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戏剧演出
秦腔剧团 清光绪时,老艺人王有义(菜子河人)成立秦剧福盛班,自领箱,人称王箱主。知名演员有吴召定、富兆田。演出剧目有《白诏带》、《庄子三探妻》、《潞安州》、《审鬼》等。剧班演出活动达数十年,在陇西和邻县一带很有影响,班底于民国20年(1931年)左右流散。民国25年(1936年),马河镇薛姓等30多人组织合新社,在本地及邻县定西、榆中演出,剧目有《升官图》、《五典坡》、《闯宫抱斗》,折子戏有《藏舟》、《走雪》,于民国34年因条件差而自行解散。
1952年3月,成立陇西县文化秦剧团。1955年4月2日,由本地秦腔爱好者倡导,组建陇西县业余剧团,有30多人。在县城北关会馆演出,后改为陇西县职业秦剧团,有演职人员30人。1957年成立陇西渭滨秦腔剧团,有演职人员47人。1959年陇西渭滨秦剧团、渭源秦剧团合并为陇西县秦剧团。是年,将渭源县剧校迁到陇西,为陇西县剧校。下设三个队,一队为秦剧队,二队为郿鄠队,三队为歌舞队。陇西秦剧团大部分人员编入剧校,原渭滨剧团部分演职人员与文峰业余剧团搭班演出。1960年前半年撤销剧校,一、二队合并成立陇西县人民秦剧团(歌舞队解散),前往陕西、山西等地演出。演出剧目有《太湖城》、《美人图》、《梁山伯与祝英台》、《铡美案》等传统剧目。1961年复称陇西县秦剧团。1963年3月县秦剧团编入定西地区秦剧团,为地区秦剧二队。
1979年11月,根据省文化厅通知,陇西开始筹建县秦腔剧团。初招30名演 职人员,后根据演出需要从外地接收、本县调入一些有专长的演员、演奏人员。是月11日,县革委会﹝1979﹞199号文件通知,正式成立陇西县秦剧团,配备团长、副团长各1人。下设行政、剧务股,分演员、学生、乐队、后勤队。先后共排演出《法门寺》、《火焰驹》、《八件衣》、《烈火扬州》等32本戏及《柜中缘》、《杀狗》、《拾玉镯》等27个折子戏。从1980年3月开始,在临洮、兰州、靖远、会宁等地演出180多场,收入3.1万元。1985年6月20日剧团因故停办。同年9月重新组建陇西县秦剧团,共有演职人员50人,配备指导员1人,团长、副团长各1人。
皮影戏 “戏箱”制作原用厚纸雕刻,后用驴皮或牛皮刮薄后雕刻人物,再施以彩绘,四肢用线连缀,可用竹签牵动。表演时以白纸幕框为“亮纸”,置放台前,后点一油灯,一人执皮影在亮纸上挥动显像,唱作集于一身,其余人员配以器乐伴唱,俗称牛皮灯影戏。唱腔大部习用地方戏曲秦腔、郿鄠腔。陇西皮影戏,有本县和平乡朱家大湾的朱戏子,首阳谭家庄朱姓皮影班。每逢大年初三、四,他们便带领一班人,肩挑戏箱到处演出。演出剧目多带迷信色彩,开戏为祈祷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终场为《香山还愿》,正戏为封神榜、《西游记》、《劈山救母》等神鬼剧目。唱腔杂以民间习俗土腔,有别于秦腔、郿鄠,人称影子腔。一地演出为3~5场,一般在夜间演出,时或在白天下午演出,称日影子。巡回唱到四月底结束。一班戏最多3~5人,走乡串村,易于接待,很受农民欢迎。1957年4月全省皮影戏会演中,首阳朱玉民皮影班演出的《白鼠洞》获全省演出优秀奖。1980年以来,有15个皮影戏班又串乡演出,道具有所改进,白的确良布代替了白纸“亮纸”,配备了录音机、扩音机,增强演出效果。
业余文艺宣传队 1965年11月4日,陇西县成立乌兰牧骑式农村文艺工作队,活动1年多后解散。1972年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由县革委会配备队长1人,抽调有关单位职工、社会青年、学生为宣传队员,共40多人。剧目为自编自演现代戏,推广、普及《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白毛女》、《龙江颂》、《杜鹃山》、《奇袭白虎团》8部“革命样板戏”。1972~1975年宣传队自编自演的《打井战歌》、《水上云山》、《果园红哨》等剧目参加了定西地区文艺调演。其中《果园红哨》剧本代表地区参加了全省文艺调演。1978年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改称陇西 县业余文艺宣传队。1979年在甘肃省庆祝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中,陇西县业余文艺宣传队编演的现代戏《挑女婿》,剧本获省第二次文代会文学创作三等奖。同年年底业余文艺宣传队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