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大事记

战 国(公元前475~221年)

周安王十八年(前384年),“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迹,兵临渭首,灭狄、䝠戎。”

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秦“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这是“陇西”见于史册之始。三十五年(前272年),秦“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陇西郡以在陇山之西而得名。

秦(公元前221~206年)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陇西郡为三十六郡之一,郡治狄道(今临洮)。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高祖二年(前205年),汉遣诸将拔陇西郡。陇西郡领县十一,其中襄武、首阳二县在今陇西境内(旧志载在今县城东五里渭河南岸修筑襄武县城,遗址无考)。

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道经陇西。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出使乌孙,四年后回长安。陇西成为通往西域的必经要道。

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三月,汉派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至皋兰(塞外河名)征讨匈奴。同年夏,霍又率兵数万出陇西至祁连山,再次征讨匈奴。

元狩四年(前119年)冬,迁移函谷关(今河南新安县)以东72.5万贫民于陇西、北地等郡。

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置天水郡,郡治平襄,领县十六。内䝠道、兰干县在今陇西县境内。

元帝永光二年(前42年)秋,陇西郡的彡姐(读先子)旁种羌人起义,汉派遣右将军冯奉世率骑兵1.2万人于十月集结陇西,十一月大举进攻,击败羌人。

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五月,隗嚣叛汉,自据天水、陇西等郡。八年汉护羌校尉温序行军到襄武县,被隗嚣部拘俘,劝降不从,自刎而死。

建武十年(34年)十月,先零羌进攻陇西、金城等郡地,汉派中郎将来歙率将士与羌战于五溪聚(在今陇西县),大败羌人,缴获牛羊万余,谷物数十万斛。

建武十一年(35年),和帝永元十三年(101年),灵帝建宁二年(169年),汉先后三次将被俘和投降的羌人安置在陇西、天水等郡定居。

章帝章和元年(87年)三月,迷吾羌进攻陇西,护羌校尉傅育率陇西郡兵5000人迎击失败战死。

安帝永初元年(107年),汉派骑都尉王弘率领关中士兵征发散居在陇西、金城、汉阳等郡的羌人去西域,行至酒泉,羌人逃散。自永初元年至五年,各郡发兵袭击羌人,诸种羌纷纷起来反抗,控制了陇西一带的交通要道。

永初四年(110年),迁金城郡侨治襄武。次年又移陇西郡治于襄武(124年复迁狄道)。当时襄武成为两郡抗击羌人的政治军事中心。

顺帝永建元年(126年),陇西郡钟羌起事,护羌校尉马贤率将士7000人,自襄武县出发,迎战于临洮,击杀羌兵千余人,其余都投降。

顺帝阳嘉四年(135年)三月,钟羌良封等又进攻陇西、汉阳郡,护羌校尉马续率兵追击,杀羌兵数百人。谒者马贤先是招抚各种羌,后也率陇西郡官兵及羌胡各兵,击杀良封及羌兵1800多人,虏获马牛羊5万余。

灵帝中平五年(188年),设南安郡,郡治䝠道。

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雍州刺史张既督造水碓(利用水力打动木轮舂米的器物),陇西开始有水碓,后改进为水磨。

三 国(220~265年)

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将陇西郡治从狄道移设襄武县,直至唐末都废。

魏明帝太和二年、蜀汉后主建兴六年(228年)春,蜀丞相诸葛亮亲率主力兵攻祁山(今礼县东境),陇西、南安、安定三郡官民叛魏应亮。后诸葛亮率军回汉中,三郡又归魏。

魏齐王嘉平五年、蜀延熙十六年(253年)四月,蜀汉将姜维率数万人围南安未克。翌年姜维又进兵陇西郡伐魏,魏守狄道长李简开城迎降。姜又进兵围攻襄武,魏军败退,攻克襄武。

晋及十六国(266~420年)

晋怀帝永嘉六年(312年),南安赤亭羌长姚弋仲,东迁榆眉(今陕西千阳东)、扶风(今陕西泾阳县西北),数万余人携眷相随。

东晋元帝大兴四年(321年),陇西太守梁勋、南安太守杨韬归降前赵。翌年,汉主刘曜派遣侍中乔豫领5000兵,将陇西、南安两郡万余户民众迁往长安。

元帝永昌元年(322年)十二月,前凉主张茂派遣将军韩璞率兵进攻陇西、南安地。

成帝咸和元年(326年),前凉张骏畏惧刘曜的威逼,将陇西、南安二郡2000余户民众迁于姑臧(今武威县)。

成帝咸康元年、后赵建武元年(335年),后赵占领陇西、南安二郡。

废帝太和二年、前秦建元三年(367年),前秦主苻坚派遣苻登率兵5万,东下陇右,据陇西、南安二郡。以姜衡为陇西太守,祖珍为南安太守。

孝武帝太元九年、后秦白雀元年(384年)三月,南安赤亭姚萇在陕西马牧举事,背叛苻秦,南安庞演等率领羌豪5万家投姚萇,推举姚为盟主,年号白雀,称制行事。苻坚的部将姚硕德(姚萇弟)在冀城(今甘谷)起事,响应姚萇。太元十一年八月,前秦委任姚训为安西将军,据守南安赤亭(今陇西东境)。硕德亲率军配合姚萇攻打秦州刺史王统,九月王统降,姚萇即皇位于长安,改元建初,国号后秦。

太元十一年、后秦建初元年(386年),前秦狄道长苻登率兵攻破南安,3万余户人归顺,苻丕封登为南安王,十一月登称帝于南安。是年,南安秘宜率羌、胡5万人进攻西秦乞伏国仁(建都苑川,今榆中县东北),被国仁打败,秘与其弟莫侯悌眷领3万余户投降。翌年,国仁又率步、骑兵3万攻打鲜卑人密贵、裕苟、提伦三部于六泉(今陇西翠屏山,源有六,故名),鲜卑人投降。

太元十四年(389年),后凉取陇西。

安帝隆安四年、后秦弘始二年(400年),后秦主姚兴夺据陇西、南安二郡。

安帝义熙六年(410年),乞伏乾归派遣陇西羌昌何攻克金城、陇西、南安诸郡,迁移2.5万户民众于苑川、枹罕(今临夏)。

南北朝(420~589年)

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年)九月,夏车骑大将军韦伐率骑兵3万攻克南安,俘西秦东秦州(治䝠道)刺史翟爽、南安太守李亮。

元嘉九年(432年),吐谷浑王慕璝因擒夏王赫连定有功,刘宋封为陇西王。

元嘉二十一年、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年),陇西、南安被北魏占领。

元嘉二十九年、北魏永平元年(452年)十一月,北魏将叛魏的陇西屠各人3000余家迁移于古赵魏地。

北魏孝庄帝永安三年(530年),设置渭州,州治襄武县。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渭州侨置于平凉。

隋(589~618年)

炀帝大业五年(609年)三月,炀帝西巡河右(今河西),四月到陇西,大肆围猎。七月至山丹焉支山,高昌(吐鲁番)王翅伯雅、伊吾(哈密)吐屯设等及西域二十七国前来朝拜,拜谒于道左。

唐(618~907年)

高祖武德六年(623年)八月,突厥进攻渭州。八年四月,党项羌又进攻渭州。九年七月,突厥再次进攻渭州,被右卫大将军柴绍击退。

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上柱国越国公汪达镇守陇右时,将襄武县城移筑于今县城址。

代宗广德元年(763年)七月,吐蕃攻陷渭州等地,陇西一带被吐蕃占领。至宣宗大中五年(851年)陇西又归唐版图。时间长达89年。

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十二月,吐蕃国君达摩逝世,洛门川讨击使论恐热企图入朝篡国,进兵到渭州,宰相尚思罗屯兵薄寒山(今榆中马衔山),被论恐热击败,奔往松州(今四川松潘县),渭州及沿途无辜民众遭受大屠杀,尸相枕藉。

