对信息进行有意识的选择和引导,而不是将全部的事实呈现在受众面前,这实际上是对公民知情权和选择判断能力的一种剥夺;二是传统的采编过程中,记者和编辑作为参与其中的重要主体,其能力涉及范围是有限的,因此,某些重大的会引起社会关注的新闻事件可能就会石沉大海;三是传统媒体的生产过程缺乏有效的反馈互动渠道,受众作为“局外人”参与其中,无法发挥其在社会生活中应有的影响与作用。

自媒体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现象。多渠道的信息来源使人们不再偏信“一家之言”,而是通过各个角度、各个立场的新闻信息,对事实本身做出个人化的解读和判断,这有助于还原事实真相,保证普通公民的知情权;同时,自媒体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将自己的所见所感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不但可以扩充新闻内容的来源,还可以充分动员一切力量参与社会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