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水 利
2025年09月26日
第五章 水 利
据清乾隆《陇西县志》载,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本县开凿第一条水渠——渭渠,继开头渠、二渠、三渠。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修永济渠(万历四十五年改称永利渠)。清初建西门渠,康熙四十年(1701年)开南门渠。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永利渠,引科羊河水入城。乾隆、道光、同治年间三次筑西河堤。光绪二年(1876年)凿东铺渠,灌地6000余亩。民国时期,水利建设略有发展,整修永济渠,增开仁寿渠、首阳渠。但历代统治阶级对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不够,并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水利事业发展缓慢。从渭渠建成到1949年的870多年,仅有土渠11条,水浇地2.3万亩,人均0.12亩,保灌1.2万亩,近一半属“抢灌田”,平水年景,冬、春可灌,夏灌无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水利建设迅速发展,由单一的自流渠道灌溉向井、塘、提综合灌溉变化。至1985年,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1065项,其中,自流渠道140条,井544眼,提灌185处,塘坝150座,喷灌29处,人畜饮水小高抽17座。有效灌溉面积14.37万亩,保灌面积12.10万亩(县统计局统计有效面积12.67万亩,保灌面积10.33万亩),比1949年增长36倍,人均有效、保灌面积分别达到0.43亩和0.36亩,接近省内黄河流域人均标准。并兼及河道治理和水土保持,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