五代十国(907~960年)

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整个五代时期的53年中,今陇西地区完全被吐蕃的青唐(今青海西宁)诸族(主要为讷支蔺氈)占据。

宋(960~1279年)

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宋朝已建国74年,古渭州(今陇西)仍处于吐蕃族讷支蔺氈统治之下。景祐二年,蔺氈自料难敌西夏,便将古渭州献给宋朝。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宋、夏和议告成,古渭州才真正归宋朝统治。

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三月,古渭州归宋后,边臣屡欲筑城防守,朝廷以财力匮乏不许。陕西转运使范祥狃于功利,辄自动工修筑,经一年九个月竣工,耗资100万缗(一千文为一缗)。蕃部惊扰,青唐族羌攻破广吴岭堡,围哑儿峡砦,杀官军千余人。

是年,西夏索古渭砦地。古渭砦系秦州属地,原称古渭州,宋改今名,以古渭砦吐蕃首领讷支蔺氈为本地巡检。设古渭砦买马场。

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五月,以古渭砦地设通远军,王韶兼知军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废通远军。

熙宁八年(1075年)十月,秦凤路提点郑民宪率众修筑通远军渠,自熟羊砦引渭水入城,供民汲用,沿途灌田。这是陇西有史记载的第一条水渠。

熙宁九年(1076年)二月,吐蕃宗噶尔首领果庄进犯五牟谷(今五牟川),被蕃官讷支蔺氈击退;三月果庄再次进犯,被熙河钤辖韩存宝击退。

哲宗元祐话五年(1090年),通远军下设陇西县,以古渭砦为县城。

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八月,升通远军为巩州(州治陇西)。

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十月,伪齐秦凤路经略使郭振占据巩州,宋将王彦、关师古合兵抵御,俘郭,收复巩州。绍兴三年,金兀术进兵陇右,巩州复失。三十二年(1162年)七月,川陕宣抚招讨使吴璘收复巩州。次年正月,吴奉诏回河池,巩州复为金地。

绍兴三年(1133年)冬,宋以都统制王德(通远军熟羊砦人)知巩州事兼熙、河、兰、廓兵马钤辖。

宁宗嘉定八年、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年)十一月,西夏兵进攻熟羊砦(今首阳乡),被金兵击退。翌年,兰州地方武装程彦晖围攻巩州未克。

理宗绍定二年、金哀宗正大六年(1229年)七月,设巩昌府,金调关陕以南行元帅府事完颜仲德知巩昌府兼行总帅府事。

绍定五年、金哀宗开兴元年(1232年),汪世显任巩昌便宜总帅。

理宗端平二年、蒙古太宗七年(1235年)十月,蒙古皇子阔端兵至巩昌城下,汪世显开城迎降。

元(1279~1368年)

世祖中统初,巩昌府设立学宫。惠宗至元元年(1335年)重建学宫。

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设巩昌、赤咀、首阳三个驿站。

惠宗至正十七年(1357年)十月,韩林儿率红巾军占领巩昌。翌年四月,元兵会师攻巩昌,红巾军退入四川。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陕西省督巩昌兵5000人于六盘山垦荒种田。

明(1368~1644年)

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四月,平羌将军冯胜取巩昌,元巩昌守将汪庸、梁子中开城投降。

洪武六年(1373年),巩昌设立冶铁所,年冶铁17.82万斤。

是年,巩昌府设立军械局、鞍子局。

洪武八年(1375年),设立巩昌卫,至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裁(卫署地址即今县文化局)。

洪武十八年(1385年),在府治东建立医学。

英宗天顺八年(1464年)六月,鞑靼兵进犯巩昌、临洮等地,杀掠人畜。七月又兵犯巩昌,御史马文升率兵击退。

宪宗成化四年(1468年),左副都御使、陕西巡抚马文升赈济巩昌、临洮饥民,安抚流亡人口。

是年,设洮岷整饬兵备道(道治在今陇西印刷厂址),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裁。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又恢复。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道治移岷县。

成化五年(1469年),因河套鞑靼部南侵,致仕参政杨仕敏商请知府李钺、知县陈忠等修筑北关城垣。神宗万历四年(1576年),分守陇右道李维桢扩展北关城,高、深与大城相同,而广、阔倍于大城。

成化六年(1470年),建巩昌府贡院。

成化八年(1472年)六月,鞑靼进犯平凉、巩昌、临洮,杀掠人畜36万多,翌年六月,又进犯巩昌等地。

成化十年(1474年),知府张瓒等在府文庙左侧(今一中内)重建巩昌府儒学。后知府张侃将原北关县儒学迁建于府儒学之西。清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年),知县鲁廷琰重建县儒学,次年落成。

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年),陕西布政司右参议史琳驻巩昌,蕃民反抗,琳派兵击降。

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知府朱裳增筑东西二关,至正德十六年完工。

世宗嘉靖十二年(1533年),在道署右侧凿井1眼,深十数仞(1仞为8尺),水甜且旺,依次在城内凿井15眼。

嘉靖十四年(1535年),陕西巡按御史王书绅在东关建立崇羲书院。原钟灵池东崇文书院后改为道署。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知县杨本植在威远楼南新县署址改建崇文书院。

神宗万历十八年(1590年)七月,青海蒙古部长火落赤出兵攻巩昌,总兵官刘承嗣同参将游击合兵迎战于朱家山失败,杀掠甚惨,城坚守未破。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分守道岳万阶凿修永济渠,引科羊河入城。四十五年(1617年)分守道郑燮元寻迹修浚,改名永利渠。清乾隆二年(1737年),知县杨国瓒重新疏掘。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知府原乘云修建督察院巡抚行台(在威远楼南),至清康熙七年(1668年)裁。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因王辅臣犯秦州,甘肃巡抚移驻巩昌(驻府署),至十九年(1680年)移回兰州。

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邑进士杨恩撰修《巩昌府志》。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知府纪元补辑。

思宗崇祯九年(1636年)五月,李自成率兵至巩昌北境,被左光先、曹变蛟所败。七月,李自成部将蝎子块兵进巩昌城下,巩昌百户崔宏宇出东关迎击被杀,义军攻占了府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遣将袁宗第率军西上,再次攻占巩昌。袁令发檄考校诸生,选拔官员。诸生踊跃赴考,以至“一榜出,复营一榜”。次年五月,清英王阿济格率军攻巩昌,袁宗第失败,巩昌遂被清占领。

清(1644~1911年)

世祖顺治五年(1648年)四月,甘州副将米刺印、丁国栋等,反清复明,率军数万南下,兵至巩昌,攻破东、西、北关城。知府高拓斯、总兵王胤久据守大城,陕西总督孟乔芳派兵夹击,追杀米剌印于永昌县水泉堡。

圣祖康熙三年(1664年),陕西省右布政使司移设巩昌。康熙六年(1667年),改为巩昌布政使司,康熙七年(1668年)迁兰州。

康熙六年(1667年)四月,陇西饥民逃往成县就食,成县知县黄泳设粥厂救济。染疾者,亲为诊视给药治疗。秋禾熟后资送归陇。

是年,巩昌府设局开炉铸钱(制钱),通行各省。康熙九年铸钱局移兰州。

康熙七年(1668年)设立钱局。同治九年(1870年),设立官钱局。

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二月,陕西提督王辅臣响应吴三桂反清后,派遣清叛将秦州知州巴三纲攻占巩昌,使总兵陈可、郑元经等留城据守。次年闰五月,甘肃提督张勇、总兵孙思克合兵围攻巩昌城,两月乃克(《甘宁青史略》:十四年二月,王辅臣遣秦州知州巴三纲犯巩昌,克之。总兵陈可、郑元经入城据守。闺五月提督张勇等围巩昌。六月二十五日,西安将军穆占同总兵官孙思克抵巩昌遣投诚官陈万策、谢辉入城诏谕,伪总兵陈可等率众归降)。

