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概述

(一)

陇西,地处甘肃东南部,定西地区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4°18'~104°54',北纬34°50'~35°23',居陇山西侧,位渭河上游。远在史前时期,我先民世世代代居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县城东西暖泉山、梁家坪发现的仰韶、齐家文化遗址,残留下他们活动的痕迹。

陇西东境有形势险要的䝠道古峡,西边是背靠峻岭的首阳旧县,南倚天险石门,北绕战国秦长城,自古为“四塞之国”,兵家必争之地。秦灭䝠戎,置陇西郡,汉设襄武,始有建置。东汉后期,为避羌戎侵扰,移金城、陇西二郡侨居襄武,当时襄武成为两郡抵御羌戎的政治中心。灵帝置南安郡治䝠道,魏初又移陇西郡治襄武,两郡两县治地都在今陇西县境,从此陇西县地便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在之西陲要镇。东晋时群雄割据,两郡变动频繁,辖境缩小,以地处要冲,争夺激烈。后秦苻登曾建都于南安。中唐以后吐蕃先后占据二百余年。古代文化遗产尽被摧毁,汉唐盛世事迹,多不可稽考。宋代力图恢复,始以观文殿学士王韶兼知通远军事,继以统制王德知巩州事兼熙河兰廓兵马钤辖,与西夏、金人抗衡于陇右。元明清三代再度复兴,多简派大员坐镇陇西:元巩昌等处便宜都总帅、巩昌府府尹;明洮岷兵备道道尹、茶院行台、都察院巡抚行台、分守陇右道道尹、巩昌府知府、巩昌卫指挥使;清巩昌布政使、按察使、巩昌府知府等都驻陇西。甘肃巡抚也曾一度驻节在这里,一时成为甘肃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纵观建置以来两千多年的历史,陇西与许多地区一样,成为凝聚中华诸族大熔炉之一的典型县区。历代人物,武将如襄武的廉褒、赤亭的姚氏、少傅王德、陇右王汪氏;文人如唐代传奇小说家三李(《柳毅传》作者李朝威、《南柯记》作者李公佐、《续玄怪录》作者李复言),明代散曲家金銮、清代书法家王予望、著作家杨庆。略举数人,都是一代豪俊,诸族精英,为陇西的发展,直接间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自兰州开府,政治中心转移,陇西繁荣,逐渐衰微,加之同治五年城陷,人口锐减,经济严重受挫;民国军阀割据,土匪横行,人民惨遭涂炭,历史教训,实为惨痛。

(二)

陇西,像一片竹节海棠叶,镶嵌在西北黄土高原边缘与秦岭支脉丘陵地带之间。全县总面积2400余平方公里,构成南山、城川、北山三块条件明显差异的狭长地带。城川、北山之间为黄土山梁所隔阻,渭水以南为中低丘陵,北区为黄土梁峁地形,大咸河把北川割裂成为深沟大涧,中部为较宽阔的渭河河谷平川。渭水象海棠叶主脉,从西往东斜贯于城川全境。科羊、西河、蓼西诸河自南,秦祁、大咸、妙娥诸水自北象叶脉一样流汇入渭水,东过垭儿峡出境,宛如叶柄,总持全县通道,所谓“䝠道之险,一夫当关”,就在这里。古丝绸之路也循此严关东来,直奔首阳西去。今日古峡,仍然是天兰铁路大动脉贯穿的要隘,出峡而另辟蹊径,循大咸,越重涧西去。文峰镇便成为陇西东大门的锁钥。今日陇西,全境划分为巩昌、文峰2镇及24乡,人口以汉族为主,与回、藏、满、蒙、维、苗、壮、水、朝鲜、锡伯、东乡等12个民族同胞,和睦共处,共建社会主义新陇西。

陇西基本上是个自给自足的农业县。1985年全县人口39.16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63人。全县耕地面积122.41万亩,农业人口人均3.49亩。山地108.95万亩,占总耕地的89%,土质瘠薄,收益不稳定。水地仅12.67万亩,只占耕地的10.35%。要使农业增产,关键在于水,全县自产水资源人均仅214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占有量2798立方米的7.6%,全省人均占有量1717立方米的12.4%。可利用者人均不过127立方米。水资源贫乏,且时空分布不平衡,年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南多北少,开发利用困难。

