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动 物
陇西地处中部干旱区,降雨量小,山林稀少,植被覆盖率低,动物资源不发达。除家畜家禽为生产、生活贡献较大外,无野生珍贵动物。全县动物尚未实地普查,史志亦无详细记载,资料缺乏。历史上曾在陇西生存过的虎、豹等现已绝迹。据不完全调查,分类列述于下:
一、脊椎动物
1.哺乳纲
马 马科。草食役用家畜,性温驯而敏捷,有重挽轻挽和骑乘三型。亦可兼驮用。李时珍曰:“马力在膊”。公马去势(阉割)叫骟马,母马叫骒马。引进良种有河曲马、伊犁马、阿尔登马,南山区多饲养繁衍。
驴 马科。家畜,体较马小,性温驯,有韧劲,但颇执拗,能粗食,寿命长。抗病力、适应性较其他马属动物强,可作乘、挽、驮及拉磨用。50年代以来先后引进关中驴、庆阳驴良种公畜,在品种改良方面有发展。主要分布于北山和西北山区。
骡 家畜,驴和马交配所生的种间杂种。公驴和母马交配所生的俗称“马骡”;公马和母驴交配所生的叫“”,俗称“驴骡”。堪粗饲,耐劳,抗病力及适应性强,挽力大而持久。寿命长于马和驴,多作挽、驮用,无生殖力。
牛 牛科。黄牛、牦牛、水牛及其他种间杂种的统称。为农业上主要的役畜。体强大,草食反刍。南山区早就发展黄牛与牦牛的种间犏牛。近年来引进秦川种公牛改良黄牛,渭河川区也开始引进饲养以产奶为主的奶牛。
羊 牛科。草食反刍,家畜。种类多,陇西只有绵羊、山羊两种。公羊名羝羊,去势名羯羊。肉供食用,毛、皮为纺织、反革工业原料。近年来引进新疆细毛羊和甘肃高山细毛羊优良品种,促进了绵羊的改良,剪毛量比土种羊大增。全县现有改良羊1.1万余只。山羊俗名“羖 ”,性简窜,喜登高,好采食崖草、灌木和树叶等。山羊绒是毛纺织工业原料之一。
猪 猪科。由野猪驯化而成。据记载我国养猪至少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养猪除供食肉外,粪便是农业上重要的有机肥料之一,鬃、皮、骨等均为工业原料。已先后引进长白、苏白、内江等良种,基本实现杂种化。
犬 犬科。亦称“狗”,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性机警,主要用于看守门户、羊群。皮、肉均可用。
猫 猫科。家养动物,善捕鼠,为鼠之天敌。
兔 兔科。有野兔家兔两种,善跳跃,繁殖力强,家兔现渐有发展,有以食肉为主的肉食兔(为重点发展兔),以产毛为主的长毛兔和以产毛皮为主的獭兔。长毛兔毛质最优,是高级纺织原料,用于制造轻软织物。獭兔,毛皮质量高,价格昂,为目前有发展前途的良种兔。野兔毛较粗硬,可用于制作毛笔。
狼 犬科。相似狗,嘴尖而长,耳竖立不曲,尾巴下垂。毛色随产地而异,当地多黄色或灰褐色狼。南山林区较多,藏息山地洞穴和森林间,昼伏夜出,性凶暴,袭击各种野生和家养的禽畜,是畜牧业的主要害兽之一,有时伤人。
狐 犬科。形状略像狼,体形较小,耳朵三角形,尾长,毛色变化大,通常赤黄色,尾基部有一小孔,能分泌狐臭。性狡猾多疑,昼伏夜出,藏息森林、丘陵地带,居树洞或土穴中。杂食野鼠、鸟类、家禽、野果等。南北山区均有分布。有时白天也出没在山村抓鸡吃。冬狐皮甚珍贵,是制作轻裘皮的原料。
獾 鼬科。俗名“蹿猪”。前肢爪特长,善于掘土。毛一般灰色,腹部和四肢黑色,头部有三条白色纵纹。通常筑洞于土丘或大树下,主要在夜间活动,杂食性,以昆虫、鼠类、蛙、蜥蜴、鸟等和植物果实嫩叶部分为食。有冬眠现象。分布于山区。毛皮可作皮衣、褥垫,毛可作刷和画笔,肉可食,油可药用,以烟熏洞捕捉。