丰赡仓、预备仓、常平仓、社仓,《乾隆县志》有记载,年已久远。杨恩《郡守刘公实政册序》中云:“次积贮,修社仓”。又顺治十年《郡伯高公德政去思碑》载有建立义仓事。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重建诸仓。

世宗雍正四年(1726年),川陕总督岳钟琪巡边至敦煌,见人烟稀少,遂招甘肃州、县贫民2448户移住敦煌,各县移民分八隅集中居住,均以原县名为名,道光时改县为坊。陇西移民居住中北隅,称陇西县,后称陇西坊。

雍正六年(1728年),知县鲁廷琰纂修《陇西县志》,至雍正十一年(1733年)成志,乾隆元年(1736年)付梓。

仁宗嘉庆五年(1800年)三月,清军那彦成率兵到陇西截击白莲教高天升、马学礼部于渭河南岸,高率部退走岷县。

宣宗道光五年(1825年),在仁寿山麓重建南安书院。光绪十六年(1890年)知府周景曾请准拨专款改建游击署为南安书院。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四月,改南安书院为南安中学堂,民国2年(1913年)中学堂迁天水。

文宗咸丰四年(1854年)三月,因连年荒旱,民不聊生,北乡阳坡寨一带饥民,随当地白莲教首领石王氏(农妇)准备起义,被人告发,知县周必超派巩昌营游击马成率兵千人镇压,残杀饥民200余人,石王氏当场牺牲,其余首领石元印等人押解兰州杀害。

穆宗同治二年(1863年)五月,陇西回、汉民团因故发生纠纷,西乡民团团练总李耀荣约会四乡团练进城袭杀北关回民。同治三年(1864年),回军攻占东、西两关,并围攻大城、北关达16次之多。同治四年(1865年)八月二十一日至十月六日,回军2万余人围攻大城持续46日,始终未破城,清军曹克忠自马营来援才解围。同治五年(1866年)八月二十日午夜,回军2000余人,侦得城中防守松懈,攻克巩昌府城。

同治十一年(1872年),设立襄武书院(在今城关一小)。

德宗光绪元年(1875年),提督苏家良(回族),承陕甘总督左宗棠允准在北关内筑堡(称苏家堡)居住。

光绪七年(1881年),设厘金局,抽收烟税。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设立牛痘局,开始种牛痘,预防天花。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巩昌府设立邮政代办分局。民国1年(1912年)改设为邮政局。

是年,由邑进士马如鉴、举人刘文炳等续修陇西县志。志名《续采陇西县志草》。

八月,在原钟灵池旁设立襄武高等小学堂,小学堂北面设立简易师范学堂。

九月,设陇西县巡警总局。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设立戒烟所、官膏局,各地奉令禁烟(民国11年2月,甘肃督军陆洪涛开放烟禁,陇西又种大烟,至25年禁绝)。

宣统二年(1910年),成立县商会。至民国30年(1941年)商民以业务分类,组织同业公会。

民 国(1912~1949年)

宣统三年十一月十三日(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陇西于民国1年1月30日(1912年3月18日)通电表态,承认共和政府。

民国1年(1912年)7月,成立陇西县临时议事会。

11月,陇西组织国民党和共和党分部办事处。当时甘肃筹备成立第一届省议会,陇西划为第四选区。选举阎士璘、刘丰、王海颿(均陇西人)、杨思(会宁)、魏鸿翼(甘谷)、秦望濂(会宁)6人为省参议员。李克明(武山)为北京众议院议员。

12月,陇西奉令撤销驿站。

民国2年(1913年)10月,裁撤巩昌府。

民国3年4月7日(1914年5月1日)上午,白朗“公民讨袁军”的宋老年、李鸿寿等率兵数百骑到陇西,县知事陆恩泰迎入县署,谎称官军将到。下午,宋率部东去。

是年,创办南安初等小学堂,民国7年(1918年)改为省立第五师范附属小学。

民国5年(1916年)8月,陇西电报局成立,采用摩尔斯纸条人工发报,1970年改用电传打字发报。

是年,在钟灵池西设立劝学所,民国14年(1925年)改为教育局。

民国6年(1917年),成立陇西县教育会。

是年,创办陇西县女子初级小学。

民国7年(1918年)5月,陇西设甘肃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民国25年(1936年)改为省立陇西师范学校。

民国9年(1920年),兴办陇右书局。民国12年(1923年),设立讲演所及阅报所。

民国15年(1926年)县电报局安装第一部电话总机,开始与兰州、天水等地通话。县政府安装电话机一部,为本县市话之始。

民国16年(1927年),建立平民工厂,民国18年改为民生工厂。生产分毛织、纺纱、栽绒。

是年,成立中国国民党陇西县党部。

民国17年11月5日(1928年12月16日)下午,马仲英率部数千人到陇西北园一带。次日黎明,国民军师长吉鸿昌部在折桥沟、殷家山一带围击,马部败走天水。

是年,县图书馆成立,民国26年(1937年)交陇西县立初中。

民国18年(1929年)10月22日下午,马应彪部骑兵300余人到陇西西、北园一带,县长郭作峰弃城逃走。翌日晨马部进城后进行奸淫掳掠,死伤百姓百余人,掠走妇女数十人,抢掠大批财物。至24日下午,国民军团长熊圣德追击来县,马部即向漳、岷一带撤走。

12月26日(1930年1月25日),陇南回汉起事民众2万多人到陇西东乡、城郊,破北关,围大城,城内兵民登城死守。翌日晨被国民军军长高树勋部击走漳县。

民国19年(1930年),省赈务会拨款3000元(银币),以工代赈开修永济渠。21年又以工赈余款1000元兴修仁寿渠。

是年5月10日,旅长郭安学率部由兰州去天水,过陇西暂驻。鲁大昌自岷县率兵来犯,缴郭全部兵械。鲁在陇西设司令部,委官征粮,盘踞年余后司令部移岷县。

民国22年(1933年),成立陇西收音处,翌年停止。

民国23年(1934年),陇西县民众教育馆成立。

是年,在东郊修建飞机场,民国25年7月(1936年8月)竣工。

民国24年8月29日(1935年9月26日),红军陕甘支队一军团二军四团攻克东四十里铺峡口地带,向通渭进发。

是年,成立度量衡检定所。

民国25年7月6日(1936年8月22日),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三十军政委李先念、军长程世才率军入陇西境。公历8月24日,三十军八十八、八十九师、三十一军九十一、九十二、九十三师、九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师等进入昌谷、菜子、碧岩,控制了东、西、南各乡,占领了近郊山头、大小碉堡。三十军在昌谷乡段家岘罗家院设指挥部。月底,在菜子阳坡村成立了临时医院。9月1日,在东铺暖泉沟门成立了陇西县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东铺抗日革命委员会,选举李虎为主席,潘占元等8人为委员。2日,四方面军总部任命菜子二十里铺驻军柴宗孔为“中国抗日救国军甘肃第三路军司令员”。3日,在菜子街成立渭南镇(县)人民政府,选裴俊禄为县长,蔺善人为副县长,罗保元为主席,林海彦为副主席,苟老四为秘书。14日,李先念帮助成立了以刘俊为主席的首阳区第三乡革命委员会。28日,四方面军主力开始撤离,向通渭进发,30日,全部撤离陇西。10月7日,九军二十五师从通渭返陇七麻里驻扎,8日在曹家岘同国民党围追军队发生战斗。9日离陇西再入通渭。

