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储 运
一、仓 储
民国以前志无记载。民国30~33年(1941~1944年)有第12军粮库县文庙、天竺寺庙宇仓库6座,游击巷民房2座,存粮31550石,折4732万斤;田粮处所属仓门街仓库2幢,田家巷民房、天竺寺、碧玉宫、药王庙、关帝庙、报恩寺、首阳广福寺等9处,21座,存粮22857石,折3429万斤。存粮逐年增多,公房有限,只得借用民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本县粮油储存发生了巨大变化。1949年仅有2座破烂仓库,库容约200万斤。1955年,城关、文峰、首阳、菜子、云田、高阳、马河、福星8个粮管所(站)租民房120余间,庙宇9处,火车站台3处,库容1155万斤。1953~1960年,先后在城关、文峰、首阳、菜子、云田、高阳、通安、马河8个所(站)新建仓库25座,建筑面积14049平方米,容量5135万斤,其中,砖木结构仓库15座,容量3100万斤。1963年库容5935万斤。后随所、站增多,业务扩大,又新建仓库29座,建筑面积12480平方米,容量2676万斤。新建水泥晒粮场8090平方米。1969年容量达6980万斤。至1985年有仓库54座,设计容量7627万斤,为1949年的38.1倍,实际容量7487万斤。建筑面积17127平方米,其中,砖木结构11座,7166平方米,平均保管量3877万斤。油脂全为桶储,有桶2.24万个,储量67.82万斤。粮食为仓库堆储。主要虫鼠害有玉米象、日本蛛䖬、花斑皮蠹、赤拟谷盗、杂拟谷盗、麦蛾、印度谷蛾、老鼠等。自1953年开展“四无”(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粮仓以来,贯彻“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的保粮方针,30多年未发生一起重大事故。先后使用的保粮存粮器械,1952年有油蒸式水分测定器、米温计、扦扬器、选筛等;50年代末有直流快速水分测定仪、干湿计分样器、51容重器等;1965年后有61标准容重器、电动吸式扦扬器、电动喷雾器;80年代有电烘箱、隧道式水分测定仪、1/1000、1/10000高精度天平、电阻测温等。并用氯化苦、锌硫磷、磷化铝、马拉硫磷、磷化锌等消毒杀虫鼠。逐年建立健全了保管、检查、防治、卫生、保卫、出入库、交接等项制度。1956年,东铺粮管所被评为全县红旗保粮单位;1963年、1964年,云田、通安粮管所被省、地粮食部门树为先进保粮单位。至1985年,全系统有检验人员18人。主要年份“四无”粮仓表列如下:
二、调 运
民国时,军粮调运为一大弊政,运输工具仅有铁轮大车,主要靠畜力拉驮和人力担挑,路途遥远,费用浩繁,乡镇保长和包运户又敲诈勒索,群众苦不堪言。据资料统计,民国29年(1940年)定西、通渭、会宁、武山、漳县等地,调入陇西军粮186222石。民国32年(1943年)陇西调往临洮、岷县11000石,民国33年(1944年)调往兰州、定西、临洮等地73980石,民国34年(1945年)调往兰州2049石,民国35年(1946年)调往兰州20342石,民国36(1947年)调往兰州12071石,民国37年(1948年)调往兰州299.478万斤,共约30.4亿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城镇供应和工业用粮逐年增加,加之灾年农村返销,粮油调运越来越大。1953年~1958年粮食以调出为主,1959年后变为以调入为主。至1985年,33年从省内外调入粮食220067万斤,调出粮食52883万斤,入出差额16.72亿斤,年均入出差5066.18万斤,最高的1979年入出差20915万斤。主要为农村、市镇口粮和工业用粮。1979年后农村返销粮有所下降,粮食调拨入出差降低,主要调入市镇供应、工业和军用粮。油品为节余县,1949年以来一直调出,但随城镇供应量的增大逐年减少。1980~1985年共调出116.1万斤,年均18.51万斤。粮食部门运输能力也由1978年的5辆马车发展到1985年的5辆汽车,日运输量14.5吨。
陇西县主要年份粮食调入调出统计表 单位:万斤
1980年4月,甘肃省粮食局陇西中转储备库建库文峰曲家沟,县级单位,有职工100余人。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仓库15座,容量1亿斤;油罐5个,容量600万斤。主要接收进口和河西地区调进粮,年均出入额2.7亿~2.8亿斤,供应甘南、武都、定西地区(州)8个县100多个粮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