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油料生产

第五节 油料生产

民国前,人民生活困难,食油用量低,油料作物播种面积较小。水、川地播种很少,南、北山区以纯种胡麻、芥子为主,或胡麻、芸芥混种,或糜、谷间作油麻子、芥子,以倒茬养地,品种为传统老品种。1949年后,油料生产逐年发展。70年代川水区大面积种植油菜,80年代推广胡麻优良品种,油料生产稳步上升。解放后的37年中,平均年播种面积6.64万亩,亩产55.8斤,总产375.32万斤,最多的1985年为8.92万亩,最少的1962年为4.14万亩,亩产最高的1984年达82斤。1985年总产719.95万斤,比1949年增长1倍,创历史最高水平,农业人口每人生产油料23.1斤。胡麻为主要油料作物,各地适种,大面积分布在南、北山区。播种面积一般年份为6万~7万亩。在37年中,平均年播种面积6.62万亩,单产47.5斤,总产313.53万斤,占油料总产的83.5%。油菜(俗名蔓芥)次之,主要分布在水川区,近年旱川地亦种。播种面积31年来平均为0.28万亩,60年代以前为2000亩左右,产量较高,便于倒茬复种,70年代后逐年扩大,近几年达到6000~7000亩。平均亩产158.7斤,总产44.43万斤,占油料作物的11.8%。

陇西县油料面积、亩产、总产表

川区油菜长势喜人

续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