9月,陇西选蔡呈祥为“国大”代表。民国35年10月22日(1946年11月15日)去南京参加国民大会。

是年,兴修(临)洮天(水)公路,民国27年兴修定(西)陇(西)公路,民国31年兴修定(西)岷(县)公路。

民国26年8月11日(1937年9月15日)成立陇西县立初级中学,民国31年改为甘肃省立陇西中学。

11月,甘肃省平市官钱局陇西分局成立,28年改设为甘肃省银行陇西办事处。

是年,为抵抗日寇侵略开始征兵。到抗战胜利止,实征丁8052名。

民国27年(1938年),陇西地方法院成立。

是年,县长孙振邦奉省令整理庶政,废除六房,建立科室。

是年,三青团直属陇西区队成立。民国28年12月正式成立三青团陇西分团部,民国36年12月合并于国民党陇西县党部。

民国28年(1939年)4月,设陇西团管区司令部,专管壮丁征集拨发。

是年,举办全县第一届中、小学生运动会。

架通马河、云田、首阳、东铺、菜子电话线路,通话县政府。

民国29年(1940年)2月1日,设陇西合作金库,10月设陇西信用贷款所。民国34年(1945年)将库、所改设为中国农民银行陇西分理处。

是年冬,县政府奉省令组织禁烟缉私委员会,下设缉私队,在北关汪姓、北城壕梁姓两家搜出烟土5000多两,上缴数百两,余皆私分。后经告发,省政府先将县长黄炘撤职。民国30年(1941年)6月,将烟案涉及9人押解兰州,黄炘被处决,温自新潜逃,其余未论处。

是年,成立襄武、南安二纺织社。

民国30年6月13日(1941年8月5日)上午10时许,日本强盗飞机9架侵入大城西南角上空,投弹50余枚(内燃烧弹2枚),炸死居民61人,炸伤12人,炸毁房屋214间。

8月1日(1941年9月21日)发生日全食,昼顿为夜,星光满天,寒气逼人,百鸟惊飞,9时28分初亏,10时50分至53分10秒全蚀,12时17分复圆。初亏至复圆历时2时50分。

9月,设立陇西田赋管理处。民国32年(1943年)改为田赋粮食管理处。

是年,成立陇西地方法院检察处。

成立陇西县金库。

民国31年(1942年),甘肃省政府分配陇西县公债55万元,翌年再分配75.5万元。两次实募112.04万元。

12月(1943年1月),甘南农民起义爆发,翌年2月农民军围攻渭源县城不克,王仲甲撤回首阳镇一带整休。西岔沟(今双泉乡)马福昌、马俊明、常玉山、苏效文等相继组织农民起义。

12月27日(1943年2月1日),成立陇西卫生院(在今防疫站)。

民国32年(1943年),县城举行“九•一八”纪念会,县长丁玺在讲话中辱骂教师,陇西中学校长赵振业提出质问。在场师生情绪激愤,一致抗议。会后,中师两校学生罢课游行。翌日,全县中小学生罢课。省政府将丁玺、赵振业调离了事。

民国33年(1944年)春,县田粮处谎报仓存黄糜7023市石8斗9升4合霉烂,并请以每市石304元向灾民平价出粜,批准后,当时粮价上涨,田粮处认为有利可图,便从中作弊,将少部分给地方官绅按平价分售,大部分高价出粜。事被陇西旅省大、中学生告发,县长兼田粮处长聂迥凡畏罪潜逃,副处长勾鉴清被撤职,管仓人员被押,并责令按每石500元折价,每石应赔196元,共应赔137.668万元,汇解省政府结案。

3月9日(4月1日),成立陇西县临时参议会。翌年9月5日(10月10日),第一届陇西县参议会成立。

10月,县组织知识青年从军征集委员会,中师两校学生及社会青年122名报名应征。

民国34年(1945年)3月,陇西设置无线电第十分台。

民国35年(1946年)4月,成立天兰铁路陇西工务处,征陇西民工3000人修筑县境内路基。

民国36年2月(1947年3月),陇右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中国共产党陇渭支部在云田乡马家山成立。

5月15日(1947年7月3日),中国共产党陇西县第一个党支部在文峰阴湾成立,邸建邦任支部书记。

8月26日(10月10日),选举曲绍武为“国大”代表、马元凤为立法委员。翌年2月19日,曲绍武去南京参加国民大会。

10月,中共甘南民变工作委员会组织武工队,在东四十里铺截获天兰铁路测修队武装路警押运的3副滑竿,夺步枪4支、手枪1支、子弹百余发及服装等日用品。

11月底,中共甘南民变工作委员会组织武工队袭击了甘谷县安远镇公所,缴枪7支、子弹数十发及烟土、白洋等钱物。后因郭志忠被捕变节,陇西地下党支部书记倾海山、王炳全,党员杨六五被敌人杀害。

是年底,在坡坡屲(今双泉乡)原治业家成立中共陇渭工作委员会。

民国37年11月,在首阳菜子坪陈子俊家成立中共陇右工作委员会。

民国38年2月(1949年3月),各项税征收银圆。

7月13日(8月4日),中共陇右工委在文峰小湾邸建邦家决定成立陇右游击司令部,毛得功任司令员,杨友柏任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肖焕章任第二副司令员,夏尚忠任第三副司令员;陈致中任政委,万良才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牙含章任副政委。公历8月8日,在鄂窑沟王发元家麦场上集中陇西、渭源、临洮200多名地下党员、武工队员和起义的国民党官兵,宣布成立陇右游击司令部,游击队员编为4个中队,任命了队长、副队长。

7月15日(8月9日)拂晓,驻陇西的国民党第120军周嘉彬部及245师刘漫天部西逃。下午县长李作栋逃跑。

是日晚,陇右工委负责人陈致中、万良才、毛得功、杨友柏在春场同“八大绅士”谈判,签订了和平解放陇西的《五项协议》。

7月16日(8月10日)凌晨,万良才带领工作人员赵建基、汪炳锡等进城。

7月18日(8月12日)午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侦察骑兵连进城,县自卫队中队长伍云青等负隅顽抗,被击败。解放军某部班长徐来顺在战斗中牺牲。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 )

1949年8月13日,中共陇西县委、陇西县人民政府成立,万良才任书记兼县长。

8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王震率领部队到达陇西。

8月20日,成立县接收委员会,接管旧县政府,取消原乡、保、甲制。建立区、乡人民政府,村行政委员会。

是月,接管原甘肃省银行陇西办事处和原中国农民银行陇西县分理处(1950年4月改为中国人民银行陇西县支行)。中国人民银行1948年2月1日发行的人民币开始在市场流通,原国民党政府发行的各种货币废止。

军事接管电信局、邮政局。

成立陇西县教育科。

9月,成立陇西县财政科。

是月,接收原税捐稽征处、原临洮国税稽征局陇西稽征所,成立陇西县税务局。

在县城体育场为陇右地下斗争中牺牲的郭化如、倾海山、王炳全等13位烈士举行追悼大会。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县城举行庆祝游行。