陇西地处中纬内陆,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气候温和,干旱少雨。海拔1612~2778米之间,东南部的桦林山最高2778米,县城海拔1717~1745米。年平均无霜期146天,城关地区年平均气温7.7℃,年平均降水量445.8毫米,多集中在7~9月,占年降水量的55%左右。夏季最高223毫米,冬季最低8毫米,为农牧气候过渡地带,宜农宜牧。除高山区外,城川、北山为温和干旱区,降水量450毫米左右,适应小麦生长,为全县主要产粮区。南山为温寒半湿润区,宜于发展林牧和种植豆科、油料作物。由于南北气候差异,往往是北山雨量充沛则南山涝;南山雨旸时若则北山旱。

陇西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粮食作物有10多种,一般都能种植,小麦种植面积最大,约占粮食播种面积的40%以上。北山小麦以颗粒饱满,出粉率高而著称。扁豆虽产量低,但适宜轮作倒茬,受农民欢迎。油料作物胡麻、油菜,经济作物药材、大麻,皆有适量种植。蔬菜、水果品种繁多,种植历史悠久,并富地方特色。林木有100多品种,花卉有650余种。野生药材资源较丰富。野生动物稀少,矿物资源匮乏。

皮毛、皮革、木器、铁具、铜器、麻绳、陶器、砖瓦等手工业产品比较丰富。传统产品火腿、口条、金钱肉称“陇原三绝”,腊驴肉、腊羊肉亦颇享盛名。重视多种经营,发展商品生产,是陇西脱贫致富的必由之道。

(三)

陇西在历史上虽曾几度繁荣,但清朝后期和民国时期,迭遭年荒战乱,兵匪交加,以致形成经济衰败,城市萧条,农村经济濒于衰落局面。解放37年来,全县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为改变长期贫穷落后面貌,克服困难,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坚定不移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各条战线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全党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广大干部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空前高涨,“两个文明”建设正在改革的浪潮中蓬勃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前景无限美好。

解放后,农田水利建设蓬勃发展。截至1985年年底,全县建成各类水利工程1065项,其中,兴建自流灌溉渠道140条(内万亩以上3条,千亩以上9条),干渠总长120.8公里,支渠172条,长148.98公里,全县灌溉面积由解放初期的2.38万亩增加到1985年的12.67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水地由解放初期的0.15亩增加到0.36亩。水平梯田、条田到1985年已发展为42万亩,人均达到1亩多。农业基本条件的改变,增强了抗御干旱的能力,加上其他增产措施,大大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1985年同1949年相比,单产由90斤增加到191.8斤,总产由7348万斤增加到18283万斤,均增长一倍多。

解放后,植树造林虽走过曲折的道路,林木曾几次部分遭到破坏,但目前已营造成福星梁、陇马、黄鼠湾梁三大林带,全长175公里,造林2.89万亩,林木繁茂,郁郁葱葱。1985年年底全县有林面积达到18.92万亩,种草面积达到30.23万亩。种草种树视为百年大计,长期坚持下去,对控制水土流失,调节生态平衡,发展养畜,改变干旱面貌,将起重要作用。

解放后,工业交通大踏步前进。解放前,县城只有几家作坊和个体小手工业,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工业。到1985年,全县县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20个(国家部属2个、省属2个、地属1个、县属15个),其中,全民所有制13个,集体所有制7个,职工达1.11万人。就县属企业讲,有机械工业,主要承担全县农机具的配件、生产和维修;有造纸工业,年产1500多吨机制纸;有建材工业,年产3000多万块机制砖和100多万片机瓦,质量名列全省前茅;还有印刷业、食品加工业及家具制造业等。县属工业总产值1985年达到1522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5.13%,比1949年增长49.73倍。刘家峡水电站高压输电线路穿过县境。至1985年,全县建成投运不同电压等级的变电站10座,主变装机17台,容量114300千伏安,输变电线路45条,长达796.938公里,通电26个乡(镇),184个村,610个合作社。除供城镇居民及乡村村民照明用电外,同时供工业及农业用电,为发展地方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动力资源。

解放前,全县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交通运输只有铁轮大车,牲畜驮载和人背肩挑,而今天兰铁路大动脉,跨越渭水交汇于文峰。全县有干线公路3条,县乡公路16条,专用线3条,乡镇有通往各村的农机便道,公路总里程924.2公里,构成县、乡、村三级公路交通网,四通八达,活跃了地方经济。今日文峰镇已成为陇西交通中枢,新兴商埠,工商云集,经济繁荣,前途方兴未艾。全县邮路总长1907公里,有97.5%的行政村通邮,信息传递十分便利。

