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技术革新内容生产
以往,电视媒体的内容生产主要依靠专业的媒体人员,如今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化技术正给我们带来新的“风口”,智能化技术也因此成为内容生产的一股全新力量。智能化技术包含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在内的技术集群,这些智能化技术并非单项技术,其背后涵盖复杂的技术逻辑与运行机制。从目前的运用案例看,智能化技术或许会在以下环节发力,助力媒体内容生产。
(一)优化新闻内容生产
在新闻领域,信息采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如我们所知,传统的信息采集主要依赖人力采编,但在智能化技术的帮助下,以物联网传感器为载体,大数据技术为基础,能够不断地拓宽数据采集的渠道以及数据源。原本需要人力采集、人力筛选等重复性的工业化过程可以通过智能化技术实现高效运转,同样的新闻,人力采编不仅耗时较长并且存在一定的出错率,而智能化技术只需一行逻辑缜密的代码便可快速执行产出。对于极度追求时效性与高效性的新闻媒体而言,能够事半功倍。另外,人力采编还存在一定的“盲区”,即一些突发性的新闻以及信息化程度不高的城市所发生的新闻,新闻记者难以快速获悉,而智能化技术可解决这一问题,只在各地安装高敏传感器,通过对全球数据的实时监控与追踪,第一时间发现新闻热点,并通过大数据匹配与验证判断新闻的真伪性,使新闻机构成功地捕捉到细微的新闻素材,从而获得源源不断的新闻源头。
在新闻的编辑与生产的环节中,人工智能技术的接入让机器写作成为可能。未来的智能机器人将彻底改写人力编撰稿件的历史,创新新闻编写的方式。首先,人工智能写作拥有文本自动生成技术,能够通过最少的人力快速挖掘广泛的新闻线索,并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将内容与数据进行关联,嵌入模板生成稿件,令新闻生产更高效;其次,人工智能能够将文本、图像以及视频等不同的媒体素材进行整合,并实现智能剪辑、智能组接等。高效地处理复杂的视频、图像、声音等素材不仅能够给观众带去多元化的新闻内容,同时能够提高不同类型新闻的生产速率。
从新闻工作者层面上看,目前,已有各类人工智能以机器人主播的形式入驻新闻节目播报的演播厅内。在未来,人工智能机器人将以记者等身份出现在新闻领域。例如,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发的智能机器人“佳佳”曾以新华社特约记者的身份与美国著名科技观察家、《连线》杂志创始人凯文·凯利、脸书公司人工智能专家田渊栋等人工智能领域的大咖展开“人机对话”。在访问过程中,“佳佳”不仅能够依靠图像识别、语义理解等技术进行多轮对话,同时能够根据受访者的情绪展现蹙眉、眨眼等表情,据悉“佳佳”拥有17种复合表情。“我认为和佳佳的对话很顺利。她的语音识别和基本应答功能令人印象深刻,面部表情和动作让体验更上一层楼。”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巴特·塞尔曼在与“佳佳”对话后反馈极其积极,不过,凯文·凯利和田渊栋在体验后表示“佳佳”的能力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这也是全球首次由机器人担任记者开展采访活动的案例,不仅引发媒体和网民的广泛关注,同时标志新的内容生产模式的诞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记者将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它们能够实现与各个用户间的个性化采访,并对大量的采访结果进行自动统计计算,从而预测结果,得出结论。
(二)丰富电视节目内容
在新闻媒体中,人工智能以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机器翻译、机器学习等独到的技术优势不断提升新闻内容生产的效率以及最终新闻产出的质量。在电视媒体领域,人工智能也开始逐渐加入节目中,积极扩展节目创意和策划的想象空间。目前,人工智能参与电视节目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其一,智能机器人以“嘉宾”“主持人”等身份加入节目,如2017年火热的《最强大脑》现场,百度小度成为嘉宾与最强战队成员公开竞赛;在湖南卫视热播综艺《我是未来》中,微软小冰成为节目主持人,不仅与人类主持人进行亲密互动,还在现场为嘉宾即兴作诗,可谓是“才华”尽显。其二,以装置形态融入节目中。例如,2018年央视春晚现场引入无人机、无人艇、无人车以及利用脑波控制开关灯的头环意念控制灯等智能产品的出现,给观众带去绚丽夺目的科技视听盛宴。其三,最大地发挥人工智能语音识别与转化技术的价值,先“声”夺人。其四,人工智能还以其强大的预测与深度学习能力,在竞演类节目中担当评委,开创了电视综艺全新的表现模式。例如,央视的音乐竞选类节目《渴望现场》中,由人工智能“小渴”作为专业评委,以专家的标准评分为数据基础评判选手的唱功并进行打分。
(三)创新人机交互新模式
智能化技术能够促进媒介与受众之间互动的多元化,给人机交互带去全新的视角与契机。例如,语音识别技术能够帮助用户借助识别声纹的方式,使受众无须遥控设备就能与媒介进行轻松对话;通过个性化推荐算法,能够对受众进行精准传播,同时推送个性化的节目和广告传播;通过面部识别、情感识别等情绪感知技术,深刻洞察观众的情感变化。可以预见的是,诸如此类技术的发展,不仅能够丰富电视节目的内容形态,还能提高节目的制作效率,与此同时,也能够洞察到受众更深层次的情感诉求,从而成为受众的“绝佳伙伴”。
在这些智能化技术不断出现并深化的同时,也将驱动传统媒体内容生产系统深层次的转向。首先,智能化技术能够带动媒体内容生产方式的转向,原本需要依靠大量人力的工业化流程在智能化技术的帮助下逐渐转向机器采编、机器策划、机器编辑,减少人力成本的损耗,并降低内容生产的试错成本;其次,智能化技术促进电视内容服务的转向,以往单一、重复的电视服务方式将转向更加多元化、更加生动的服务形态,给用户带去更加友好的服务体验;最后,智能化技术也将使媒体内部的人员角色与分工发生转向,对于那些懂得如何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开发的相关人员的重要性会逐渐凸显,传统电视媒体对高、精、尖技术人员的需求量也会随即增大。
智能化技术带来的变革虽然给媒体带来更大的机遇,但也存在诸多挑战。例如,过分依赖技术容易使内容生产失衡,智能化技术依托的是一套既定的数据模型,基于模型生产内容,容易导致内容同质化现象迭起、内容缺乏思辨性与创新性等问题。在未来,智能化技术将渗透到传媒行业的更多环节,不断推进内容生产模式和系统的改变,并驱动生产方式的变革。因此,媒体人员更应该将人机协同的思路贯彻到底,探索出新的生产模式,使智能化技术与人形成有力的互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