是月,成立陇西县兵役局,1951年8月改为县人民武装部。翌年归军队建制。1986年5月28日改为地方建制。

接收回赋粮食管理处,成立陇西县总兵站。1950年1月改为人民仓库,8月成立粮食局。下辖城关、东铺、首阳、菜子、马河5个粮库。

创办陇西保健药社。翌年7月,改为县卫生院,1956年更名为陇西县人民医院。

11月1日,在马河乡于家庙破获以王学武为首的反动仁义军。

13日,陇西县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出席代表100人。

是年,银行开始对工业、农业、商业、供销贷款。

1950年2月26日,召开陇西县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大会《告全县农民书》提出“减租减息、合理负担”。1951年1~5月,省、军分区、县、区抽调125人组成减租减息工作团,在全县分三期清理、废除了地主加在农民身上的陈租旧债,烧毁了契约,斗争了恶霸,农民初步摆脱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3月28日,陇西县第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

是月,成立县苗圃。

5月24日,开始取缔一贯道反动组织。

6月19日,接收民众教育馆。1953年改为县文化馆。

7月,全县召开妇女代表大会,学习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婚姻法》。1953年全县开始贯彻执行《婚姻法》。

8月15日,成立陇西县人民检察署。1954年12月23日,改为陇西县人民检察院。

9月8日,陇西县第三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

10月,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惩治反革命条例》,全县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第一阶段进行“镇反”宣传。检举揭发并破获了以李鸿绪、柴兆农等为首的反革命组织;第二阶段1951年8月开始,重点打击农村封建势力、恶霸地主势力;第三阶段1952年12月9日开始,结合土改复查,全面清查土匪、恶霸、特务、反动党团骨干分子、反动会道门头子。镇压了首恶分子,保卫了人民民主政权。

是月25日,成立中共陇西县委纪律监察委员会。

是年,成立文峰、首阳、菜子合作社。

成立文峰、首阳、马河税务所和菜子、高塄、云田税务驻征处。全面清理税收旧欠,开辟新税源。

成立建军山林场。

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票面4种,5年还清。1954年至1958年连续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分8年还清。

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陇西县工作委员会,1957年5月,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陇西县委员会。

成立县妇女联合会、县总工会、农民协会。

1951年1月,成立收音站。1955年12月成立广播站。

春,全县普遍建立农业生产互助组。

4月10日,县人民政府在体育场召开万人大会,欢送抗美援朝赴朝志愿军战士。

4月28日,成立甘肃省新华书店陇西支店。

5月,成立陇西县防疫委员会。1953年改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6月1日,成立县工商业联合会。

6日,在飞机场和各区处决了43名罪大恶极的匪特和抢劫犯。

8月2日,成立陇西县中西医药联合会。

9月27日,成立陇西县人民政府土地改革委员会。10月10日组织土改工作团,至1952年5月,全县分三期完成土改。

下半年,成立省贸易公司天水分公司陇西支公司。

是年,开办益民麻绳社,为本县第一个手工业合作组织。

首次开展文物古迹普查。1963年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将福星长城梁等5处古遗址、古建筑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底,开始用幻灯作文化宣传工具。

1952年1月9日,全县机关内部开始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夏季结束。

2月28日,陇西县第四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

是月,创办陇西县文化秦剧团。

5月1日,天兰铁路通车到陇西,1981年改牵引蒸汽机车为电力机车。

下半年,在工商界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是年,开展以反对美帝国主义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及防疫卫生运动。

成立陇西县合作社联社。

中国煤业建筑器材西北区公司天水经营处在陇西设推销组。1956年改设煤建公司。

农村组建接生站,推广新法接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第一师驻陇西。

架通县城通往各区政府电话线路,开办乡村邮件投递。

1953年1月,成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陇西办事处。

2月22日,召开陇西县第五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3月,县委在观胜乡赵家沟创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初级社。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7月,县、乡成立选举委员会,开始进行第一次基层选举。首先在菜子、石坪进行普选试点。8月,抽调400名干部分二期在全县78个乡全面开展普选。建立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9月,实行棉布统销计划供应政策。

是年,在全县2021户私营工商业者中,执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

成立县木器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为陇西县建筑公司。

在首阳樵家河建立第一个信用互助组。翌年在观胜乡成立第一个信用合作社。

党政群团体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

成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陇西县分会。

银行为国营、集体商业、工业、供销贷款20.4万元,促进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6月20日,全国进行第一次人口普查。陇西普查结果为36032户,197612人。1964年6月30日,全国进行第二次人口普查,陇西普查结果为46086户,216462人。1982年7月1日全国进行第三次人口普查,陇西普查结果为70504户,377457人。

是月,执行政务院关于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夏粮实行统购。至1955年全县粮食“定产、定购、定销”到户。

全县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宣传。6月初,县委宣传部组织13名报告员向城镇各界人士作学习报告,中、下旬组织参加县三级干部会议人员和县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学习,7月1日召开有232人参加的宣传员代表会议,进行训练,会后赴各区、乡宣传我国第一部宪法。

陇西县首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0月,陇、漳两县组织民工修筑殪(虎桥)陇(西)公路,翌年10月1日正式通车。

是年,初建高级社3个,入社农户375户。

1955年1月23日,平息凤凰山反革命叛乱,首犯石铭被当场击毙,处决主犯8名,其余45名罪犯被判刑、管制。

2月19日,中国共产党陇西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代表111人。会议听取、讨论了《陇西县委五年来工作总结和今后任务》、《一年来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初步总结和今后任务》及商业、公安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陇西县委员会,由16人组成。

3月1日,执行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发行新的人民币和回收现行的人民币的命令》,新人民币在全县流通,以1:1万的比价收兑旧人民币。

6月,成立食品、药材、专卖公司及盐务分销处。

7月30日,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

8月,成立中国农业银行陇西县支行。

是年,按国家“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在职工、城镇居民中,按工种、年龄实行粮油分等定量供应。同年开始使用粮票。

是年,架通陇西至定西、卓尼长途通讯线路。翌年全县乡乡通电话。

在陇西成立甘肃省第七十二电影教育工作队。

1956年1月,县广播站购进一台5千瓦汽油发电机,供广播用电及县委、人委机关照明,为陇西用电之始。1959年9月,陇西酒精厂建成750千瓦汽轮发电机车间,发电供本厂生产和文峰、县城机关单位照明用电。

2月,《陇西报》创刊。

3月,成立县妇幼保健站。

是月,架通城关至文峰广播线路。1958年建成文峰、福星、首阳三个广播扩音站。1979年24个公社建立放大站。

5月11日,召开中国共产党陇西县第二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225人,列席45人。会议审查和批准了县委、县监委的工作报告;讨论通过县委关于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意见;会议选举本届陇西县委委员19人,候补委员4人。

是月,成立陇西县初级中学(今二中)。

6月,全县首次举行田径、体操、自行车运动会。

10月,根据中央“关于开展斗争、肃清暗藏的反革命”的指示,全县分三批进行“肃反”。391人定为反革命及其他坏分子,分别受到刑事、管教、开除留用等处理。

是月,成立县水利科。1973年成立水利电力局。

11月1日,成立陇西县气候站。

是月,陇西县二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成立县卫生防疫站。

陇西县节育委员会组成,推行计划生育工作。

是年,引进第一批良种畜秦川牛。

将土改、肃反等运动中清理出的2649人分别戴上了“地主分子、富农分子、反革命分子、坏分子”(简称四类分子)帽子,交所在生产队管制。1979年全部摘掉帽子。

年底,完成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县251个个体手工业变为集体经营;234户私营商业变为公私合营商业或国营商业。

1957年8月21日至翌年底,全县开展整风和反右派斗争,有109人划为右派分子。1961年后开始对右派分子摘帽安置,至1984年全部给予纠正。

9月,建成陇西县人民大会堂,后改为陇西电影院。

10月10日,破获反革命组织“岷阳支队”,首犯李守忠、任俊山、李栋被处决,其余77名罪犯分别判刑、管制。

10月27日,甘肃省乒乓球锦标赛在陇西举行。

11月4日,反革命组织“解放仁义军”首犯刘海清、刘志刚、刘占元、景福、张海成被处决。

是年,建成文峰砖瓦合作工厂,翌年改为县砖瓦厂。

陇西酒精厂开始筹建,1959年建成投产。

云田乡张家岔荣获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颁发的“做好水土保持,改变干旱面貌”奖旗一面。

