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县志》经五载编修,今出版成书,这是陇西40万人民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

新纂《陇西县志》,是一项浩瀚而艰巨的工程。远在战国时期——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陇西郡,距今已2200余年。陇西志自1736年修纂至1985年,其间虽曾于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代四度编写,均未成志。这给纂修新志留下的困难,是可以想见的了。这里,谨向为《陇西县志》倾注了大量心血的编纂、审稿和工作人员,为新志成帙给予了多方支持的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陇西开发较早,地灵人杰。远在史前时期,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留下了仰韶、齐家文化遗址。历史上,人才辈出,文武兼备,汉代曾出过著名武将廉褒、医术方士封衡;东晋十六国时后秦姚苌称帝;唐代有宰相赵璟、李石,传奇小说作家李朝威、李公佐、李复言;宋代著名军事家王德战功显赫,明代卓越散曲家金銮文思超群;迨清季王予望书法冠陇上,杨宪伯著述名西京。他们都是历史上的俊英,彪炳史册。陇西又是丝绸古道必经地之一,西汉大外交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大业五年隋炀帝西巡河右,都曾涉足陇西。在近代,引燃过革命的火种,路标昭然,催人奋进。1935年9月,由毛泽东同志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通过陇西。1936年8月由徐向前同志率领的第四方面军进驻陇西,将革命的火种播在这块土地上。1943年2月,甘肃十万农民大起义,陇西千余名农民群众揭竿而起,壮大了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起义大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陇西一直是陇右地下党进行革命活动的主要根据地,在血与火的斗争中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今日陇西,交通方便,电力充足,潜在优势较多,具有发展工业的优越条件。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与回、藏、满、蒙、维、苗、壮、水、朝鲜、锡伯、东乡等共12个民族和睦共处的县。

编史修志,旨在资治。此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 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运用广博而翔实的资料,述前世之兴衰,记当今之得失,通古今,察未来,为认识陇西,治理陇西,振兴陇西,提供历史的借鉴和现实的依据,既有益于今世,也将惠及于后人,实乃是一部“资政、教育、存史”的“百科全书”。

由于历史资料残缺,当代资料亦不完备,加之时间又较仓促,差错缺漏,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各级领导、有关专家、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愿陇西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上,继往开来,谱写出更加壮丽的诗篇!

让陇西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再展宏图,迈上一个更高的新台阶!

中共陇西县委书记 陈得录

陇西县县长 王志诚

198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