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公路建设

第二节 公路建设

据《甘肃交通志》载,清代乾隆年间,陇西的车路是:第一条,由安定县(今定西)西南行45公里到通安驿,再行40公里到陇西县城;第二条,由渭源县城东行25公里到首阳镇,再行20公里到陇西县城,第三条,由陇西县城东行60公里到马营,再行至通渭县城;第四条,由陇西县城西南行45公里到漳县。同治五年(1866年)后,有东经二十里铺、三十里铺、四十里铺至宁远(今武山)之红水驿;西经十里铺、三十里铺、四十里铺、六十里铺至渭源之庆坪驿;北经马海沟铺、唐家寺铺、牛站铺、高窑川铺至安定之通安驿;南经三品石铺、独庄儿铺、菜子河铺、四店儿铺至漳县之三岔驿的4条官马大道,简称官道。民国时,兴建公路3条,其建设路线皆循明清驿道。(临)洮天(水)公路,自渭源三合口入境,经首阳镇,绕县城南郊至春场南,到文峰镇东北上八盘山出县界,境内长54公里,民国25年(1936年)2月动工,民国27年4月12日陇(西)甘(谷)段开工,民国29年(1940年)竣工。由甘肃省政府建设厅派郭铿若工程师负责技术,县政府征集民工拨发木料建成,土路基路面。定(西)陇(西)公路,于县东境翠屏乡(今三台乡)文家门从洮天公路分出,西北向入赤山口,沿本县北川,经二十里铺、云田、高窑至通安驿,北折登长尾子梁于景家口下山,与西(安)兰(州)公路相接。经沟涧8处,或设柱架桥,或筑滚水坝。民国25年8月17日省政府训令陇西县政府派工修筑,民国27年(1938年)开工,两年后完工。但因损坏路段颇多,直至民国33年试通车。定(西)岷(县)公路陇西段,由县城南仁寿山麓与洮天公路分支,西南行经沙家庄、菜子河、四店儿入漳县境,民国31年(1942年)兴工,当年工程处工作人员他调,遂即停工。

除上述公路外,另有兰天(兰州~天水)、洮马(临洮~马鹿镇)大车道经过本县,兰天道沿途水草丰盛,便于畜力车运输,洮马道输出以地方土特产为主,输入以陕西的布匹、日用品为主。还有许多便道分布县境各乡村间。主要有:由首阳镇北渡渭河入何家沟,分为两路,一路向北经内官营至定西,一路向西经新营、漫屲至榆中,虽系山路而脚骡不时往来,为通兰州之捷径。由县城西靛坪川过渭河,经朱家坪、鹿獐、树坡里达定西,原系山径,不通车马。民国35年(1946年)县政府以工赈辟为车道,长约35公里。由北乡雷家咀上山经通渭县七麻里北行至通渭县马营镇,此路原系脚骡大道,自民国22年(1933年)西兰公路通车后,商旅渐稀。由北乡十里铺东北上碌碡坡,经阳坡寨子至通渭县榜罗镇约35公里,可行骡马。由文峰镇向东经垭儿峡、赵家埂子、鸳鸯咀,越广吴坡经山丹河至武山县城,长45公里,为通甘谷、天水之大道。或由桥子门北渡渭河入妙娥沟,东行经油坊河、毛家店至甘谷之礼辛镇,商旅络绎不绝。由文峰镇北渡渭河经乔家门、沿枲麻沟、何家门、出响河沟至武山洛门,为脚骡道。由城南蹇家门南行入锁峪沟,经汪家坡,越山经汪家河,又翻山至漳县城,道路狭窄,为人行捷径。由盘龙山麓南行经周家庄、彭家崖湾、白杨林、范家湾,越药铺山至漳县城。民国35年(1946年)秋季利用赈款征集民夫辟为车道。由北关过渭河,经河浦上北山,过折桥沟到倾家门,入北二十铺,为通定西之大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公路建设发展很快,经过整修、改建和兴建,至1985年,县境内有省级干线公路3条,长145.1公里,其中3级137.1公里,4级8公里,黑色渣油路面145公里,中级砂砾路面0.1公里。永久型涵洞404道,长4001米,过水路面8处,长165米;防护工程12处,5472延米;边沟衬砌4741米。行车密度,一般路段每昼夜1365辆,最高路段(定天路三家店至文峰段)每昼夜3334辆,县乡公路16条,长285.1公里。黑色渣油路面7.97公里,通往26个乡镇。