农村开始用畜力牵引12行播种机、铁制水车、手摇玉米脱粒机等农业机械。

民办公助建成陇丰、陇渭渠,1969年国家投资建成渭丰渠,为灌地万亩以上的自流渠道。

成立陇西县科学技术委员会。

成立陇西县畜牧兽医站。从新疆巩尔斯羊场引进细毛种公羊。

县级机关开始使用电话。

1958年春,县委在七一(菜子)高级社建立陇西县第一个人民公社,称七一人民公社。9月底全县共建立7个公社,实现了人民公社化,10月合并为陇丰、东风、首阳、渭北、七一等5个人民公社。

是年初,宣传“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全县开始“大跃进”。农业上,提出亩产“过黄河”、“跨长江”,虚报产量,浮夸严重。4月近2万名青壮劳力去岷县参加引洮水利工程;6月万余名劳力去铁沟、靖远大炼钢铁,8月万余名劳力又大战火焰山。连农村青壮妇女也离家修龙川、栾家川水库;9月底人民公社大量平调生产、生活资料,村村办食堂,吃起大锅饭。由于外出劳力太多,农村仅留下老弱妇孺,大雪封门后,部分地区的洋芋、谷子、玉米还长在地里,导致发生了1959年严重饥荒,人畜死亡,无力自救。

3月21日,颁布《陇西县爱国卫生运动细则》。学习武山大柳树村,全民开展“除四害,讲卫生”运动。

6月,陇西县三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全县范围内开展取缔反动会道门。

10月,在体育场举行陇西民兵师成立大会,实行全民皆兵。

是年,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视察引洮工程,途经陇西宿文峰镇。

成立县农业机械厂(1981年改为液压件厂)、副食厂、印刷厂、被服厂。

甘肃省劳动汽车修理厂、兰州军区支援本县3台拖拉机,为使用拖拉机之始。

筹建陇西面粉厂,1961年建成投产。初年产面粉2737吨,经技术革新后年产1.3万吨。1975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树立为“大庆式企业”;1982年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粮油加工先进单位”称号。

全县收购大麻235万斤、亚麻3万斤,创出口最高量。

省汽车运输公司在文峰镇建立陇西运输站,承担陇南等地的货运。

陇西一中改为陇西医学院,陇西师范学校改为陇西师范学院。翌年7月撤销学院,恢复原校名。学生按学科并入定西卫校、定西师专。

年底,国务院决定撤销渭源县,并入陇西县,1961年底分县。

1959年9月13日,县委召开有科部长、公社、厂矿、生产大队书记参加的会议,开展整风反右倾运动,翌年年底结束。将一部分敢于讲真话,办实事的人划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蒙冤受屈。1962年县委成立甄别办公室,对“反右倾”中被错划批斗的5020名党员、干部、群众平反,至1963年结束。

是月,成立陇西县委党校,1968年改为县革委会毛泽东思想学习班,1977年6月1日恢复原名称。

12月,中国共产党陇西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代表200人。会议听取了县委工作报告,选举产生第三届县委委员15人,候补委员5人。

是年,修筑文峰至县城南门小型火车路,耗资108万元。因粗制滥造,以失败告终。

县搬运社购进第一台“三马”牌汽车。

1960年4月,用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方法,从县到生产队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新三反”运动。各地仿效菜子、首阳等地“炒豌豆”的方式,错误地围攻、批斗了一批基层干部。

5月14日,中国共产党陇西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听取和讨论了县委《关于反透右倾,鼓足干劲,全党全民动员起来,为彻底改变落后面貌而奋斗》、《把抗旱斗争推向新高潮,保证农业大丰收》的报告,选举第四届陇西县委,由16名委员组成。

10月,中央派公安部王生荣带领的工作组来陇西抢救人命、恢复生产,进行“整风整社”。

12月,甘肃省卫生厅派工作组来陇西调查人口死亡、代食品食用及卫生防疫工作。

是年,省木材转运站在文峰建站,1972年迁东郊。

1961年7月28日,召开陇西县四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

是年,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简称十二条)、《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简称六十条)。人民公社体制改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并根据甘肃省委“临时措施”,给农民增划自留地,开始纠正1958年以来“一平二调”的错误。

对食盐、煤油、火柴、针、线5种商品实行按户平均供应。

开始精简机构、下放人员,压缩城镇户口,支援农业生产。至1962年撤并了19个机关单位,精简下放职工、家属5122人。

1962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放宽农村经济政策,开放集市贸易,群众生活开始好转。

国营商店高价出售自行车、缝纫机、烟酒、糖果等商品,回笼货币。同时,允许职工赊销商品。

1963年3月5日,县委发出贯彻执行西北局关于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的决定。

6月20日,陇西县五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是年,人民银行陇西县支行投放贷款1396万元,促进陇西国民经济的恢复。

1964年4月27日,中国共产党陇西县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代表187人,列席36人。会议讨论了县委关于《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乘胜前进,为争取1964年农业生产全面丰收而奋斗》的报告,选举产生本届县委委员22人,候补委员2人,出席省党代会代表5人。

①群众将被批斗的人围在会场中间,用于推掀碰撞。

10月,抽调干部251名,社会青年91名,去河西(张掖、临泽、酒泉)参加全省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翌年6月陆续结束返陇。

是年,在城镇开始销售议价粮油,“文化大革命”中停止,1979年又恢复。

西北铝加工厂筹建,1968年秋建成投产。

1965年1月11日,召开全县贫下中农代表大会。

春,从山西长治县引种党参成功。此后县内大部分地区栽种,农民受益不浅。

5月,设中国人民建设银行陇西办事处。1979年底成立中国人民建设银行陇西县支行。

9月,县委组织干部在通安、文峰、云田、菜子、首阳、城关、福星的172个生产队进行面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1月底结束的有16个生产队。

11月,成立县多种经营领导小组。

11月27日,陇西县六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是年,国家对粮食征购实行“一定三年不变”。1971年改为“一定五年不变”,年征购稳定在1100万斤。

学习陕西陇县经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办林场559个,经营面积4.9万亩。

基层供销社由集体改为全民所有制单位。1982年复改为集体所有制。

县委在云田公社安家咀、马河公社杨营大队召开突出政治现场会,各公社亦相继确定了自己的“政治工作点”。各级党委开始把突出政治,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放在首位。

1966年3月8日,定西地委派副书记王廷杰为社教工作团团长,抽调会宁县100多名干部进驻陇西,在县级机关、文峰、城关镇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0月底结束撤离。

5月19日,县委发出文件贯彻中央“五·一六”通知,号召全县干部群众积极投入“文化大革命”。运动初,主要批判“三家村”(邓拓、吴晗、廖沫沙)“反党黑帮”。6月6日,一中部分学生贴大字报,评社教工作团关于一中社教工作进展情况简报按语,社教团认为是“右派”反党言论,在学生中抓“小邓拓”,称为陇西“六·六”事件。一中、文峰中学一些学生以破“四旧”为名,查抄焚烧民间古旧书画。把一些教师打成“黑帮”“反动学术权威”,关进“牛棚”。7月,全县召开小学教师集训会议,部分教师遭到无辜批斗、处理。

8月22日,全县首次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召开。1968年10月27日,召开第二次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机关建立雷打不动的学习制度,提倡毛主席语录随身带,随时随地学起来,把学不学“毛著”当作革命或不革命的试金石、分水岭。1970年11月全县《毛泽东选集》大普及,户均“毛选”1.7部,“语录”3.2册、“单行本”8.3册。