黄鼬 鼬科。俗称“黄鼠狼”,四肢短小,唇有须。背面赤褐色,栖居林中、平原等处。主要在夜间活动,以啮齿类、小鸟及昆虫为食,也袭击家禽。其皮可做皮衣,尾毛可制笔,名为狼毫。
松鼠 松鼠科。亦称灰鼠。俗称“遽滤猫”。外形略像鼠,比鼠大,尾特长蓬松,体毛灰色。林栖,用树叶、草苔筑巢,或利用鸦、鹊的废巢。嗜食松子和胡桃等果实,有时食昆虫和鸟卵,为山林害兽。毛皮可制衣,尾毛可制笔。小孩喜笼养玩戏。
鼠 为啮齿目部分动物的通称,无犬齿,门齿很发达,常借啮物以磨短。繁殖力强,种类甚多,地面鼠为田鼠、黄鼠、家鼠、仓鼠、青胎子、跳兔子等;地下鼠为中华鼢鼠(农村称为“瞎瞎”)。鼠能传布多种病原,危害农作物,盗吃粮食,破坏家物等。为一害兽。
蝙蝠 蝙蝠科。是具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前肢除第一指外,均极细长,指间以及前肢与后肢之间有薄而无毛的翼膜,通常后肢之间也有翼膜。昼伏夜出,以昆虫为食。分布广。
2.鸟纲
鸡 雉科。是农家主要家禽。公鸡报时,母鸡产蛋。生长快,收益大。历史上以饲养当地土种鸡为主,近年引进新品种有来航鸡、星杂288、九斤黄、澳洲黑等。
鸭 鸭科。雄鸭绿头文翅,雌鸭黄斑色或有纯白纯黑的。因河流池塘少,且缺水,饲者甚少。嗜食动物性饲料。喜合群,生长快。以产蛋为主。
鹅 鸭科。体躯大,颈长,尾短,嘴扁而阔,脚大有蹼能游泳。喜食青草、谷物。耐寒,抗病力强。寿命较其他家禽长。生长快,肉质美。
家鸽 鸠鸽科。由原鸽驯化而成。喙短,翼长大,善飞,羽毛有白灰、酱紫色等。以昆虫和谷类植物种子为食。玩赏鸽、信鸽具有奇异的外形和独特的飞翔力。种类多,名贵者价值高。
岩鸽 鸠鸽科。俗名“野鹁鸽”。肉可食。
雉 雉科。俗名“野鸡”。分布南山区。雄雉体长大,羽毛华丽,尾长;雌雉体型小,砂褐色,尾短。栖于蔓生草莽的丘陵中,冬季则迁至山脚田野间。以谷类、浆果、种子和昆虫为食。善走而不能久飞,肉味鲜美,尾羽可作饰羽用。
鹊 鸦科。亦称“喜鹊”,俗称“野鹊子”。上体羽色黑褐,具有紫色光泽,其余部分白色,尾稍长于体长的一半,栖止时头尾上下翘动。杂食性,多营巢于村舍高树间。为分布极广的留鸟。
燕 燕科。飞行时捕食昆虫,为益鸟。夏五月南来,营巢檐下,秋末迁南方。
雁 鸭科。俗名“毂辘雁”。大型游禽,飞时成双结队,排队整齐如“一”字,有“雁阵”之说。主食植物的嫩叶、细根、种子,也啄食谷类作物。羽、肉均可取用。“春分”后飞往北方,“秋分”后飞回南方,为候鸟的一种。
鸦 鸦科。有乌鸦、白颈鸦(臊鸦)、山乌(红嘴鸦)等。乌鸦、白颈鸦多巢于高树,山乌穴居。杂食谷类、果实、昆虫、鸟卵、雏鸟以及动物尸体等。
鹰 鹰科。猛禽,食肉,善击狐兔。猎人驯养,是稀有山禽。
鸢 鹰科。亦称“老鹰”,俗名“饿老鸨”。喜高飞,有“鸢飞戾天”的诗句。偶见于城镇、乡村附近。多巢居于高树或山崖上。主食啮齿动物,偶而捕击家禽。终年留居。
鸱 鸱鸮科。亦称“猫头鹰”。喙和爪都弯曲成钩状,锐利。飞行时无声,夜间或黄昏活动。主食鼠类,间或捕食小鸟或大型昆虫,为农、牧益鸟。
鹞 鹰科。俗称“鹞子”。农家驯养它捕雀,保护糜、谷等秋禾。肉食性。在南方越冬。
啄木鸟 啄木鸟科。《尔雅》称为“䴕”。为树栖攀禽。具对趾型足,喙强直尖锐,可用以凿开树皮,舌细长能伸缩,尖端列生短钩,适于钩食树木内蛀虫。为林木益鸟。