解放后,财政贸易欣欣向荣。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财政收入逐年增长,1953年收入206万元,1985年达到900万元,增长4倍多。财政支出1953年为105万元,1985年为1500万元。商业销售网点星罗棋布,社会商品零售额1985年达5026万元,市场活跃,购销两旺。

解放后,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均取得了显著成就。传统的民间艺术进一步发展和革新,美术、摄影、书法作品中,有一批参加了地区、省乃至全国展出。电影放映从无到有,发展很快,现有放映单位65个,其中县级影剧院3个。文化馆于1985年建成使用,建筑宏伟,设备齐全,为全省县级标准文化馆。教育事业发展迅速,解放初,全县有1所中学,1所师范,129所小学。在校学生8452人,教职工361人。到1985年,发展到有完全中学5所、初级中学9所、农业、职业中学3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在校学生达1.87万人,教职员工1237人;小学426所,在校学生6万余人,教职工2587人。中小学合计,学校数、在校学生数、教职工数分别为1949年的3.41倍、9倍、10.65倍。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空前,全县24个乡都建立了广播放大站,有21个乡广播室安装了调频收转设备,成立了陇西人民广播电台,为甘肃省第三个县级台,采用有线和调频广播向全县播音。建成了柯寨、新民大山、高台山电视差转台,1985年底有电视机8500台,电视转播覆盖率达58.7%。医疗卫生事业大发展,医疗水平大提高。解放前,缺医少药,疾病大流行,有病得不到防治。现在乡乡有医院,县城和文峰有县级医院3个,厂医院2个,全县共有医疗卫生单位46个,共有职工90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82人,较解放初增长59倍。县医院能作胃镜及B超检查,能作肾积水肾脏切除术、甲状腺瘤切除术以及颅脑外伤清创减压术等难度较大的手术。计划生育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解放前高出生、高死亡的现象已经成为过去。1979年以来人口增长的失控局面得到有效控制,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均控制在计划以内,为减轻国家、社会、家庭负担,提高人民生活和健康水平做出了贡献。

解放37年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很大改善。解放前,反动政府横征暴敛,恶霸地主重利盘剥,土匪军阀抢夺勒索,旱灾、战乱纷至沓来,致使广大人民群众呻吟于水深火热之中,沉沦于颠沛流离死亡之境,痛苦不堪言状。解放后,人民当家作主,掌握了自己的命运,生产积极性高涨,工农业生产逐年增长,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特别是农村大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实行后,农村大搞第二、三产业,劳动能手的收入普遍增长。1985年底,全县人民储蓄总额达2455.61万元,为1950年的1888倍。“富润屋”,从农村鳞次栉比的新房已明显标示出生活是大变了。近年来职工家庭购置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等高档生活用具已成为寻常事。城乡群众的吃穿住用有很大变化。两千多年的古县城获得了新生。

(四)

缅怀过去,正视现实,展望未来,尽管陇西的自然资源不够丰富,但仍具有迅速发展经济的一定潜力、条件和基础。

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贵的因素。陇西人民过去在艰苦磨炼中生活,今天在党的哺育下成长,不仅具有勤劳朴素、积极进取的品德,而且锻炼出了不畏艰苦,敢于搏斗的精神,这正是建设“四化”的重要保证。

37年来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已创造出比较有利的物质基础,部分农田已实现水利化。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是今后努力的方向。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多种经营生产仍有很大潜力。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努力增加社会经济收入。

刘家峡高压输电线路提供的电力,天兰铁路及以文峰为枢纽所构成的交通运输条件,是发展全县工农业生产的两大潜在优势,应积极利用这些优势,加速陇西工农业的飞速发展。

县属工业虽然薄弱,但陇西地区的省、地属中型工厂,设备先进,技术力强,这对于借助技术力量,发展横向联系,扩大乡镇企业具有一定的潜力,应该采取多种渠道,引导、疏通,使之为发展地方企业尽力。这是具有伟大战略意义,长治久安的大事。

陇西人才济济。全国各地有一批陇西籍干部和科技人员在各条战线工作。他们乡土情谊浓厚,时时关心着地方的建设事业。县境内还有一批科技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这支队伍中有不少实干家和开拓者,这是最宝贵的潜在人力,数量小能量大,对实现本县“四化”建设将起重要作用。

充分利用上述五大潜在优势,可望陇西经济迅速飞腾起来。

陇西前景,正象初升的一轮红日,照耀着古老的襄武、䝠道大地返老还童,前程似锦,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