10月25日,县委派曹宗周带领师生代表200人赴京,他们和其他红卫兵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两次接见。11月,学校师生停课“造反”闹革命,大部分外出“串连”。

是年,开展学习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的事迹,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人争做好事。

1967年1月,上海刮起全面夺权的“一月革命风暴”,陇西从城镇到农村,从学校到机关、工厂,各类“造反团”、“战斗队”纷纷成立。在“造反有理”的幌子下,县、社、队部分单位领导干部被揪斗、戴高帽游街,各级党政部门无法正常工作。

4月初,成立“陇西县人民武装部生产办公室”、“支左办公室”,行使县委、县人委职权。相继以解放军为主组织了军宣队、工宣队、农宣队,进驻学校、机关、工厂、农村,实行“三支两军”(支工、支农、支左,军管、军训)。

5月,全县造反派组织经过串连分化为“陇西县革命造反派联合委员会”(简称陇革)、“陇西县红色造反派第三司令部”(简称红司)两大派对立组织。

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陇西县武装部对公安局实行军事管制,翌年初检察院、法院同时军管。

10月5日,各学校遵照中央关于大、中、小学复课闹革命的通知,相继开学,中旬开课。机关单位干部、工厂工人开始上班。

10月28日,两派部分群众在威远楼发生武斗时,威远楼门楼被焚毁。

是年,二五七处迁入陇西。

陇西供电所成立,县城原由酒精厂供电转由四冶四公司直供。翌年7月,仁寿110千伏变电站建成投运,解决了陇西工农业生产用电,至1985年各乡镇皆通电。

1968年1月,省“军宣队”进驻陇西师范、陇西一、二中开展军训。并协同县武装部做“陇革”、“红司”两派群众组织“头头”的工作,协商筹备成立陇西县革命委员会。

3月25日,甘肃省革命委员会批示,陇西县革命委员会由39名委员组成。李自友(县武装部部长)任主任,吕文(武装部政委)、李振友(原副县长)、边世荣(县邮电局工人)、史继明(原县委干部)任副主任。

4月3日,在县体育场(今文化广场)举行陇西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会后进行庆祝游行。县直各单位、各公社相继成立了革委会、革命领导小组,转入本单位“斗、批、改”。

5月初,成立了群众专政领导小组,开始清理阶级队伍,制造了一些冤假错案。

10月,在首阳农场创办“陇西县五七干校”,先后有418名干部下放在干校劳动锻炼,接受再教育。

是年,确定城关园艺大队4个生产队专业经营蔬菜生产,供应城市。

1969年2月,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登上上层建筑领域”,领导学校“斗、批、改”。除一、二中外,其他中、小学一律下放公社、大队管理。

6月,学习会宁“经验”,首批知识青年109人到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1973年成立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每年有一批知识青年下乡。先后有城镇居民、知识青年412户、1639人下放农村安家落户。1976年开始,下乡知识青年陆续回城安排就业,1980年结束。

是年,县、社两级成立农田建设指挥机构,掀起农业学大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高潮。

成立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城关、文峰机关单位大挖防空洞。

农村开始办合作医疗,至1970年大队全部实现合作医疗。1980年1月后,实行承包。

陇西冶金设备制造厂筹建,1972年建成投产。

1970年1月,原北京东四儿童医院等医疗单位抽调人员来陇西,在文峰镇成立“六·二六”医院。1977年改为陇西县第二人民医院。

2月中旬,全县开展“一打三反”(打击现行反革命破坏活动;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地区革委会派工作组指导运动,给各经济单位派了工作组,运动中误定了一些冤假错案,1979年后陆续平反。

5月,陇西氮肥厂筹建,1972年建成投产。1979年转产为陇西皮革厂。

7月,陇西第一眼机井在三台公社贾家门生产队打成并安装上水,省委在此召开了全省打井现场会议。

秋,贯彻国务院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精神,检查没有学好大寨的原因,制订建设大寨式大队、公社规划。

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陇西县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听取了关于开展“文化大革命”的“必要性”,巩固新生的革命委员会、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等方面的工作报告。成立了陇西县委,由23名委员组成。

是年,定(西)天(水)公路竣工。锁峪河、南河公路桥建成。

全县进行林业普查。1975、1983年又分别对宜林地、树种等作了普查。

1971年5月19日,县委举办县社两级党的基层骨干、军队连以上党员干部179人参加的“批陈(伯达)整风”学习班。

10月,在党内(行政23级以上)干部中传达“9·13”林彪叛党叛国事件的文件,1972年8月29日始由党内扩大到党外,并开展“批林整风”。

是年,成立北川井灌区指挥部,架设35千伏高压输电线路,兴建云田变电站。

文峰至西二十里铺渭河大桥间开始铺黑色渣油路面15.4公里。

县计划生育办公室成立。取消了多子女生活定期补助费,县城设立避孕药物无人售货台(柜)。1973~1976年提倡实行“晚、稀、少”。1973年6月20日,县革委会提倡男25、女23周岁为结婚年龄,并规定今后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有残疾者可生第三胎及对采取节育措施的给予医疗、产假等方面的优待。1977~1980年9月,“提倡一胎,控制二胎,杜绝三胎”。1980年10月开始,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1981年6月5日,县委、县政府规定:“凡生一个孩子并采取节育措施,不再生育者,每年发给30元保健费,并在升学、招工、招干中优先照顾;职工生了一个孩子的一律在产假期间领取‘独生子女证’;强生二胎的予以经济制裁”。

1972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兰空34厂迁陇。

是年,根据国务院通知,调整了部分工人和工作人员的工资,改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的合同工、临时工为固定工。

成立陇西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排演、推广“革命样板戏”。

1973年,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民政部、商业部、农林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派人来陇视察灾情,深入农户家中调查访问,第一批救济棉布35.2万米,棉花3.15万公斤,棉衣2.8万件,单衣2.8万件,被子2万条,炕席2.1万页。救济面占农业人口的40%。

恢复工会、共青团、妇联、贫协等群众团体机构。

在永吉直沟、种和新民大山分别建成233、234微波站。

煤炭凭证供应。

1974年2月4日,县委召开六届五次全委会,传达中央关于“批林批孔”的指示;6日县级机关千余人举行“深入批林批孔誓师动员大会”,并成立了“批林批孔办公室”。以反复辟、反倒退为名,伤害了一些老干部。

是年,县农机厂引进、试制齿轮油泵,性能和各项指标达到设计要求,批量生产,填补了甘肃农机生产空白。

根据国务院“一社(公社)建社(供销社)、一队(大队)建店(双代店)”的方针,基层供销社由8个增至24个,202个生产大队建立了代购代销店。

人民影剧院破土动工,1978年建成使用。

1975年初,在首阳至城关修筑渭河护岸工程7处,对保护良田起了一定作用,但因设计标准不高,河床太窄,工程质量差,大部被冲毁。1980年,在省水电设计院三总队协助下,又在文峰冯家门、三台腰儿两处修筑护岸工程,效果较好。

陇西县地毯厂成立。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群众自发悼念。

3月,开始“反击右倾翻案风”。4月5日“天安门事件”后,批判“党内最大的不肯改悔的走资派”。

9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逝世,接连数日,全县人民沉浸在哀痛之中。18日,县城在威远楼中心广场举行追悼大会,4万名胸佩白花、臂带青纱的军民参加,有线广播将实况直播各公社追悼会场。