斑鸠 鸠鸽科。俗称“斑斑儿“。种类多,分布广。体羽大部暗灰褐色而具斑,多栖于平野,觅食杂谷类和其他种子。为常见的留鸟。
鸬鸠 杜鹃科。亦称“布谷”。“谷雨”后鸣,“夏至”后来,栖于开阔林地,卵产于苇莺等巢中。嗜食毛虫,夏时几布全县。
画眉 鹟科。背羽绿褐色,下部黄褐色,腹部中央灰色,头色较深而有黑斑,眼圈白色,向后延伸呈蛾眉状,常活动于低密树林中,食昆虫和种子。善鸣喜斗,鸣声婉转,可以笼养。
百灵 百灵科。为鸣禽,可饲养为观赏鸟。
麻雀 文鸟科。多栖于有人活动的地方,营巢于屋壁檐边或树洞。食性随季节变化,平时主食谷类,冬时兼食杂草种子。生殖季中常捕食昆虫,并用来喂养雏鸟。分布遍及全县。
鸠 鸠鸽科。似鸽,略小,褐色无斑。天将雨,其鸣甚急,音似“姑姑等”,因而俗名“姑姑等”。语曰:“天将雨,鸠逐妇”,即指此鸟。
蓝马鸡 雉科。通体羽毛呈蓝灰色,耳羽簇白色。中央尾羽蓬松如马尾,分披于两侧而下垂,外侧尾羽基部白色。雌鸟体较小。栖息于2400米以上的高处山林间,秋后迁移于有水的山间谷地或灌丛草原。为我国三类保护动物。在本县已绝迹。
鹪鹩 鹪鹩科。形小,体长约3寸,头部淡棕色,有黄色眉纹。上体连尾部栗棕色,两翼覆羽尖端白色,尾羽短,略向上翘,常活动于南山区低矮、阴湿的灌木丛中,觅食昆虫。巢以细枝、草叶、羽、毛等交织而成,呈屋顶状,于一侧开孔出入,很精巧,因又称“巧妇鸟”。
金翅鸟 雀科。别名“铜铃儿”。头顶及后颈均灰绿色,而贯以黄色横带,中央尾羽黑色,基部黄绿色,嘴肉黄色。常栖于林中。性活跃,平时鸣声单词,但发情期鸣声动听。以各种野生树及杂草种子和昆虫为食,为普通玩赏鸟之一。
戴胜 戴胜科。别名“奔奔吃”。头上羽冠显著,呈棕栗色,颈和胸等与羽冠同色而较淡,下背和肩羽色黑褐而杂有棕白色斑,尾羽黑色,中部亦具白斑。尾脂腺能分泌臭液。营巢于树洞或墙窟窿间。嗜食昆虫,多为旅鸟或夏候鸟。
3.爬行纲
蛇 种类多,陇西有龟壳花蛇、竹叶青等毒蛇;有无毒蛇。
麻蜥 蜥蜴科。体表被角质鳞。一般体分头、颈、躯干、尾四部分。分布于各地区,以昆虫、蜘蛛、蠕虫等为食,少数种类兼食植物。
4.两栖纲
蟾蜍 蟾蜍科。常见的为大蟾蜍,即“癞蛤蟆”。背面多呈黑绿色,有瘰疣。常作为实验物。耳后腺和皮肤腺的分泌物可制作“蟾酥”,供药用。
青蛙 蛙科。背面黄绿、深绿或带灰棕色,有黑斑,腹面白色,栖息池塘、水沟或小河的岸边草丛中。捕食害虫,也为实验动物。
二、无脊椎动物
1.昆虫纲
蜜蜂 蜜蜂科。人类饲养以供采蜜的动物。除生产大量蜂蜜外,还生产蜂蜡、王浆、蜂毒等,并为农作物起传粉作用。全县各乡均可饲养。种类有土蜂和意大利蜂。
蚕 蚕蛾科和天蚕蛾科的通称。因本地桑树少,饲养者甚少。
此外有蚂蚁、螳螂(屎爬牛)、蝼蛄(地娃娃)、椿象(臭虫,果木树最多)、蟋蟀(黑羊儿)、天牛、蛾、蝉、蝗虫(俗名卜君)、蝇、蚊、蜻蜓、蝴蝶、萤火虫、蚜虫、蚋(刺吸牲畜血液,也吸人血)、蜾蠃(细腰蜂)、螟蛉、粘虫、地鳖、跳蚤和臭虫等。
2.多足纲
蚰蜒、蜈蚣、马陆(马鞭子)。
3.蛛形纲
蝎、蜘蛛、蟏蛸(喜蛛)、蝇虎。
另外还有蛭纲的水蛭(水钻子)、蚂蝗,毛足纲的蚯蚓,腹足纲的蜗牛等。
爬虫及昆虫类除本身是害虫和带有危害性的方面外,大部昆虫可以传播花粉,躯体又可入药。青蛙、蜘蛛、蜻蜓捕蚊、蝇为人除害,是益虫。蚯蚓松土肥田,也可作药材,用草木灰拌后晒干即成“地龙”。蛇皮、麻蜥、蚰蜒、蟋蟀(药名将军)、蛄蝼等均可入药,即地鳖也为人繁殖制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