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 产

第二节 生 产

一、经营形式

城镇街道工业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逐渐发展起来。1971年,有城关、文峰公社社办工业2个,产值8.73万元。至1985年有18个,从业433人。年产值148.00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54.15万元。

个体、联户、合作联营企业 1980年350个,1985年812个,从业3219人,占乡镇企业从业人数的48.74%。总产值249万元。主要经营项目有建材、建筑、运输、商业饮食服务等。

乡、村企业 源于社、队企业1976年,有社、队企业218个,其中,公社办69个,大队办149个,从业3087人,总产值468.7万元。主要行业有农机具修理制造、农副产品加工、林场、建筑业等。1980年有企业137个,总产值1224.72万元,产品增加为机制砖、沙石料、大理石、磷肥、腊肉、糕点、饼干、罐头、面粉、食用植物油、猪毛加工等。1985年发展到142个,其中,农业企业9个,工业企业89个(有建材、食品、缝纫、机械等行业),交通运输企业10个,建筑企业19个,其他企业15个。总产值1180.11万元,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82.53%。从业4253人,占乡镇企业总人数的56.42%。乡办企业固定资产原值274.9万元,实现利税132.1万元。

二、行业、分布

至1985年,有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其他5种企业,其中,农业企业9个,工业企业425个,交通运输企业224个,建筑企业26个,其他企业270个。

工业企业 1980年有102个,从业1808人。1985年有425个,占乡镇企业总数954个的44.55%。其中,乡办38个,村办41个,联户、合作联营130个,个体216个。务工农民3980人,占乡镇企业人数的48%。较大宗的产品为机砖,年产2076.5万块;手工砖,年产70.11万块;手工青瓦,年产405.33万片;白灰2367吨;沙子石料,年产2.65万立方米;铁、木制农具、家具,年产9.02万件;各种食品(包括面粉、食用植物油),年产806.3万斤。随着生产的发展,总产值逐年增长。1976年147.38万元,1985年达到215.09万元,比1976年增长45.94%,占乡镇企业总产值1429.98万元的15.1%,利税额72.14万元。乡镇工业企业基础差,资金少,人才缺,机械设备很少,仍以手工操作为主。1985年拥有金属切削机床46台,其中,车床16台,钻床13台,刨床14台、铣床2台,磨床1台,锻压设备12台,专用设备78台(套),固定资产原值475.23万元。

建材工业为乡镇工业的主要行业。1980年30个,1985年发展到183个,有大理石厂1个,砖瓦厂107个,采沙厂50个,右灰厂24个,石料厂1个,从业3000余人。年总产值87万元,分别占乡镇工业企业、乡镇企业总产值的40.5%、5.03%。三台乡砖瓦厂,1976年兴办,1985年拥有20门轮窑1座,从业人员141人。年产机砖602万块,青砖21万块,白灰300吨,固定资产14.33万元。10年累计产值150.45万元,利税47.29万元,人均年产值8826元。每万块砖成本由1980年的309.98元降为1985年的244.74元,降低25%。文峰乡乔坪村农民联办的砖瓦厂拥有20门轮窑1座,350型制砖机1台,占地1200平方米,从业人员82人。年生产机制砖600万块。南安乡二渠村砖瓦厂,已有30年的生产历史。年生产手工青瓦200万片,产值6万元,以产品原料好(全用红粘土)、造型正、色泽艳销全县各地。其次是食品加工业。至1985年有企业41个,从业453人,产值76.81万元,占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的35.7%。主要有文峰雨花食品厂(主要产品饼干,1985年办)和巩昌镇副食厂(主要产品糕点、豆制品,1971年办),人员156人,年产糕点148吨、饼干108吨、豆制品34吨、酱油和醋587吨。陇西县罐头厂,有固定资产44.6万元,从业人员119人,主要产品苹果、牛肉罐头。年生产能力硬包装罐头500吨,年实产21吨,总产值4.5万元,设备22台,主要生产设备有水管锅炉1台、真空泵2台、罐头加工机械15台。巩昌镇、南安乡腌肉厂(1981年、1982年投产),从业24人,有固定资产8.4万元,年产驴、猪肉制品76吨。同时,随着经济搞活,个体腌肉户也在城关渐次增多,产品销往兰州,恢复了地方特产。

另外,1978年办起云田磷肥厂,从业人员25人。两年生产磷肥622吨,磷矿粉肥106吨,含磷8%。矿石、硫酸从陕西略阳、本省天祝和白银购进,1980年停办。投资30.82万元。1985年三台乡猪毛加工厂开工生产,进行猪鬃洗毛加工,有固定资产6.9万元,年洗净毛2吨,产值2.6万元,从业人员60人。有鬃毛加工专用设备3台,当年亏8000元。

建筑业 1980年有14个,从业人员1124人,年建筑安装工作量287.52万元。1985年发展到26个,其中,乡办18个(公司2个、建筑队16个),

村办3个,务工农民2120人,占乡镇企业人数的28.37%。年建筑安装工作量600多万元(乡镇企业局按产值指标统计),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42%。

1985年陇西县乡镇企业分布表

1966年,城关公社建筑队成立。1975年,主要设备有卷扬机、少先吊、打夯机、砂浆搅拌机等6台,务工农民200余人。1985年改称县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拥有设备154台(辆、件),其中,卷扬机15台,蛙式打夯机18台,混凝土、砂浆搅拌机15台,刨床2台,少先吊4台,带锯1台,钢筋调直、切断机4台,经纬仪2台,翻斗车、汽车、拖拉机4辆。机械总动力2164.5马力,固定资产净值81.6万元。务工农民535人,全员技术装备率4.05马力。能设计建筑总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5层框架剪力墙结构楼房和古建筑。完成建筑安装工作量287.6万元,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利税额12.43万元。有助理工程师2人,技术员5人,技师1人,具有上岗专职职称的2人,技工237人,5级以上74人。先后承建的县中医院、文化馆、万寿商场等为本县解放后的主要建筑。

三、经营管理

乡镇企业设有厂长、会计、保管、供销或企业管理班子进行经营管理,乡镇有专管人员或乡村企业办公室(管理站),设总会计,负责财务监督、报送计划、任务报表。

1979年前,采取集体经营,统一核算,或小组或个人经济承包,分散经营,收入分成或上缴包干。人事实行推荐审批的办法,劳动在厂,固定工资,联产计酬或计件工资,收入分成,回队分配,适当补贴。生产计划以市场调节为主,国家计划为辅,以销定产,自销为主,辅之以国家定购,商业选购。原材料计划供应少部分,市场议价采购大部分。1980年农村实行大包干到户责任制后,企业实行承包制,形式有个人承包、联户承包、厂长承包、集体承包(大家承包后,推选理事)等。乡办工业企业54个全部承包。建筑企业10个,实行定额管理。方法是纯利润大包干、利润分成(视其利润而浮动)、利润包干。企业内部班组实行定额生产,超定额奖励,计件工资,浮动工资等。至1985年,79个乡、村办工业企业,全部以不同形式实行承包,并发展了合作联营和技术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