10月中旬,县委召开公社党委、各部、局、委、办负责人会议,传达中央政治局关于粉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四人帮”反党集团的通知。23日,县城机关单位、工厂、学校3.5万人在威远楼前庆祝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全县10多万人收听了大会实况,分别举行了庆祝大会、游行,愤怒声讨“四人帮”篡党夺权的罪行。

是年,国家投放陇西县42万元,集体办猪场1623个,全县生猪饲养量达16.34万头,因管理不善,至1979年仅存23个猪场,损失严重。

开始营造福星林带,后相继营造陇马林带、黄鼠湾梁林带,总长175公里。

1977年1月,贯彻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学大寨、赶昔阳,建设大寨式的县。

3月25日,召开全县第一次工业学大庆会议。

12月25日,县委成立揭批查运动办公室,至翌年初,在全县开展揭批查与“四人帮”有牵连的人和事,有12人在运动中“说清楚”,5人停止工作接受审查。

是年,银行贯彻“政策、计划、资金调度、货币发行”四统一,发挥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与监督作用。

县广播局购进第一台黑白电视机。1978年10月13日在柯寨公社堡子坑建成陇西第一个电视差转台。1984年10月电视录像开始在县城、乡村映出。

1978年2月,县委成立了“右派摘帽办公室”、“落实干部政策办公室”,对全县“文革”前和“文革”中3980件已结案件予以复查。对蒙冤受屈的平了反,定性不准的重新定性;对“文革”中致死的一些人均作了结论,对其家属、子女给予一起抚恤安置,对历史遗留问题也作了妥善解决。

1979年1月7日,中国共产党陇西县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学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一致拥护中央关于将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选举产生第七届陇西县委,委员29人。

2月10日,县委召开四级干部会议,传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4月20日,陇西县七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是月某日下午,宏伟公社上井儿梁坠落陨石1块,重5.5公斤多,坠时有响声,入地面约60厘米深(陨石存文化馆)。

9月,县委举办大队党支部书记学习班,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讨论,批判“两个凡是”的思想,重点解决在“左”倾错误下形成的僵化半僵化思想状态,为农村经济改革奠定思想基础。

10月,全县农村划分生产作业组。翌年7月碧岩、文峰等公社的31个生产队试行包产到户责任制。9月县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落实包产到户责任制。年底除少数生产队搞“三定一奖”(定工、定产、定报酬,超产奖励),全县绝大多数生产队将土地、牲畜、农具包干到户,结束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生产、分配形式。

是年,进行以马鼻疽病及布病为主的畜禽疫病普查,至1983年完成马鼻疽病的净化工作。

陇西特产火腿、金钱肉、驴肉的腌制恢复。

根据中央〔1979〕5号文件精神,对1455名“四类分子”摘掉了帽子,并给予公民权利。16180名地富成员、子女的成分改为社员。

1980年7月17日,成立陇西县法律顾问处。

9月23日,成立陇西县地名普查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开展地名普查。

是月,在工业、农业、卫生等系统评定职称,61人评为助理工程师、助理农艺师、助理兽医师和技术员。

10月25日至翌年1月13日,差额选举县、社两级行政领导。选举出席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20人。1981年1月6日至13日召开陇西县八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大会决定:设置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改陇西县革命委员会为陇西县人民政府。

是年,恢复了陇西县物资交流大会。

1981年5月,成立陇西县公证处。

7月13日,县委举办学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宣讲骨干学习班,统一认识。

7月31日,创办县幼儿园。

是年,全县普遍给农民划了种草种树的“三荒地”(荒山、荒坡、荒沟),县人民政府给社员发了《林权证》。

马河畜牧兽医站试搞牛冷冻精液配种,获得成功。

基本建设拨款改为银行贷款。

城关地区的菜农采用塑料大棚、地膜覆盖种菜。

陇西认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65.56万元,后每年均认购。

杨家屲等4处古文化遗址,府文庙大殿、文峰塔等8座古建筑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成立陇西县职工教育领导小组,1984年改为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

1982年3月,开展第一个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

是月,县委、县人民政府制定《关于林木管护的几项具体规定》。

5月,在面粉厂、食品厂、地毯厂进行企业整顿试点,1983年整顿全面铺开。

5月3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陇西县委员会成立。

6月,成立陇西县区划委员会,下设办公室。

是月,在湾儿坪修建甘肃省广播中波发射台(827台)。

9月18日,水泉公社更名为权家湾公社,通安公社更名为通安驿公社。

11月下旬,渭河枯竭,县水电局在渭源石门水库用4000元买水供冬灌。

是年,北山地区实行“供煤植薪,改造炉灶”。

1983年4月至7月,全县农村进行体制改革,改人民公社为乡人民政府,大队为行政村,生产队为合作社。

5月,根据国务院〔1983〕65号文件关于扶持贫困户发展养殖、种植、加工业,以脱贫致富的精神,县政府确定由民政局在三台搞扶贫试点,至1985年先后对和平、永吉等21个乡的17086户社员投放扶贫资金325万元。

8月4日,省粮食局陇西转运站仓库15万条麻袋起火,当地驻军84875部队指战员奋勇扑灭火灾,保住了500多万元的国家财产。

8月22日晚,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决定和省、地部署,全县统一行动,打击刑事犯罪活动。

10月21日,中国共产党陇西县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选举产生第八届陇西县委员会,由19人组成,候补委员4人。

是年,胡耀邦视察甘肃工作时提出“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穷致富”。秋冬两季全县组织25万人次完成造林整地3.88万亩。县直机关在高台山平整荒地,造林1716亩。翌年又组织近30万人次,整地8万亩。

全县进行工业普查。

是年至1985年,县财政局为639户社员发放无息贷款4.1万元,扶持社员养鸡。城关有12户孵化鸡专业户,年孵鸡11万多只,养鸡有很大发展。

建成万寿商场。

粮、油销售由粮食部门独家经营改为国家、集体、个人多渠道经营。

在原法院地址兴建文化馆大楼;东门外新建县体育场。

筹建县广播调频传送台,将有线广播改为无线传输,覆盖面积50平方公里。

1984年1月21日,陇西县九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3月29日,劳动人事部部分试行干部合同招聘制,是年县招聘武装干部19名,合同期为3年。

5月23日,成立县中医院。

10月初,成立县委整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整党办公室。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在县、乡(镇)、村三级开展整党工作,至1987年1月结束。97.6%的党员准予登记。

是年,成立中国工商银行陇西县支行。

将原生产队集体贷款债务清理落实到农户名下,并订出还款计划。

实行以义务兵役制为主体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县委给解放前158名地下党员(农民)及其为地下党作过工作的17名遗孀每月分别发给20、10元定期定量生活补助。

重建仁寿山公园。

1985年1月,液压件厂和兰州柴油机厂、县造纸厂和兰州造纸厂实行联营生产。

6月,城关中学改为陇西县职业技术学校。

6月29日,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县政协、县纪检委、县武装部和原陇右工委部分负责人,赴双泉乡坡坡屲、首阳乡菜子坪送“中共陇渭工委成立会址”、“中共陇右工委成立会址”纪念匾;30日,赴云田乡马家山、文峰乡小湾送“中共陇渭支部成立会址”、“陇右游击司令部成立会址”匾。7月1日,在仁寿山烈士陵园为王炳全、倾海山二烈士纪念碑举行揭碑仪式。

7月,行政、事业单位根据中共中央〔1985〕9号文件精神,进行工资套改。

9月,在陇西召开甘肃省城市群众文化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

是年,贯彻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工业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责任制。

新建复合软包装厂、三台猪毛加工厂、裘衣厂、水泥厂。

财政实行“划分税种,核实收支,分级包干”的办法,陇西由上解县变成补贴县。

取消农产品统购,粮食实行合同定购制。