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疫病防治
2025年09月26日
第五节 疫病防治
根据1982年普查,陇西曾发生的畜、禽主要疫病有:
传染病 已发现23种,其中有人、畜共患的炭疽、布病、破伤风,马属动物的马流感、马腺疫、马鼻疽;牛、羊的牛痘、牛流感、气肿疽、羊厌气菌病、羊传染性结膜炎、羊痘;猪的猪瘟、猪肺疫、猪丹毒、仔猪副伤寒、猪喘气病、仔猪白痢、猪流感;鸡的鸡瘟、鸡霍乱、雏鸡白痢、马立克氏病。
寄生虫病 已查明内、外寄生虫共4门5纲24科29属34种。其中优势种为羊矛形腹腔吸虫、食道口线虫、仰口线虫、丝状网尾线虫、鼻蝇蛆、捻转血矛线虫、肝片吸虫、猪蛔虫、猪囊虫、马胃蝇蛆等。
普通病 消化系统病占77.3%,呼吸道病占10.9%,其他病占11.8%。
对于家畜、家禽疫病的防治,解放前,政府从未过问,任其自生自灭,农民只有拉畜逃避或求之于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政府重视畜、禽疫病的防治。遵循“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多年以猪、鸡瘟为重点,坚持春、秋两季防疫注射。对寄生虫病采取“因地因虫、按季驱治”的方法进行控制,还坚持抓集市检疫和铁路检疫。至1985年,已高度控制了牛瘟、口蹄疫和牛肺疫,基本控制了布病、鼻疽、炭疽、气肿疽等。布病、炭疽于1970年开防,1982年停免,1985年经省兽医总站验收合格,颁发了证书。据统计,猪瘟死亡率由1979年以前的28%下降到1985年的0.93%,鸡瘟死亡率由1979年以前的20%下降到1985年的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