一、干线公路

定(西)天(水)公路 1958年,甘肃省引洮工程指挥部组织民工筑路,由陇西李家营经高塄、福星、唐家堡至景家口,为土路基路面,1959年通行汽车。1969年省交通局决定修建定天公路,境内长98公里,定西唐家堡入境,经塌窑湾、种和、福星、高塄、县城、文峰去天水,砂砾路面。甘肃省交邮局公路工程团第三工程队施工,3月动工,12月竣工,总投资17.94万元。1969年10月~1970年12月,定西公路总段将陇西西二十铺到文峰段改建,1971年2月6日验收,工程质量符合原国家6级公路标准,交付使用。并从西渭河大桥至文峰镇,始铺黑色渣油路面15.54公里,1975年12月通行客运。1973、1975、1978年先后将境内路面全部铺成黑色渣油路面。有永久型涵洞224道,长2338米。

会(川)陇(西)公路 起自渭源会川,于三合口入陇西界,经董家堡、首阳、三十里铺、二十里铺、南桥头与定天公路相接,境内长18.6公里。原为民国25年修筑的洮天公路渭源县官堡(今会川)至陇西段,1940年完工,土路基路面。无汽车行驶与养路设备,红崖滩一段被渭水冲毁。解放后,改建成砂砾路面,对红崖滩段面多次修复,屡被渭水冲毁,严重影响通车。1958年绕道改线,从科羊河口进沟,经碧岩红庄、阳山上山,越岭到桌儿坪下山,至滩儿下庄口,同年4月完工,长4公里。1963年又修复红崖滩段路基,原线行车。1965、1967、1970年3次水毁路基,1971年省交邮局拨款11万元,实支17万元,由省交通局会同定西公路总段测设,定西公路总段工程队施工,6月30日竣工,延长红山头路基护坡,修筑现浇混凝土挡水坝50米,铁丝网护坡工程,基本上根除了这段路面的水害。1971年试铺黑色渣油路面,至1985年铺完渭源三合口桥至陇西南桥头段面。

殪(虎桥)陇(西)公路 起自漳县殪虎桥,陇西四店儿入境,经菜子到三家店入定天公路,境内长28.5公里。原为解放前修筑的定岷公路陇漳段。1954年由陇西、漳县人民政府组织沿线人民在原大车道的基础上整修改建,1955年10月1日正式通车。但弯急坡陡,临时桥涵,不能适应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1973~1977年,定西公路总段用5年时间,对25公里路基、路面、桥涵和防护工程作了整修改建,1971、1976、1983年境内全部铺成黑色渣油路面。

二、县乡公路

县乡公路重点建设始于1972年,至1985年主要有:

西碧公路 起自渭河乡西二十铺至碧岩乡屲儿上,经新华、龙川、科羊、碧岩等自然村,从郑家坪出县界抵渭源莲峰,长18公里。1972年由县交邮局设计,派技术员,渭河、碧岩两公社组织劳力修筑,路基涵洞65道,长567米。

李红公路 起自渭河乡李家营至种和乡红岘,沿线经多处盘山道与山脊,地形复杂,工程艰巨。1973年由渭河、柯寨、德兴公社组织群众突击修成,又于1981年从德兴修至种和红岘,长48公里,埋设修筑山沟涵洞66道,545米,疏通了西北边远山区的公路交通。

陇漳公路 初名乔宝公路,从文峰乡的乔家坪至宝凤乡的仙家门。原在曲家沟河床行走,遇有洪水则交通阻止。1976年4月,依农田、造林、水路综合治理的方针,改道孙家坪,经党家门通至宝凤。修筑护岸工程5661米,涵洞16道,后又修通仙家门至漳县庙儿坪的5.5公里。1980年改名陇漳公路,为陇西到漳县的捷径路道。

陇昌公路 由县城南门到昌谷乡崖湾,长6公里。1970年兰空34厂迁址昌谷,将原简易公路改建为黑色渣油路面。

县乡公路黑色渣油路面:陇昌公路南门至昌谷6公里;县城主要街道、文峰镇区到火车站2.3公里;李红公路李家营至水月坪段3.2公里;西碧公路科羊河口到红庄2.4公里;陇漳公路孙家坪到陇西330变电站1.6公里;城北路北门至红旗村0.4公里;文苟公路三台乡门前0.3公里。

三、专用公路

菜子通往羊马沟4.9公里,通往张家沟6.1公里,1970年为国防工办所属334厂投资建成。

1971年,334微波站建于种和公社新民大山顶,从塌窑湾起至站址,修专用线路,长5公里。

1978年县水泥厂扩建,从宝凤李家沟门至桦林山石门沟修筑采石专用公路1条,6.3公里。因工程不配套,1985年被水冲毁。

村社简易农机便道有59条,488公里,多为土路基。

解放后,各级政府每年组织公路沿线群众在路旁植树,但成活率较低,成片林较少。1976年定天路福星段、陇马段林带测设,同年开始营造福星林带。后又营造福星林带支带,陇马段林带,共造林167万亩。

1985年陇西县公路

主要状况一览表

续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